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 程
2004年,房山区根据市科委关于 “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个行动”工作部署,着重组织实施“涌泉行动”,并针对该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选其为先期示范产业。2005年5月,市科委正式批复,确定由房山区组织实施“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大科技项目。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及开发,2008年,房山区食用菌总产量占北京市的65%以上,出口率由15%提高到25%。形成以产业协会为纽带的食用菌产业集团。在食用菌菌种知识产权方面实现突破,关键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成为全国示范样板。
几年来,房山区食用菌产业获得迅猛发展,从2004年的种植面积460万平方米,产量1.6万吨,产值9700万元,带动农户2000多户,到2007年,食用菌栽培总面积738万平方米,产量3.5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带动农户达到6000多户。
政策支持
一个产业要得到快速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上的支持,房山的食用菌产业在发展之初就得到了各方面的扶持。
抓好决策和协调环节,形成统一行动
房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区委五届三次会议把“涌泉行动”作为引领科技事业发展的纲领,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召开办公会和专题会,研究项目实施方案,成立由主管农业和科技的两位副区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机构,明确责任。
抓好组织环节,制定和落实相关的各项制度
房山区建立了项目组织机构,制定了“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相应地制定了“课题主持人负责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等多项制度,明确了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等若干事项,各课题及子课题以及合作单位的责任和任务,与有关单位还签订了责任书。
抓好过程监管,促进成果交流
对于课题及子课题,房山区着重加强绩效考察,采取会议交流汇报方式,使各有关单位了解掌握项目管理要求和经费管理规定。以便其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做好绩效考评、审计评估等工作。
技术创新
产业要发展,光有支持和已有产品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技术改革,才有可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围绕品种开展的技术创新
几年来,房山区选育了食用菌高、中、低档和不同温型系列优良品种十大种类,共计26个优良品种,其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2个,3个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栽培种质的评价技术体系——行业标准NY/T 1098 - 2006食用菌品种描述技术规范,于2006年12月发布实施。
两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
黑木耳“中农黄天菊花”,较目前当家品种,抗高温高湿性强,菌种性状稳定性显著增强。
白灵菇“中农1号”较当前主栽品种产量高10%,一级菇率提高到90%以上,远远高于当家品种的30%,色泽较当家品种白,且抗黄斑病。
菌种展示平台收集优良品种种类15个,共计113个菌株,建设250亩的食用菌优良品种及安全高效技术转化展示平台,其中建成了40平方米的菌种展示室、20栋展示棚,配备了相关设备。目前展示品种8个,32个菌株及高效绿色栽培技术,同时制定技术规程。
围绕栽培技术开展的创新
通过食用菌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主要成果包括:
(1)在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中,采用物理防治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属国内首次。
(2)在工厂化技术研究中选育了适合工厂化生产的高档食用菌品种,开发出了从做菌配方、接菌、养菌、出芽到出菇等关键工艺上的最佳工艺控制指标,被多家企业应用到工厂化生产中。
(3)在林地技术研究中,制定林地食用菌栽培技术规程,通过试验,筛选出10种林地食用菌优良品种。在山区示范面积达到14500亩,平原4550亩。
(4)在废料再利用技术研究中,开发了肥料、饲料和花卉基质等产品,形成从食用菌-废弃料-新的农业投入品以及“林—菌—肥”循环开发利用模式,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围绕社会化服务的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其主要创新成果一是形成了以100多名协调员工作站为纽带的三级协调员服务体系;二是建设了占地250亩专业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三是建设了三个专业菌袋(棒)生产基地;四是建立了配送体系。
成 果
食用菌产业在房山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只是局限在一个产业的内部,而是影响到社会生产的很多方面,形成了食用菌产业的集群效应。
工厂化和基地式食用菌生产,促进了都市农业发展
在扩大原有的长寿保健金针菇生产厂的生产规模、建设庙耳岗菌袋生产厂的基础上,新引进格瑞拓普白灵菇、荃珍隆杏鲍菇工厂化周年生产厂,又在良乡镇安庄村建成了蟹味菇食用菌生产厂。到2007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实现年产8000吨。
发展巷道食用菌产业,为山区经济转型提供替代产业
在大安山、史家营、南窖、周口店等乡镇,利用60余条废弃矿井、巷道、山洞、涵洞进行食用菌生产,栽培面积达12万平方米,带动农户200户,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发展林地食用菌生产,丰富旅游产品
结合生态旅游观光采摘,在蒲洼、十渡等山区乡镇,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山区冷凉气候,通过食用菌合作社带动,发展林下冷凉原生态食用菌种植,实现食用菌的反季节栽培生产,示范面积达到1450亩。
食用菌废料综合利用技术的实施,探索了循环农业模式
利用废旧菌棒做基质种植绿化美化植物——佛甲草;利用废弃菌袋为主要原料制成有机肥料;利用废菌棒作为生物质气化的原材料,实现“废物-资源-产品”的良性循环。
项目带动了野山菌保护性开发,实现了种质资源的保护
在蒲洼、大安山、河北、史家营、佛子庄、霞云岭、十渡、南窖等乡镇建立野山菌保护区规模5万亩,保护种类有牛杆菌、姬松菌、羊肚菌、珊瑚菌等。实现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存在的问题
食用菌产业在房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由于时间短暂,一些新的品种和栽培技术还未得到普及与推广,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边试验示范,边向广大农户宣传;
二是房山区食用菌产业的高级人才和管理人才资源仍然稀缺,与日益发展的产业需求不相适应。还需要我们的努力,也希望上级领导和专家给于热情的支持和帮助 。
未来的设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产业能否得到长远的发展,更是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房山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食用菌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制定了详细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目标。
总体思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稳步推进、富裕农民”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实施企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为手段,挖掘和整合食用菌产业资源,构筑龙头产业格局,推动食用菌产业优化升级。
发展目标:2008~2013年,以周年工厂生产、规模基地生产、区域特色生产、循环利用生产为主导,保持食用菌栽培面积、产量在北京市位居领先地位,食用菌产值8~10亿元,占全区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一半以上,打造房山区食用菌产业统一品牌。
发展布局:建设三条产业带和一个特色产业区,即:沿京张公路,发展利用日光温室种植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京石高速绿化林地食用菌产业带与小清河流域林下特色食用菌产业带;结合煤矿关闭产业转型,利用废弃煤窑巷道、废弃山洞、防空洞等设施的特殊恒温环境,建设山区特色栽培产业区。
产业重点:把握市场、科技和生产三大产业化环节,积极培育市场,建立专业交易批发市场;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建立菌种研发中心,进行科技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开展食用菌相关技术培训,大力推广食用菌优质菌种及相关配套技术;不断完善产品检测、监测体系,实现食用菌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建设区域菌袋生产基地、规模生产示范园区,培育食用菌加工企业,鼓励建食用菌生产废弃物处理厂等等。
2004年,房山区根据市科委关于 “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个行动”工作部署,着重组织实施“涌泉行动”,并针对该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选其为先期示范产业。2005年5月,市科委正式批复,确定由房山区组织实施“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大科技项目。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及开发,2008年,房山区食用菌总产量占北京市的65%以上,出口率由15%提高到25%。形成以产业协会为纽带的食用菌产业集团。在食用菌菌种知识产权方面实现突破,关键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成为全国示范样板。
几年来,房山区食用菌产业获得迅猛发展,从2004年的种植面积460万平方米,产量1.6万吨,产值9700万元,带动农户2000多户,到2007年,食用菌栽培总面积738万平方米,产量3.5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带动农户达到6000多户。
政策支持
一个产业要得到快速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上的支持,房山的食用菌产业在发展之初就得到了各方面的扶持。
抓好决策和协调环节,形成统一行动
房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区委五届三次会议把“涌泉行动”作为引领科技事业发展的纲领,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召开办公会和专题会,研究项目实施方案,成立由主管农业和科技的两位副区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机构,明确责任。
抓好组织环节,制定和落实相关的各项制度
房山区建立了项目组织机构,制定了“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相应地制定了“课题主持人负责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等多项制度,明确了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等若干事项,各课题及子课题以及合作单位的责任和任务,与有关单位还签订了责任书。
抓好过程监管,促进成果交流
对于课题及子课题,房山区着重加强绩效考察,采取会议交流汇报方式,使各有关单位了解掌握项目管理要求和经费管理规定。以便其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做好绩效考评、审计评估等工作。
技术创新
产业要发展,光有支持和已有产品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技术改革,才有可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围绕品种开展的技术创新
几年来,房山区选育了食用菌高、中、低档和不同温型系列优良品种十大种类,共计26个优良品种,其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2个,3个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栽培种质的评价技术体系——行业标准NY/T 1098 - 2006食用菌品种描述技术规范,于2006年12月发布实施。
两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
黑木耳“中农黄天菊花”,较目前当家品种,抗高温高湿性强,菌种性状稳定性显著增强。
白灵菇“中农1号”较当前主栽品种产量高10%,一级菇率提高到90%以上,远远高于当家品种的30%,色泽较当家品种白,且抗黄斑病。
菌种展示平台收集优良品种种类15个,共计113个菌株,建设250亩的食用菌优良品种及安全高效技术转化展示平台,其中建成了40平方米的菌种展示室、20栋展示棚,配备了相关设备。目前展示品种8个,32个菌株及高效绿色栽培技术,同时制定技术规程。
围绕栽培技术开展的创新
通过食用菌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主要成果包括:
(1)在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中,采用物理防治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属国内首次。
(2)在工厂化技术研究中选育了适合工厂化生产的高档食用菌品种,开发出了从做菌配方、接菌、养菌、出芽到出菇等关键工艺上的最佳工艺控制指标,被多家企业应用到工厂化生产中。
(3)在林地技术研究中,制定林地食用菌栽培技术规程,通过试验,筛选出10种林地食用菌优良品种。在山区示范面积达到14500亩,平原4550亩。
(4)在废料再利用技术研究中,开发了肥料、饲料和花卉基质等产品,形成从食用菌-废弃料-新的农业投入品以及“林—菌—肥”循环开发利用模式,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围绕社会化服务的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其主要创新成果一是形成了以100多名协调员工作站为纽带的三级协调员服务体系;二是建设了占地250亩专业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三是建设了三个专业菌袋(棒)生产基地;四是建立了配送体系。
成 果
食用菌产业在房山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只是局限在一个产业的内部,而是影响到社会生产的很多方面,形成了食用菌产业的集群效应。
工厂化和基地式食用菌生产,促进了都市农业发展
在扩大原有的长寿保健金针菇生产厂的生产规模、建设庙耳岗菌袋生产厂的基础上,新引进格瑞拓普白灵菇、荃珍隆杏鲍菇工厂化周年生产厂,又在良乡镇安庄村建成了蟹味菇食用菌生产厂。到2007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实现年产8000吨。
发展巷道食用菌产业,为山区经济转型提供替代产业
在大安山、史家营、南窖、周口店等乡镇,利用60余条废弃矿井、巷道、山洞、涵洞进行食用菌生产,栽培面积达12万平方米,带动农户200户,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发展林地食用菌生产,丰富旅游产品
结合生态旅游观光采摘,在蒲洼、十渡等山区乡镇,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山区冷凉气候,通过食用菌合作社带动,发展林下冷凉原生态食用菌种植,实现食用菌的反季节栽培生产,示范面积达到1450亩。
食用菌废料综合利用技术的实施,探索了循环农业模式
利用废旧菌棒做基质种植绿化美化植物——佛甲草;利用废弃菌袋为主要原料制成有机肥料;利用废菌棒作为生物质气化的原材料,实现“废物-资源-产品”的良性循环。
项目带动了野山菌保护性开发,实现了种质资源的保护
在蒲洼、大安山、河北、史家营、佛子庄、霞云岭、十渡、南窖等乡镇建立野山菌保护区规模5万亩,保护种类有牛杆菌、姬松菌、羊肚菌、珊瑚菌等。实现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存在的问题
食用菌产业在房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由于时间短暂,一些新的品种和栽培技术还未得到普及与推广,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边试验示范,边向广大农户宣传;
二是房山区食用菌产业的高级人才和管理人才资源仍然稀缺,与日益发展的产业需求不相适应。还需要我们的努力,也希望上级领导和专家给于热情的支持和帮助 。
未来的设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产业能否得到长远的发展,更是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房山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食用菌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制定了详细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目标。
总体思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稳步推进、富裕农民”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实施企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为手段,挖掘和整合食用菌产业资源,构筑龙头产业格局,推动食用菌产业优化升级。
发展目标:2008~2013年,以周年工厂生产、规模基地生产、区域特色生产、循环利用生产为主导,保持食用菌栽培面积、产量在北京市位居领先地位,食用菌产值8~10亿元,占全区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一半以上,打造房山区食用菌产业统一品牌。
发展布局:建设三条产业带和一个特色产业区,即:沿京张公路,发展利用日光温室种植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京石高速绿化林地食用菌产业带与小清河流域林下特色食用菌产业带;结合煤矿关闭产业转型,利用废弃煤窑巷道、废弃山洞、防空洞等设施的特殊恒温环境,建设山区特色栽培产业区。
产业重点:把握市场、科技和生产三大产业化环节,积极培育市场,建立专业交易批发市场;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建立菌种研发中心,进行科技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开展食用菌相关技术培训,大力推广食用菌优质菌种及相关配套技术;不断完善产品检测、监测体系,实现食用菌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建设区域菌袋生产基地、规模生产示范园区,培育食用菌加工企业,鼓励建食用菌生产废弃物处理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