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宝山歌会发展及现状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笔者在偶然的机会对石宝山歌会进行了田野调查研究并写以此文。文中笔者主要从歌会的历史渊源、发展及现状以及引发的对发展现状的思考等三方面进行阐述。期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族调文化,更希望通过从歌会中发现的问题来得到相关部门或者其他人的重视。
  【关键词】石宝山歌会;白族调;发展现状
  笔者在一次去丽江旅游的过程中在与当地百姓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与丽江只有一个半小时车程大理剑川有个石宝山。由于笔者是8月份去的,所以正好能赶上每年一次的石宝山歌会。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的音乐工作者,笔者决定前往石宝山参加这次对歌盛会。在参加歌会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歌会的组织者以及当地的百姓的采访,再结合笔者这次做田野的直观感受,以局外人的角度来谈谈石宝山歌会发展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一、石宝山歌会历史渊源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人民对唱白族调的盛会,其会址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西南部的石宝山脚下。石宝山是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风景秀丽,内有宝相寺、石钟寺、海云居等很多名胜古迹。近年来随着全国兴起旅游热的大潮,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游玩。尤其是每年的歌会期间更是有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既能直观感受白族特有的对歌文化又能游玩。据笔者的观察,歌会过程中前来的游客有近万人之多。
  关于歌会的由来,流传了很多古老传说,但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石宝山歌会起源甚早, 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即已产生, 其山林野合之俗是原始文化的遗留。这种观点主要依据是石宝山歌会中长期保留山林野合习俗, 但仅以此为据就断定歌会起源时间, 理由似不充分。董秀团在《剑川石宝山歌会的历史变迁及文化内涵》中认为, 探讨石宝山歌会的起源时间, 应首先弄清歌会的性质。笔者赞同石宝山歌会本来是朝山会的说法。
  二、石宝山歌会发展及现状
  由于歌会的历史起源甚早,据笔者从当地的老人口中了解到,关于歌会的起源众说纷纭且无从考证。这一点笔者在当地从事几十年有关白族调音乐工作的局内人中也得到了证实。
  源于此,笔者将从新中国成立后石宝山歌会的发展至今谈起。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至 20世纪 80年代初。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歌会基本上沿袭了古老的赶会对歌的传统,对歌中保留着山林野合的传统遗俗。所以到了 20世纪 50年代末期,在中央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歌会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异端,因而受到了禁止。尤其是十年“文革”期间,每年政府工作人员都会在赶歌会的途中进行拦截,所以在这十年中很少有人在石宝山进行对歌。直到“文革”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歌会才得到恢复,并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和生存空间;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20世纪 80年代初,恢复后的歌会还基本维持着旧有风貌。但此时,已经出现了导致歌会变化的因子。原来的只是百姓自发性质的歌会变成了政府参与主导的歌会。如剑川县文化部门在石宝山歌会期间专门设置了“对歌台”,并鼓励创作、演唱思想内容健康的白族调,且积极的引导对歌唱曲活动。同时,在歌会上举办有奖对歌比赛,或者专门将那些演唱水平较高的歌手组织起来,在赛歌台上摆设擂台,对歌打擂。直到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兴起旅游的热潮,石宝山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外来游客开始逐渐增多,当地的政府部门更是决定将石宝山歌会作为一张富有当地特色的“名片”来加以打造。而笔者参与到如今的歌会更是切身体会到了白族特有的对歌文化。看着那热闹的对歌场景让笔者深深感到了不虚此行。
  三、有关歌会发展现状之思考
  笔者在参与如果的歌会的过程中发现,虽然现在的歌会来的人很多,辐射面积已经由原来的云南省内扩展到全国各地。但是真正参与对歌的人却是极少数。当然,很多外来游客不是白族人,因此不懂白族的语言而不会唱白族调情有可原。那么剩下的大部分白族人也不直接参与对唱白族调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地理环境、个人、政府以及外来文化四方面来查找原因。
  首先,笔者了解到由于歌会周边都是山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虽然很多地方都修有马路,但是交通仍然不够便利,导致了很多会唱白族调的人嫌麻烦而不去参加对歌盛会。
  其次,当地白族百姓保护本土文化的意识逐渐淡薄。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如很多人由于担心学唱白族调赚不到钱,不能养家,所以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去学、去唱白族调。
  第三,虽然有了政府的加入、扶持,使歌会较之以前大大扩大了规模,扩大了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与盛会。但同时,政府的加入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如政府为歌会专门设立了对歌台并举办对歌比赛,响亮的音响吵到了很多前来对歌的人们,对歌台上的评委以及大量的游客观众让很多想参与对歌的人望而却步。再加上设置的奖项相对薄弱,不能达到吸引人们对歌的效果。
  最后,由于外来文化不断侵袭,人们开始通过电脑、电视、音响接触到外面的音乐,如流行音乐在当地的年轻人心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白族调音乐。因为和学唱白族调相比,年轻人们更愿意去学、唱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
  四、结语
  总体来说,笔者通过对此次石宝山歌会的田野调查研究,还是深深感受到了富有浓郁白族文化特色的白族调音乐文化。虽然现在的歌会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笔者秉着存在即是合理的原则,还是认为歌会在往前发展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问题确实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否则长期发展下去,若干年后传统的白族调音乐,石宝山歌会对歌文化可能真的不复存在了。
  参考文献
  [1]董秀团《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大理白族调为例》,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董秀团《歌唱与生活——大理剑川白族调的社会功能及其变迁》,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3]田素庆《“原生态”的幻想——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载《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第3期。
  [4]殷群 张涛《大理剑川石宝山歌会旅游开发研究》,载《大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5]杨曦帆《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白族音乐研究》,载《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第6期。
  作者简介:姜旭,男,榆林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云南在抗击干旱中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目前农村抗旱能力仍然不足.从干旱综合治理以及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提高云南农村抗旱能力,需要
【摘要】西方音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时期的灿烂文明深深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发展,本文将介绍古希腊国家的地理概念,文明发展历程以及古希腊人的宗教信仰方面探寻希腊各个时期的音乐生活。古希腊音乐可以从荷马史诗、萨福和品达的抒发个人对生活和社会感想的抒情诗歌歌以及带有音乐舞蹈表演的酒神颂歌衍生出悲剧等文字记录中发现古希腊人的生活中音乐印记,。从音乐中感受古希腊人民的风俗,理解古希腊文明。  
【摘要】现在电视上比较流行的几个综艺节目,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最美合声,还有类似的星光大道等等,无一不是在比唱的功夫,那么如何评价谁好还是不好呢?我认为大家都能接受的一种歌曲的表达方法都包含着深厚的情感,情感在歌曲里淋漓尽致的表达,才能让大家去感动、去接受。让你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去感受自己,去激活生命。我们可以在音乐中创造共同的灵感,让我们对音乐产生神往和一种特殊的情感,如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