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明所奴役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i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人们还没有学会的一件事就是坚守自身本能的感觉,反对教化他们的东西。麻烦在于,我们从小就给束缚住了。小男孩儿们在5岁上就被连滚带爬地哄到学校去了,于是这场游戏就开始了,这是一场奴役小孩子们的游戏。他被交到了女教师手上,年轻的,中年的,还有上岁数的,都扑将上来。她们对自己度德量力,绝对自信,自视优越,开始“塑造”这些小东西了。没有谁稍微地质疑一下这些女人何德何能塑造一个小孩子的生命。耶稣会的人说:孩子一到7岁就交给我吧,我来负责他以后的日子。当然,学校的女教师们可比不上耶稣会的人聪明,当然也不清楚她们到底要干什么,可这并不妨碍她们耍这把戏。她们把小男孩弄成了小大人儿,就是现在的男人这样儿。
  那我问你,你真的认为学校女教师有资格塑造男人的根基吗?她们几乎都算得上出众的女人,有着最善的动机。她们也都通过了这样那样的小考试。但是她们到底凭什么成为男人的塑造者?她们都是处女,少的、中年的或老的(当年的公办学校里不雇用已婚女教师。)。她们没谁对男人有所了解。她们所知道的肯定都是道听途说。她们肯定对男子气一无所知。男子气,在这些学校女教师——特别是上岁数的女教师——心目中是某种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是让人不愉快的东西。男人,学校女教师们善意的看法是,大多是大男孩儿。难道孩子不都得经过女人之手?男人们不是几乎个个儿都一样吗?
  嗯,也许是这样!或许今日的男人都是些大男孩儿。如果是,那是因为这些可怜的小东西在最为脆弱的时候就受制于女人:先是母亲,然后是学校女教师。不过母亲很快就让位给学校女教师了。一般女人对小学里优秀的老处女教师是那么敬重,这着实令人惊诧。老师说的话就是《福音书》。神权下的国王就不是国王了,但王后就是王后,教师就是教师,她们的权力直接来自神,这真叫惊人。这是拜物教,这个物就是善。
  “噢,老师小姐实在是太好了,好得不行,”赞成的母亲如此肉麻地说。“乔尼,老师小姐说的话你一定要上心,她知道什么东西对你最好。你得事儿事儿都听她的!”
  可怜的乔尼,可怜的小东西!第一天是:“听着,亲爱的乔尼,你的坐姿得像个好小孩儿,像其他好小孩儿一样。”如果他受不了这个,那话就成了:“噢,乔尼,亲爱的,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哭。看看其他的好小孩兒,他们不是没哭吗,对不对,亲爱的?好好儿着,老师会给你玩儿玩具熊。乔尼想玩儿玩具熊吗?行了,别哭了!看看别的好小孩儿。他们正学写字呢,写——字!乔尼想不想当个好孩子,也写字?”
  事实上,乔尼不想。他心里压根儿不想当个好男孩儿,不想学写字。可是她强迫他这样做。亲爱的老师,她将他推上了一条路,让他不走也得走,可怜的小奴隶。一旦上了路,他就一路顺风地走下来,像其他好小孩儿一样当上了好孩子。学校是个编排精密的铁路系统,好小孩儿被教会在好的路线上跑,直到十五六岁上驶入生活。到了那个岁数,沿着既定路线跑已成习惯了。好样的大男孩儿只是从一组线路跳到另一组线路上。在铁路上跑实在是太容易了,他从来没有意识到他是这条铁路的奴隶了。好孩子!
  可笑的是,谁都不,甚至最有爱心的父亲也不质疑这些学校女士的绝对权力,这都是为了宝贝乔尼好。而这些学校女士绝对知道怎么才能让乔尼好,办法就是让他像其他好孩子一样做个好孩子。
  但是要像其他好孩子一样做个好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奴隶,至少是架机器,在轮子上不由自主地转。这就意味着,宝贝乔尼要剔除自己全部的自我男子气,每次它刚一崭露头角就悉心地将其剔除。当一个成长中的男孩儿身上刚刚发出几棵稚嫩的男子气幼苗,就让一个老处女给掐掉,从而让孩子长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好小孩儿,没有比这种聪明的老处女手指头更残酷了。这是一种一点点断肢式的爱,可母亲们竟然绝对相信它。“哦,我就是想让他成为一个好孩子!”可她忘了跟她那个好孩子式的丈夫在一起是多么枯燥无聊了。好孩子对母亲和学校女老师来说是好事。可他们长成男人后会把一个国家给弄得毫无希望。
  当然,没有谁希望乔尼当个坏孩子。我们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男孩,不需要加形容词。可那不可能。在最好的学校里,也是最有“自由”的地方,对善的强制是最为厉害的,是默默无声中悄然进行的。孩子们被悄然地、渐渐地、无情地强制变成好孩子。他们长成了好孩子,但从此就没用了。
  那么,善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最终同其他人一样,没有自己的灵魂。当然,你不必有自己的感觉。你必须善,必须按照别人期望的那样去感知,而那正是别人的感觉。这就意味着,最终你什么也感觉不到,你全部的感觉都给消灭了。剩下的只有那虚假的陈腐情绪,在读着晨报时才感觉得到。
  我觉得我属于被驯服的第一代英国男人。我父亲那一辈人,至少是我生长于斯的那些矿工们还是满有野性的。那时,我父亲进过的最为严厉的地方就是一家老女人管理的读写学堂,那位学监叫高女士,一直没能将他塑造成一个好孩子,她只是凑合着教会了他写自己的名字。至于他的感情,她全然没能控制,同样他母亲也管不了他感情上的事。那时的乡村还是开阔的,他从女人那里逃之夭夭,跟他的同伙打得火热。在他的人生之末,他对生活的认识就是逃脱美德的樊篱,喝啤酒,或偶尔偷猎一只兔子。
  可我们这辈男孩子被抓了个正着。我们在开始懂事的5岁上被送进公立学校、英国公学和国立学校,尽管没那么多宝贝乔尼的故事,也没有玩具熊什么的,但我们还是被迫屈服了。我们被迫上了轨道,我上了公立学校。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矿工的儿子,这其中绝大多数注定是要当矿工的。我们都恨学校。
  我永远也忘不了上学的第一天,我痛苦地哭了。我被抓了起来,被圈了起来,其他的孩子也有同感,他们仇视学校,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成了俘虏。他们仇视老师,觉得老师们是狱卒。他们甚至仇视学习读和写。他们不断重复的是这句话:“一下井,看我怎么算账。”他们等待的就是这个:下井,逃避,去做一个男子汉。逃到拥挤不堪的井下,但觉得那儿宽敞,逃离的是学校的紧箍咒。
  校长是个白胡子老头儿,人挺棒,但就是脾气暴躁,我母亲对他最为敬重。我还记得他那次大发雷霆,因为我不想自己的第一个名字叫大卫。“大卫!大卫!”他狂叫着。“大卫是一个伟大善良的男人的名字啊!你不喜欢大卫这个名字?你竟然不喜欢大卫这个名字!”他气得脸都紫了。可不知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大卫这个名字,现在还这样,他怎么也不能强迫我喜欢。不过他想强迫我来着。
  明摆着的,大卫是一个伟大善良的男人的名字,于是就得强迫我喜欢这个名字。如果我的第一个名字是阿纳尼亚斯(Ananias,耶路撒冷一基督徒,因撒谎和悔价而丧生。)或艾哈伯(Ahab,以色列北部王国的一个邪恶国王,因作恶而丧生。),我就该被判死刑了。可是,大卫!不!我父亲并不知道大卫和达维安全汽油灯(大卫,David,古以色列国王;达维安全汽油灯,Davy。)有什么区别。
  可是那学校老校长渐渐地把我们制服了。有时他会用鞭子狠抽我们一顿,但真正的手腕儿不是抽鞭子,而是没完没了地向你施加压力:忠诚体面的孩子要像我这样,没别的做法。他让孩子们服了。这是因为他绝对相信自己是对的,而且孩子的父母们全都认为他是对的。他就这样,在负责管教孩子们的六七年时间里,他颇为见效地把粗野的矿工子弟们驯服了,他们是真正被驯服的第一代。
  结果呢?他们下井了。可即便是这井下也不再是令人愉快的开阔地带了。井下,一切也都给弄得循规蹈矩,循的是新的规矩,最新的规矩。男人变得空前地不像男人了,更像机器。他们结婚了,成了我母亲这一辈的女人总为他们祈祷的那样子,成了好丈夫。可这些男人一旦成为好丈夫,女人们就变成了厌倦、难缠、心怀不满的老娘们儿,你就等着瞧吧!他们冥冥中怀念起逝去的野性来,从而感到窝火。
  我最后一次回到中部时,遇上了那场煤矿工人大罢工。那些跟我同年的男人们,刚过不惑之年,脸色煞白地默默伫立着,一言不发,无所事事,麻木不仁。一群天知道来自何方的可恶警察,一群一伙,准备维持秩序。天,根本没这个必要。我这辈男人已经不中用了,他们会待在队列里直至生锈拉倒。对于他们的老婆们、学校教师们和雇主们来说,或许这些男人们垮了倒是好事。但是对一个国家,对英国来说,这是一场灾难。
其他文献
英国已故王妃戴安娜中学毕业后曾经做过一段时期的小保姆。那是1978年,她在汉普郡的一个名叫杰里米·惠泰克的律师家里照看其两岁的女儿,每周收取16英镑的报酬。这一年,她17岁。   在这里,戴安娜遇见了在另一个家庭做保姆的马格丽丝,并且和她成为了好朋友。  马格丽丝和戴安娜同岁,是一个贫民家庭的小女儿。只要是晴好的天气,两人会带上各自照顾的孩子在街心花园碰面,她们有许多共同的话题。   因为有了马格
期刊
坐上开往丰城的火车后,李一民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神情黯然地打了几个电话,然后关掉手机,木然地回到座位,像一堵墙倒塌似的把自己扔在座位上,双手抱胸闭上了眼睛。  李一民刚坐下,对面来了位相貌俊朗、衣着入时的小伙子。和李一民一样,他也面无表情地坐下来,前后左右谁也不看,自顾把头扭向车窗,漠然地看着车窗外飞速而逝的景色。过了一会儿,小伙子竟满脸是泪,低声啜泣起来!  李一民坐在靠过道的座位上,小伙子坐在对
期刊
同样是一辈子,好人总是比坏人累。  好人为别人做好事总担心做不到位,做好了,觉得理当如此,做不好,就会老大过意不去。  好人待人诚恳,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从没半点儿保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唯恐对不住朋友。    好人无意间伤害了别人,比被伤害的人还难受,在他的心目中,这一辈子只有待人好的责任,没有向人索取的权利。  好人干工作总是追求尽善尽美,有一点儿差错都不能原谅自己,把完美做事视为自
期刊
“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贺岁片《非诚勿扰》给2008年年尾留下这么一句流行语作为总结。在轰轰烈烈的2008年里,中国人经历了从大悲到大喜的心境转换,领会到从生活到情感的变幻莫测,什么是人生的核心价值,或许这句话也可以给出一个参考答案。  那到底钱是问题,还是朋友是问题,还是钱和朋友的无法共存才是问题?钱和朋友都是游戏  钱不是秦奋的问题,因为在《非诚勿扰》里,开场5分钟之内他就用一个极其傻X的玩
期刊
小时候,家里不算拮据。放学后,当邻家的小孩拉着簸箕去拾煤米查时,我却可以在家待着,或写作业,或画画。忙完后已是傍晚时分,母亲常常会削一个苹果给我吃。  年轻时的母亲很美。她在为我削苹果时,我总是喜欢静静地看着她为我削苹果的样子。  母亲明眸皓齿,吐气如兰,灯光下隆起的鼻梁有一处高光亮点,尤显秀挺。苹果在她细长的手指间灵活的转动,水果刀随之旋转自如,渗出的果汁缠绵在刀上,晶莹晶莹的。母亲圆润的嘴唇,
期刊
每个人一生中要信两种“较”,一个是不计较与不比较。——证严法师  爱如果是完整的,一份就够了;爱如果是不完整的,多了也没用!——简丹    对一个人品质的判断,不仅取决于他所结交的人,还取决于他拒绝与什么人来往。——生活的窍门之一  一切灾难中的第一个灾难,看起来都不像是一场灾难。才重一技用其所长——曹操  宽则得众——论  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
期刊
说到泥瓦工,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难成大器的行当。可是,江苏省宝应县仅有初中学历的泥瓦工崔仑明,却把这一行做到了南极。他凭借一身过硬的本领,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还成了众多欧美国家高薪争聘的对象。  自强不息常年“洋打工”练就过硬本领今年40岁的崔仑明是江苏省宝应县人。由于家境贫困,他初中毕业后就辍了学,和父母一起种地。3年后,为了多赚点儿钱,他来到泾河镇晨丰对外建筑劳务输出公司,当了一名泥瓦工
期刊
比尔·盖茨:“爱情比软件还要难开发。”    哥伦布:“爱情这个领域,我又发现了一片新大陆。”    诺贝尔:“我对爱情不是很在行,所以诺贝尔奖中没有设爱情奖这一项,还请各位情场高手见谅。”   达·芬奇:“一只鸡蛋可以画无数次,一场爱情能吗?”   爱因斯坦:“我只是找到了相对而言的爱情。”   牛顿:“有时候,爱情就像是树上的一只苹果,当你无意中散步到树下的时候,它可能一下子就掉下来砸在你的头
期刊
今天我听到一句话:家,是讲爱的地方。  乍一听到,如醍醐灌顶,头脑中仿佛掠过清风。是的,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常见夫妻吵架,理由大多是鸡毛蒜皮,各自都说对方的错,自己都理直气壮不容置疑,仿佛谁占了理谁就胜利。可是,结果还是不了了之。有理又能怎么样?关起门来还不是一家人。所以,往往是劝架的人自讨没趣,结果无非两个:一个是那夫妻越吵越凶,一个是劝架的人倒是弄了个两边不是人。盖因,你是外人
期刊
我的外婆是一位坚强的中国女性,经历了现代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民国、抗日、解放、改革开放,她一直都穿中式服装。在她逝去了几年之后,她原本居住的四合院被拆迁了,什么都没有留下,只剩下一些老照片和我对她的回忆。    在2007年的中國,我们还能看见一些中国历史文化的痕迹。但100年后的中国人还能靠什么认知自己是“中国人”呢?  几乎所有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穿的都是西服、牛仔裤;回家后卧在西式的沙发和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