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snla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征象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其中12例共38个病灶 (非癌变组4例17个病灶、癌变组8例21个病灶) 可清晰显示,测量各扫描期肿瘤的CT值及平扫胆管内胆汁的CT值。搜集近期行腹部CT检查表现正常的40名受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和40例胆结石患者作为胆石症组,测量其平扫胆管内胆汁的CT值,用于和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比较。非癌变和癌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组织各期相CT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远端胆管扩张情况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和正常对照组及胆石症患者的平扫胆汁CT值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

16例中,肿瘤位于肝左叶者8例,肝右叶者1例,左、右叶均受累者1例,肝门部1例,胆总管3例,肝右叶及胆总管均受累者2例。胆管内肿瘤呈乳头状11例、扁平状3例,两种形态并存者1例,1例CT未发现明确肿瘤组织,仅见胆道系统扩张和胆管结石。非癌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CT值分别为 (25.8±8.0) 、 (37.7±10.3) 和 (51.7±17.1) HU,癌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CT值分别为 (38.4±10.2) 、 (56.6±18.0) 和 (68.4±13.4) HU,癌变肿瘤CT值高于非癌变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510、-3.549和-3.767,P值均<0.01)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平扫胆汁CT值 (中位值为5.8 HU) 高于正常对照组 (中位值为0.4 HU) 和胆管结石患者 (中位值为2.4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3.854和2.765,P值均<0.01) 。16例均见肿瘤近端胆管扩张,11例合并远端胆管扩张,癌变肿瘤远端胆管扩张>100%者7例,多于非癌变组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例合并结石,其中3例结石位于病变区域,3例结石距病变部位较远。

结论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常见于肝左叶,多呈乳头状;CT平扫肿瘤密度偏低,动态增强后呈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癌变的肿瘤组织CT值高于未癌变者;肿瘤近、远端胆管均可扩张;胆汁的CT值比正常人及胆结石患者稍高;可合并肿瘤区域或非肿瘤区域的胆管结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采用能谱CT和传统多层螺旋CT行肝脏增强扫描门静脉期中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差异,评估能谱CT单能量成像在肝脏三期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明确有肝结节性病变的60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能谱CT组和常规CT组行肝脏三期增强扫描,每组30例。能谱CT组平扫、动脉期和肝实质期采用螺旋扫描,门静脉期使用能谱扫描模式,双电压快速切换;常规CT组行常规辐射剂量下传统肝脏三期扫描。对于常
期刊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技术对腹部恶性肿瘤细小供血动脉CTA图像质量优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能谱CT检查的32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资料,采用能谱CT扫描技术行腹部平扫及3期动态增强扫描,分别采用140 k Vp混合能量、66 keV单能量和最佳单能量3组模式重建显示肿瘤微小供血动脉。数据采集完成后直接获得140 k Vp和70 keV单能量图像,再通过AW 4.5工作站GSI Viewer软件得到
期刊
目的评价采用Fluency全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 (TIPS) 治疗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肾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法抽取其中成功行TIPS手术的48例作为治疗组,药物及内镜治疗的48例作为对照组。随访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20 d、3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的肝肾功能实验室检查结果,并采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前置门控冠状动脉CTA成像中应用迭代重建时,与常规剂量滤波反投影 (FBP) 重组图像质量相当的最适低剂量水平。方法120例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按照同期随机原则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 (对照组) 采用常规剂量前置门控扫描及FBP重组,B~ D组为低剂量组,采用逐级降低管电流的方式使辐射剂量较A组分别降低50%、60%、70%,并采用相应等级的迭代重建。采用方差分析比
期刊
目的探讨乳腺病变MR导引定位的适应证、技术可行性,以及病灶特点。方法在1.5 T MR扫描仪上利用特制的活检穿刺定位架,对43例在MRI上显示有可疑病灶,而临床触诊、乳腺X线和超声检查未显示有病灶的患者行MR导引的双钩针定位。观察技术操作可行性和定位准确性,并观察病灶特征,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定位病灶的影像特征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43例中,37例 (86.0%) 共38个病灶定位成功。取
目的评价PET-CT与静息态功能MRI在颞叶癫痫定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将接受手术治疗的1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行PET-CT与静息态功能MRI检查,同时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利用统计参数图 (SPM) 5后处理软件对所采集静息态功能MRI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全脑和双侧海马ReHo值。利用目测分析法及不对称指数分析PET-CT所得图像,测量双侧海马标准化摄取值 (SUV)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