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视神经病理生理学观察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he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接近临床的外伤性视神经病(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动物模型,研究视神经损伤的力学原理、神经病理生理学改变,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新西兰大耳白兔为研究对象,对王一等设计的视神经损伤方法进行重复并改进,应用弹簧枪发出的瞬问冲击力,建立与临床较为接近的轻、重TON动物模型,对两种损伤的致伤强度进行大体定量,观察致伤后瞳孔和直接对光反射,并行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PR—VEP)检查,对正常和损伤视神经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麻醉清醒后,所有致伤眼均表现为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无脑挫伤、感染、眶壁骨折、意外死亡。1只视神经断裂但鞘膜完整。损伤后P波潜伏期延迟,波幅降低,重度损伤较轻度损伤变化快。伤后视神经随时间推移依次表现为水肿、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和萎缩,并伴血管扩张。重度损伤组变化过程与轻度损伤相似,但表现更严重。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外伤性视神经病的动物模型。轻度损伤组伤后视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随时间推移损伤进行性加重,但视神经有一定传导功能;重度损伤组伤后视神经迅速出现不可逆性溃变,视神经传导功能迅速丧失。PR—VEP与视神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指导。

其他文献
耳鸣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无相应声源或电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症状;常伴有睡眠障碍、心烦、恼怒、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在临床常称为主观性耳鸣。但也有另一类耳鸣,不但患者自己能听到,他人也能够听到,相对于“主观性耳鸣”而言,后者被称为“客观性耳鸣”,如肌肉痉挛声、血管搏动声、血液湍流声等,但临床上针对来就医的耳鸣患者多指伴有不良心理反应的“主观性耳鸣”,本
头颈部肿瘤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被誉为“头颈肿瘤外科之父”的H.Martin医师在美国纽约Sloan—Kettering纪念医院外科初建了头颈外科组,对一些头颈肿瘤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取得了成绩,培养了一些专业医师。
患者男,76岁,活动性义齿误咽后出现吞咽疼痛及咽下困难2h于2008年12月7日急诊入院。患者伴有轻度老年痴呆症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等病史。查体合作,呈痛苦面容,生命体征及心、肺无明显异常,下牙列中间4齿及右下第6齿缺失。X线显示食管上段内金属丝异物影及脊柱侧凸畸形(图1)。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无异常。入院后2h即在局麻心电监护下试行硬食管镜异物取出术,于食管上段见异物及其金属钩,伴局部食
目的探讨喉全切除术后气管造口复发癌挽救性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0年1月-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36例气管造口复发癌的临床资料,对术前综合评估、手术技术、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处理和治疗效果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结果经过术前评估和预测,33例患者的肿瘤得以完整切除。本组患者术后1年、2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8.8%(21/32)、43.8%
目的分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C-BPPV)患者复位中的眼震,探讨BPPV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眩晕门诊就诊的66例PC-BPPV患者,详细记录病史、体位试验及复位中不同位置眼震的情况,对PC-BPPV患者可能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拟于2009年10月中下旬举办“第二十四期头颈外科高级研讨会”。本研讨会以规范和推广头颈肿瘤的治疗为目的,推动头颈外科事业的发展。
期刊
患者,女,26岁,为第一胎,自然正常分娩,出生后即采用汤匙人工喂养,易发生呛咳,活动过度或一般体力劳动时,自觉气闷、呼吸困难,表现为张口呼吸、呼吸频率明显加快。患者有一胞弟,身体无异常,家族中未见类似先天性畸形者。患者母亲在其妊娠期间,曾患“精神病”并服用药物(名称不详)进行治疗。患者于4年前结婚,3年前顺产一正常女婴。体格检查:体形较瘦小,营养状况欠佳,自动体位,神清语利,发音呈明显鼻音,智力无
患者女,40岁。因右侧鼻塞伴右眼流泪2个月于2006年9月8日入院。无涕中带血、视力模糊、头痛、面部麻木、牙齿疼痛及嗅觉减退症状。体检:鼻外形无明显畸形,鼻中隔稍偏左,右侧鼻腔总鼻道及下鼻道充满红色新生物,中鼻道少量黏性分泌物,左侧下鼻甲、中鼻道未见明显异常。
目的总结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探讨影响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外科1975年11月至2003年8月收治的88例原发于鼻腔鼻窦的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单纯手术、单纯放疗与放疗结合手术、化疗等治疗方式的疗效。对其治疗与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