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的组织
1.教学各环节的安排
在VB的教学中,一般来讲理论基本够用,应注重的是实践,这是技工类院校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在VB教学安排上应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每周理论和实践按1∶2安排学时。
2.教材的选取
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技工类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的现象,结合VB课程的特点应该选择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材,并且案例要多且经典。
3.教学模式
整个VB教学有两个环节,不同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在理论教学阶段,应采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黑板不能形象讲解VB中的各种控件和设计界面,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现场给学生演示编程的过程。
二、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但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这一阶段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对新概念的理解。例如,利用两个文本框输入两个数据,单击“计算”按钮,用标签显示其和。
第一,操作过程:在窗体上添加各对象,并设计各对象的属性;
第二,程序: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Label1=Str(Val(text1.text)) Str(Val(text2.text))
End
第三,按F5键运行程序。此例似乎非常简单,但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整型变量、单精度变量、双精度变量所能保存的数据范围的差异,仅靠此例是远远不够的。需另外为学生设计改造的题目:在窗体的Click事件中编写一段程序,求S=1 2 3 ……+100。通过实验,学生很快编写好如下程序:
DimIasinteger
DimSasinteger
S=1:I=1
Do while I<=100
S=S I
I=I 1
LOOP
print“S=”;S
按F5键运行,得出S=1 2 3 ……+100的正确结果。紧接着再让学生把程序稍微做一下修改,求S=1*2*3*…*100。这时很多同学认为这不过小菜一碟,迅速将程序修改为如下形式:
Dim I as integer
Dim S as integer
S=1:I=1
DowhileI<=100
S=S*I
I=I 1
LOOP
print“S=”;S
按F5键运行,结果学生发现屏幕上并没有如预期想象的那样给出正确结果,而是显示出一个错误对话框,含义为“数据溢出”,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提示学生再将程序做一点修改,把变量S定义为双单精度,试试看运行情况如何。
Dim I as integer
Dim S as double
S=1:I=1
Do while I<=100
S=S*I
I=I 1
LOOP
print“S=”;S
再按F5键运行,计算机给出S=1*2*3*…*100的正确结果。
2.实践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在机房进行,给学生布置实验题目,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一般会给学生设置三道实验题,前两道主要是教材上的例子,或对例子的稍微改动,最后一道选实验指导中最能综合练习上节理论课所讲内容的题目。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学生大多数课后很少看书,前两道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然后再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第三实验题目。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要打破传统的一纸定成绩的模式,采用考试 机试 平时。传统的100%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60%。另外通过其他各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第一,20%的平时成绩,这又分为几方面,考核指标包括基本的到课率、课堂纪律,更主要的还是回答问题的积极度以及正确度、讨论问题的参与度、编程兴趣小组活动参加率等方面;第二,采用上机考核方式,给出试题,一人一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内容,完成后保存由老师批阅。这种考试方式既体现了VB课程的实践性,又检验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上是笔者执教VB课程以来的一些心得。但面对越来越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社会市场,仍然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更生动、更高效的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完成。而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和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来组织教学,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
1.教学各环节的安排
在VB的教学中,一般来讲理论基本够用,应注重的是实践,这是技工类院校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在VB教学安排上应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每周理论和实践按1∶2安排学时。
2.教材的选取
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技工类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的现象,结合VB课程的特点应该选择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材,并且案例要多且经典。
3.教学模式
整个VB教学有两个环节,不同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在理论教学阶段,应采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黑板不能形象讲解VB中的各种控件和设计界面,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现场给学生演示编程的过程。
二、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但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这一阶段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对新概念的理解。例如,利用两个文本框输入两个数据,单击“计算”按钮,用标签显示其和。
第一,操作过程:在窗体上添加各对象,并设计各对象的属性;
第二,程序: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Label1=Str(Val(text1.text)) Str(Val(text2.text))
End
第三,按F5键运行程序。此例似乎非常简单,但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整型变量、单精度变量、双精度变量所能保存的数据范围的差异,仅靠此例是远远不够的。需另外为学生设计改造的题目:在窗体的Click事件中编写一段程序,求S=1 2 3 ……+100。通过实验,学生很快编写好如下程序:
DimIasinteger
DimSasinteger
S=1:I=1
Do while I<=100
S=S I
I=I 1
LOOP
print“S=”;S
按F5键运行,得出S=1 2 3 ……+100的正确结果。紧接着再让学生把程序稍微做一下修改,求S=1*2*3*…*100。这时很多同学认为这不过小菜一碟,迅速将程序修改为如下形式:
Dim I as integer
Dim S as integer
S=1:I=1
DowhileI<=100
S=S*I
I=I 1
LOOP
print“S=”;S
按F5键运行,结果学生发现屏幕上并没有如预期想象的那样给出正确结果,而是显示出一个错误对话框,含义为“数据溢出”,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提示学生再将程序做一点修改,把变量S定义为双单精度,试试看运行情况如何。
Dim I as integer
Dim S as double
S=1:I=1
Do while I<=100
S=S*I
I=I 1
LOOP
print“S=”;S
再按F5键运行,计算机给出S=1*2*3*…*100的正确结果。
2.实践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在机房进行,给学生布置实验题目,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一般会给学生设置三道实验题,前两道主要是教材上的例子,或对例子的稍微改动,最后一道选实验指导中最能综合练习上节理论课所讲内容的题目。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学生大多数课后很少看书,前两道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然后再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第三实验题目。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要打破传统的一纸定成绩的模式,采用考试 机试 平时。传统的100%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60%。另外通过其他各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第一,20%的平时成绩,这又分为几方面,考核指标包括基本的到课率、课堂纪律,更主要的还是回答问题的积极度以及正确度、讨论问题的参与度、编程兴趣小组活动参加率等方面;第二,采用上机考核方式,给出试题,一人一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内容,完成后保存由老师批阅。这种考试方式既体现了VB课程的实践性,又检验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上是笔者执教VB课程以来的一些心得。但面对越来越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社会市场,仍然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更生动、更高效的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完成。而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和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来组织教学,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