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有机会去伦敦,又有些空闲时间,那我建议你一定要去大英博物馆见见世面,尤其是去海外留学有机会在伦敦待个一年半载的,也一定要去大英博物馆感受智慧的浩瀚。因为它不仅是一座大不列颠的国家博物馆,更是全球人类智慧与历史文明结晶的博物馆。
出身平凡的大英博物馆
要讲大英博物馆的历史,一定要提到汉斯·史隆爵士,他在18世纪曾任安妮女王的御医,也曾首创牛奶与巧克力的混合吃法。大英博物馆的许多馆藏珍品,便是源自史隆爵士生前的私人收藏。他在遗嘱中提到,若国家同意以两万英镑照顾他的家族,便将所有私藏捐给国家。
1753年1月,史隆爵士过世后,国会同意这项提案,由国王乔治二世宣布拨款,并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其他收藏家的珍品,以及库克船长从南太平洋带回来的原住民雕刻与服饰等,创立大英博物馆。六年后的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正式向世人开放,成为一般民众都可进出参观的公众博物馆。
250年后的今天,大英博物馆发展为全球最知名的博物馆之一。每年有超过600万游客与研究者进出参访。博物馆的展示分设于94个展间,轮流展出689万件馆藏中的15万件展品。这里有使用超过50种语言的1 000名职员在馆中服务,必要时可提供60种语言的正式解说。
大英博物馆被誉为全球三大博物馆之一,难得的是它从开馆以来逾250年,几乎都维持不收门票费用的传统,营运资金仰赖捐款与国家预算支持。
大展苑为大英馆再创新猷
大英博物馆的选址也有个有趣的小故事。18世纪博物馆成立时,包括西敏寺、白金汉宫,以及蒙塔古宅邸,都被列为博物馆落脚的候选地点,最终由后者获选。因为它最便宜,只要当时的1万英镑。而索价3万英镑的白金汉宫如今成为皇宫,6万英镑的西敏寺则为国会大厦所在地。
不过今日的大英博物馆已非当年的穷光蛋了,单从博物馆的建筑便可略知一二。除了博物馆正面希腊风格的大山墙外,博物馆中庭的大展苑更是如今的目光焦点。
大展苑的改建工程,是大英博物馆开馆至今最重大,也最杰出的改建案。英国建筑大师福斯特主持的这项改建案,于2000年正式完工。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藉由钢架交织而成约2500片三角型半透明屋顶,将原本独立于回字型建筑中间的图书馆与四周馆舍连结。原本室外的广场空间藉由白色屋顶笼罩,成为一座宽敞明亮的馆内大厅。
事实证明,大展苑的投资相当值得,现在逐年下滑的入馆人数开始反涨,有人还把这次改建与贝聿铭为巴黎卢浮宫打造的玻璃金字塔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大展苑改建案也重新规划了餐饮与纪念品空间,大幅提升博物馆的收支能力。
烽火战祸中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这么多年也算历尽沧桑,修缮工程从未间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袭行动,曾让馆舍满目疮痍,虽然战争在1945年就结束了,但大英博物馆的战后修复直到40年后的1985年才告一段落,显见伤害之大。
所幸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在战争中受损轻微,当然这也有赖于馆方的努力。为使文物免受战火波及,如同人员疏散到防空洞或乡野,馆方也在战时将可移动的文物分批藏匿于各个角落,有些运往乡间暂存,也有部分是深锁在邻近的地铁站;不能动的大型馆藏,则以沙包作保护。神奇的是,博物馆文物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受损情形都非常少,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博物馆仍维持部分展间的开放。战后的调查发现,所有馆藏中真的称得上受损的文物,算一算竟然只有两本书,显见馆方对于文物保存的用心。
除了与欧陆交战的外忧,大英博物馆250年的岁月中也曾面对内患的冲击。18世纪时,为了保护这里不受暴乱冲击,武装部队驻守在这里长达80年。不晓得在那五分之四个世纪的时光中,造访博物馆的来宾在荷枪实弹的官兵驻守中,还能否放松心情,沉浸在博物馆的浩瀚知识里头呢?
出身平凡的大英博物馆
要讲大英博物馆的历史,一定要提到汉斯·史隆爵士,他在18世纪曾任安妮女王的御医,也曾首创牛奶与巧克力的混合吃法。大英博物馆的许多馆藏珍品,便是源自史隆爵士生前的私人收藏。他在遗嘱中提到,若国家同意以两万英镑照顾他的家族,便将所有私藏捐给国家。
1753年1月,史隆爵士过世后,国会同意这项提案,由国王乔治二世宣布拨款,并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其他收藏家的珍品,以及库克船长从南太平洋带回来的原住民雕刻与服饰等,创立大英博物馆。六年后的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正式向世人开放,成为一般民众都可进出参观的公众博物馆。
250年后的今天,大英博物馆发展为全球最知名的博物馆之一。每年有超过600万游客与研究者进出参访。博物馆的展示分设于94个展间,轮流展出689万件馆藏中的15万件展品。这里有使用超过50种语言的1 000名职员在馆中服务,必要时可提供60种语言的正式解说。
大英博物馆被誉为全球三大博物馆之一,难得的是它从开馆以来逾250年,几乎都维持不收门票费用的传统,营运资金仰赖捐款与国家预算支持。
大展苑为大英馆再创新猷
大英博物馆的选址也有个有趣的小故事。18世纪博物馆成立时,包括西敏寺、白金汉宫,以及蒙塔古宅邸,都被列为博物馆落脚的候选地点,最终由后者获选。因为它最便宜,只要当时的1万英镑。而索价3万英镑的白金汉宫如今成为皇宫,6万英镑的西敏寺则为国会大厦所在地。
不过今日的大英博物馆已非当年的穷光蛋了,单从博物馆的建筑便可略知一二。除了博物馆正面希腊风格的大山墙外,博物馆中庭的大展苑更是如今的目光焦点。
大展苑的改建工程,是大英博物馆开馆至今最重大,也最杰出的改建案。英国建筑大师福斯特主持的这项改建案,于2000年正式完工。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藉由钢架交织而成约2500片三角型半透明屋顶,将原本独立于回字型建筑中间的图书馆与四周馆舍连结。原本室外的广场空间藉由白色屋顶笼罩,成为一座宽敞明亮的馆内大厅。
事实证明,大展苑的投资相当值得,现在逐年下滑的入馆人数开始反涨,有人还把这次改建与贝聿铭为巴黎卢浮宫打造的玻璃金字塔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大展苑改建案也重新规划了餐饮与纪念品空间,大幅提升博物馆的收支能力。
烽火战祸中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这么多年也算历尽沧桑,修缮工程从未间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袭行动,曾让馆舍满目疮痍,虽然战争在1945年就结束了,但大英博物馆的战后修复直到40年后的1985年才告一段落,显见伤害之大。
所幸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在战争中受损轻微,当然这也有赖于馆方的努力。为使文物免受战火波及,如同人员疏散到防空洞或乡野,馆方也在战时将可移动的文物分批藏匿于各个角落,有些运往乡间暂存,也有部分是深锁在邻近的地铁站;不能动的大型馆藏,则以沙包作保护。神奇的是,博物馆文物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受损情形都非常少,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博物馆仍维持部分展间的开放。战后的调查发现,所有馆藏中真的称得上受损的文物,算一算竟然只有两本书,显见馆方对于文物保存的用心。
除了与欧陆交战的外忧,大英博物馆250年的岁月中也曾面对内患的冲击。18世纪时,为了保护这里不受暴乱冲击,武装部队驻守在这里长达80年。不晓得在那五分之四个世纪的时光中,造访博物馆的来宾在荷枪实弹的官兵驻守中,还能否放松心情,沉浸在博物馆的浩瀚知识里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