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天赋,就是真诚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_12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牟进军散文泥土一样的淳朴和踏实,有一股如溪流一样清纯透明的精神。先看看他的三篇小散文吧。
  《不起眼的拉狗蛋》,开篇先写不起眼的拉狗蛋生长在荒地废墟、园边沟堰等处,触目所及,没人注意过它赞美过它,它太平凡,太不起眼,甚至讨人惧、惹人烦,不会给人留下半点好印象。然后转笔写到母亲,当知道我在急三火四找蚊子药,老妈的第一反应,竟是责备自己!———她一脸惭愧地说:“哎呀,你妈不中用了,什么药物也没准备。”最朴素生活细节中,反映出来的情绪是最真挚动人的。话不用多,儿子已经五十多岁了,年老的母亲还是觉得为他做得不够,为他想得不够。作者看到拉狗蛋,情不自禁,“猛然想到了茕茕孑立、可爱又可怜的老妈,她多么像满目青翠却又极不起眼的拉狗蛋儿,那么容易地被忽视、那么卑微地几乎让很多人叫不出它的大名,却能神奇地出现在你最急需帮助的时候!”朴实无华的拉狗蛋就是无处不在的母爱亲情,一位可敬的老妈形象,仿佛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谁丢谁人》写的是一件有趣的家事。老家八十多岁的母亲,常常“上山清亮清亮”,隔三岔五就上山去逛荡,间或挖点野菜、捡点蘑菇、逮个蚂蚱什么的,返老还童般恋山,甚至登山如流。这自然引发了儿女们的不理解,甚至阻挠。原因除了担心老母亲有个三长两短,还有一点私心:“这大岁数还上山拾草,外人都笑掉大牙啦,您可给儿女丢老人了!”儿女也要面子,有私心。在多次的交涉之后,“我”作为儿子,渐渐理解了母亲的想法。孩子的理解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孝心。“不用说外人,就连亲生儿女,有谁能读懂和排解她内心的苦衷?就像至今守口如瓶自己生日、唯恐给儿女添麻烦一样,不到万不得已,她仍然会义无反顾地踟蹰前行——去与大山对话,去追寻家父巡山的踪迹,去领略那郁郁葱葱的豪情!”这里作者在思考:在新时代,什么是孝心?那就是对老人的理解和支持,而不能一味地只考虑自己的面子。
  《老哥老实》这篇也让我看到了一位农村老大哥的美好品行,我眼前浮现出一位农村老大哥的形象:他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和土地打交道,憨里憨气,嘴巴木讷,实话实说,没什么心眼,从来没有惊人的壮语,只知道老老实实劳作,傻傻笑一笑。从不打架,习惯忍气吞声。谁都知道从农村出去的孩子当官不易,可是又有多少人,要沾当官的光,想尽办法捞取当官的家人的好处,甚至不惜毁坏家人的名声。可是老哥不这樣,尽管他没什么文化,可是他知道为在外面工作的弟弟着想,“这不明摆着是造假吗?俺兄在外面混个一官半职的不容易,俺不能给他添麻烦!”只这一句话,足以让他的弟弟、也让读者,感叹不已了。这样的老哥哥,真心体贴着弟弟为官的不易,这样的老哥哥,质朴,实诚,重亲情,这样的老哥哥,让人深深感动。
  一位是老母亲,一位是老哥哥,这两个人物,就像山间旮旯的拉狗蛋一样不起眼,质朴无华,默默存在,他们就是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人的精神后盾和依靠啊!
  据说牟进军的微信名叫“慧眼君”。读了他的诸多散文,我想,人如其名。他用一双慧眼,捕捉生活中最朴实的东西,用朴实的文笔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
  他的散文一般都不长,大多是千八百字,却是往往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世事中洞悉人生,随感而发。简单地从一个小小的生活故事中传达情思,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没有玄奥的言词,更没有空洞的说教。他的散文看起来舒服,不是那种“大鱼大肉”的散文,如同“清淡小菜”很让人胃口大增。
  《不起眼的拉狗蛋》将在大自然里毫不起眼又常常被人弃之荒野的拉狗蛋拉入读者视野,朴实而亲切,于细小和普通中发现大美和价值。把我们曾经漠视的,变成了终将会弥足珍贵的。作者的思考以及感情自然地产生,借由形象贴切的比喻缓缓流出,读者也不由地受到了熏陶和感染。《老哥老实》中,他情不自禁说:“人活半辈子了,全村四五百号人,他没有恨过一个人,也没有一个人恨过他。老哥老实得能有此等境界,不是挺好吗?”“老实和诚信是孪生兄弟”,字字句句说到了读者心坎上。
  在语言方面,他善于使用乡村俗语,增添了乡土的质朴清新。例如,“哑巴悄地”“上山干活当捎儿”“人家熊有个熊样,和又熊又不老实不扯边”“把人高马大的孙姓同学收拾得熨熨帖帖”,“在抢水这个节骨眼上,亲爹顾不得热娘,谁都不想落后脚”“老哥话匣子就没有把门的了”“两口子背地藏心眼”……这些乡音乡语,亲切熟悉,如在耳畔,平淡而不是贫乏,朴实中透着本色,质以传真,显出率性、自然、原汁原味的生活质感。
  对于牟进军的系列散文,我用心读了很多篇,并且百读不厌。工作之余,或刚下班回家,喝一口茶水,累了往那儿一倚,随手拿起来读一篇,心里便会熨熨帖帖安静下来,疲累浮躁也会化为乌有,明明刚才心里还乱长着野草,似乎一下子被拔除了,净化了,心灵变成了芳草地。他的散文,单纯,让人休憩,沁入五脏六腑和毛细血孔的滋养,真有解乏的功效,而且每次读都会产生这种感觉。他的散文就像田间堤堰的拉狗蛋,对人有类似治愈系的实用价值。
  牟进军的散文,初读时,你可能不觉得有太高明之处,只觉着写得实实在在的,读起来不费力气,很舒服;当再读一遍,你就会忽然用心注意起这位作者来。他的散文,能让你不知不觉受到一些感动,能感受到一些生活中的温情,很暖心,有一股正能量在里面。
  我是渐渐开始钦佩起牟进军的,这其中有一个阅读和接触的过程,随着了解越多,我越深深地对这位六十年代出生的老大哥肃然起敬。
  牟进军是一位从未停止过奋斗脚步的铁血男儿,自强不息就是他生命的主旋律。高中毕业后,怀揣着军校梦应征入伍,参加过老山前线,受命于阵地抢修组。业余他不忘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从事钟爱的诗歌创作,以致文字修炼在日积月累中得以升华。不满20岁就首发处女作《猫耳洞里有颗小星》,他会作歌词,他作词的歌曲有《老山,英雄的山》《我自豪,我是野战司机》和《老山,人民心中的丰碑》等。有了部队大学校的历练,复员时,尽管被分配在牟平县水泥厂干维修工,但依然笔耕不辍,撰写的新闻屡获奖项,并出版有诗集《照亮别人照亮自己》。他工作扎实稳当,从科员一步一个台阶地成长为牟平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首任文联主席,以至现在的职校负责人。牟进军奋斗不止的个人经历有力诠释了:一切注定并非偶然,正谓梅花香自苦寒。   从散文合集《故乡是昆嵛》中,看出他更是一個积极严肃思考的人。在《诤友难忘》里有对离别三十多年的朋友的真诚悔过:“有些东西,往往得到时并不珍惜,而一旦失去才倍感其珍贵。一个人身临多变的工作环境,面对复杂的人际交情,多么需要像“他”那样真诚、细致、严正、无私的朋友啊!”《奏响进军的号角》也有他的深刻感悟:“无论是身体力行的工作,还是情有独钟的事业,均赋以军人的本色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创优争先的责任感。”《莫为面子所累》中他敢于指出“面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脑海里根深蒂固,必须确立正确的观念:人生苦短,莫论贵贱,放下面子,务求实干!从中看出他的个性正直耿介,一直保留着军人本色。
  在阅读牟进军散文这期间,我觉得他的散文风格与老一辈散文家有相似地方,似曾相识。例如四十年代“荷花淀派”孙犁的作品,带着素朴、诗意、关的情调,朴素明净;刘绍棠的《中秋节》《瓜棚记》、丛维熙《故乡散记》《南河春晓》、韩映山《瓜园》《水乡散记》等,大多取材于乡村生活,具有新时代人情关的主题内涵,淡雅饱含真情,文笔朴实自然。赵树理“山药蛋派”,有意识地写农民,写农村生活,并且按照农民的思想感情、美学趣味去创造,实事求是,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富有民族化和大众化的特点,达到了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同样,牟进军的散文中,无花言巧语,无哗众取宠,很真实,不做作,无野心,能看懂,不模仿,不编造,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我真切地再次触摸到这种曾经熟悉的文学风格,感受到那些熟悉的老百姓真情,那些来自民间的浓郁气息。这样的阅读体验,让我回归到对于质朴、自然、真诚的原始体验,这是一个充实的过程。
  当我对于文字有了困惑的时候,我私下里是怀念这种文风的。因为,一个人长期在文字海洋里游弋,常常会怀疑,我们身上是不是不知不觉中沾染了一些恶习,一些浮躁、虚假、虚荣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而写,为谁而写,怎样写,将要写出什么样的文字。这些疑问,我是常常有的。
  我们眼前充斥着太多凭空经营的文字,很多时候,人们喜爱着被矛盾、笨拙和混乱的情绪所左右的文字,追求着更具美感和冲击力的文字。有时候,我们只要表达,就会陷入套话中,一张口,说出的往往是刻板印象。
  苏轼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多次在我脑海中闪过。干净、朴实,这就是一种关,像一棵树,像一株草,像一片白云,更像一条小溪,照得见虚妄、矫饰、虚假,甚至可以洗净我们思想里不真诚的东西。
  在写牟进军系列散文评论的一个月里,我越来越明确了一个看法:牟进军的散文,对他而言,最大的天赋,就是真诚。真诚不止是道德,而且是一种极幸运的天赋。这个道理,对我们每一个写作者来说,都是重要的。
  王谢堂前的燕子,原名王彦平,毕业于鲁东大学中文系,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昆嵛》文艺编委。2014年起从事散文创作,目前已在《昆嵛》《当代散文》《胶东文学》《青海湖》《齐鲁晚报》等报刊发文近百篇。出版散文集《丽人行》(与他人合著)。随笔《跟燕子姐姐读普里什文日记》系列于2017年3月开始在《齐鲁晚报》连载。2017荣获山东省散文学会授予的“半岛优秀散文家”称号。
其他文献
放牧十万朵梅花的群雄逐鹿  放牧春天。放牧十万朵梅花,沿老罕王的箭簇  围猎出一个丰腴的田园。那最先吐蕊的一朵  何止会引得龙颜大悦,更会令生生不息  万代千秋的花季,成为永远的恩宠,永远的盛典  永远的,欢愉在寇河之滨乃至辽河岸畔的  高傲的生灵和高贵的歌赞  鹿鸣,总是在花季之后变得极富质感  风往西吹。草肥水暖。梅花鹿的爱情在歌声中  被一遍遍流转——站在高岗之上的驯鹿人  心潮即刻变得很是
期刊
秋天的烟台是最迷人的,抬头有天高云淡,低头有鱼游浅底,阳光洒向海岸,仿佛听到天与水在耳语浓情。然而这还并不足以让你流连,毕竟有蓝天有碧海的地方很多,可是有蓝天有碧海又有岛、泉、河的去处可是罕见。幸运的是我的第二故乡就拥有这样的景致。  日子越过越好,百姓都喜欢自驾出游,九月的大牟平,任你随便选一处景致都能享受到美。坐落在烟台最大的湿地生态公园的世达·星悦城就是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所在。在文友的招呼下
期刊
最早的一次,苦菜的绿色蜿蜒而来,  野草之花,在季节里进退维谷。  我进城的那个夏天,  衣角的蒼耳,竟悄悄地  藏起祖屋顶上一朵呜咽的白云。  后来我接受了世间最凉爽的雨水  在小满大满,小暑大暑  不停地浇灌树荫下的夏花,  黄鹂叫过三遍,  再大的日头也不能让它枯萎。  再后来我开始失重,故乡的土地,  犹如一封脱离引力的家书  欣慰的是,总会有一只迟到的蚊子,  在家书的字里行间,  不动
期刊
我喜欢星星,在黑暗如漆的夜空中发亮。  一闪一闪,亮晶晶,如同天使在眨眼睛。  诗人李益看到的是:“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隋炀帝看到的是: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活在红尘里,每日忙忙碌碌的,我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有用文字写下心情了,更记不清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了。  一  三伯病了,需要住院。  三伯已经82岁了,身体一直硬朗。可是近日喉咙肿胀,吞咽困难,声带嘶哑,来到了中心医院,每天上午
期刊
散文学会成立30周年是个大事情,值得一起庆贺。对一个人来说,文学不仅仅是一个事业,一种爱好,同时还是生命的一部分。写作使人快乐,尽情尽性,这才成为令人入迷的事情。散文是文学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它的基础又是它的核心。  前几天在一个专门的会议上,有人提出什么才是散文?可见从古到今散文写了这么久,也仍然需要重新界定。围绕这个,人们各抒己见。有人讲散文是所有文体里最自由、最庞大的,它简直无所不在。
期刊
自第三代诗潮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活跃的多元的时代。诗人的诗写空间开阔而自由,诗人的创作激情空前的高涨,诗歌创作也出现了少有的大繁荣。在这样的局面下,怎样不被诗歌大潮所淹没,坚持走自己的诗歌写作之路,发出诗人一己独特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点上,诗人李克利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多年来,李克利一直秉持严肃认真的诗写态度,以健康纯正的现代汉语写作。他坚持真实地描绘日常生活的图景,真实
期刊
正月十五,元宝山上  元宝山上,满目枯草  就在昨夜黃昏  大雪还在它们的发丝上燃烧  现在,太阳有些耀眼  而天气依然薄凉  阳面的雪化作水,渗入了大地深处  阴面的雪还白着,反射着太阳的光  山下的这个砖园村  出过一名画家和一名诗人  整个上午,我都在山上看天  看头顶上飘过的云朵  像不像丹青妙手笔下的“日晓云”  偶尔也会在心里想及诗人的诗  以及诗人曾经告诉我的传说  砖园的猫,耍大刀
期刊
不知是出于欠疚还是什么,每次说起老家偏屋驴棚里的那头毛驴儿,爸爸的眼晴就湿润起来。这驴,是爷爷花了十九元钱从本地一户地主手里买来的,大概是地主家人看它不中用了,草草地把它卖掉。  听爸爸讲:刚买回家的时候,驴很瘦弱,毛发是狼青色的,浑身上下鞭痕累累。天一擦黑,它就卧着睡,农家俗语说的躺栏。一般来说好的牲口晚上睡觉是不会躺倒的。爷爷痛惜它,喂鲜嫩青草、地瓜蔓、花生蔓,再搅拌上豆饼等营养食料,没多久,
期刊
又到正月十三了,按胶东的习俗,这是祭海的日子。相传这天是海的“生日”,每年这一天沿海渔民放鞭放炮,烧香磕头,开展祭海活动,祈盼一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祭海是千年不变的老规矩,可年年变换的是新形式。大清早赶到码头的时候,各家的船已经披红挂绿地装好了,今年的正月十三正赶上8级的大北风,船头上的红旗在大风中猎猎作响,倒也气势磅礴。鞭炮烟火那是必不可少的,宽大的码头上已经摆上了各式各样的烟花,还有铺满
期刊
因为我过于相信岁数这个等级,如今只能扛五十斤的肩膀,支棱着一百二十斤的担子,趔趔趄趄地前行:从接到焦红军书稿那一刻起,我便进入了这种力不从心的“透支”状态。原本我以为《写作其实并不难》是一种教写作的技巧书,自信岁数比他大一截,给他写个广告词没啥。当年他拿着稿子到报社找编辑的样子,我还记得,是那么谦和不张扬。没想到,时光推进二三十年,岁数的等级改变了。当我打开《写作其实并不难》的时候,我知道自已原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