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国读博,爱恨交织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hai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科生自称“小本”,硕士跟风自称“小硕”,并没有博士接茬谦称“小博”。作为最高学历,博士就像是一座山峰,拿到学位之后总有一种功成名就的快感,旁人就算不能体会也会仰视。
  这种荣誉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美国当然也是一样,知名留学论坛上流行一种说法,鼓励正在奋斗留学考试准备越洋发奋的人——PhD就是People have dreams的缩写。
  博士是一条纯学术的路,这点在性质上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终点只有一个,就是拿到学位到达学术殿堂。然而,这条路中间还有很多退出口,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离开。就像植树节种树往往不能保证成活率一样,在美国读博士,前途未必可知。
  
  同学都……了,我还在上学
  
  在美国,虽然大部分博士原则上说是4年制,但实际上只有12%的人能够在5年内拿到学位。一般攻读博士学位包括课堂授课和一个主要研究计划。前两年课程包括上课、研讨会、有关阅读,让学生对相关学科打下全面的基础。研究计划会有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估,不过学生需要独立进行相关研究工作。花上4~6年的时间全职攻读博士学位是件挺正常的事情,有时候就算熬了10年也不算新鲜,博士生毕业的平均年龄是35岁。
  当然,也总会有例外,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读化学博士就只花了3年时间。1957年韦尔奇毕业于马萨诸塞州大学化学工程专业,1960年,他拿到了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毕业之后韦尔奇就加入通用公司,通用是他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效力过的公司,直到他从CEO的位置上功成身退。
  说到韦尔奇下决心继续读书的原因,据说是因为他和同学去面试,飞机上一位空姐走过来问:“韦尔奇先生,想喝点儿什么?”然后转身去问另一个人:“加尔特纳博士,想喝点儿什么吗?”的确,有了博士学位的人总会被旁人尊称一句“Doctor”,普通的“先生、女士”务必及时退让。韦尔奇觉得“博士”这个名号听起来比“先生”好听多了,就决定留在校园攻读博士学位。
  这个故事和大多数江湖传闻类似,都有一股轻描淡写的味道,而事实上,读博士不仅仅是“读”,更重要的是“做”,博士生拿导师的奖学金就要给导师干活,劳动强度不小,每个星期少说得干上五六十个小时,八九十小时的也不算罕见。如今在美国本土培养的理工科博士当中,一半都是外籍人士,比起美国学生他们更吃苦耐劳,能承受更长时间的工作。
  时间就像瀑布,只是别人都奔涌而下,选择继续读博士的人把瀑布囚禁成了湖水。“同学上学,我在上学。同学毕业,我在上学。同学上班,我在上学。同学结婚,我在上学。同学生娃,我在上学。同学都离婚了,我还在上学。”这话也许有点夸张,却往往不见得只是个笑话。
  
  没钱供你读博了
  
  美国博士学费在最近25年当中上涨了440%,把通货膨胀率甚至医疗费用增长远远抛在了身后。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什么地方,博士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奖学金,能不能得到足够的奖学金往往是学生能否坚持到最后的关键因素。经济不景气的时期,高校未必受到直接冲击,但间接影响不容忽视。根据美国《高校教育纪事》2011年10月的报道,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不景气中,虽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大范围裁减研究生项目,但一些大学已经开始对项目规模进行明显缩减。美国私立大学主要靠捐赠,而公立大学依靠政府拨款,有点“差钱”的高校只能选择在研究生项目上削减招生人数,从而确保新生和现有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经济滑坡、大学财政收入锐减之后,芝加哥大学的人文学部削减了其招收博士新生的数量。该学部原本决定每年提供120名左右的新生5年的学费、津贴、两个暑假的补助和医疗保险。而现在,他们只是在2009和2010年秋季招收了80名新生,在2011年秋季招收了84名新生。相同的原因也促使耶鲁大学在2010年秋季的博士招生数量上做出了相似的“轻微削减”。
  如果只是削减招生,充其量不过是抬高了入学的门槛,实际上,由于研究经费紧张,学校和教授往往按年度拨发奖学金,不能保证整个博士期间都有奖学金。一旦研究基金出问题,学生很可能因为奖学金“断供”而“被退学”。
  在这种大环境下,啃老虽然寒碜却容易变成不得已的选择,本科毕业就直接选择继续求学的学生当中,58%依然需要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当然,其实他们也可以算是幸运的,因为至少父母还有能力提供帮助。即使是“果粉”眼中有如天神的乔布斯,当年也曾经是个辍学硕士,在里德学院念了6个月之后,他就因为父母财政紧张无法提供经济支持只能选择辍学。
  勤工俭学是个好想法,但操作起来难度也不低,助教的平均年收入仅仅比贫困线高一些些,虽然星巴克麦当劳敞开怀抱召唤你,不过工资可不高,单靠假期和平时打工依然缴不够学费。何况勤工俭学不能放弃学习,博士的课业压力需要大量时间支持,没有捷径。
  
  多读那么多年,多拿3%
  
  不能笼统地说美国博士的就业好或者不好,专业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别,首先要先来看一下两种专业学院提供的学位——法学院的法学博士学位和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这两种可谓美国最值钱的学位。
  这两个学位学制时间并不长,分别是3年和4年,培养了美国社会崇尚的两类职业:律师和医生。这两种学位都有点贵族范儿,很看重血统,特别看重排名,名校非名校出身之间的职业发展差别很大。
  和其他博士一样,这两种学位需要时间和金钱投入,而且入门标准要更高一些,毕业之后也未必轻松,都需要考取资格证书才能成为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但两者总算前景可观,社会地位高,收入高,前途光明。
  除了以上两种目标明确的专业类学位,一般博士的就业首选就是进大学从事教学科研。然而,2004年~2009年期间,美国全部教授岗位只有1.6万个,而毕业博士总数有10万人。对基础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博士而言,教授岗位基本是唯一选择,也许不是你的学问做得不够好,也许学术专著都出了好几本了,只是仍然没有职位空缺。的确,博士教育是为了培养有头脑、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才,可是如果没有岗位可以让博士进行学术研究,又是谁的错呢?
  如果是一个学术死忠而又确实没有正规教职,可以选择的路就是博士后。50%的理工科博士生会继续进修博士后研究员,对他们而言博士毕业可能还只是中场休息,博士后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何时功德圆满只能未完待续。
  理工科博士后的工资往往不到其他非博士后岗位的一半,甚至会低于理工科本科生的平均工资。供养一个正式教职需要提供长期高薪合约、配套研究设备、各种保险……对比看看,低薪临时工的优点不言而喻。在博士后最盛行的生命科学领域,博士后人数已经占到了高校科研人员总数的63%,堪称美国科研的中坚力量。一旦在这种环境下,有正式教职的机会出现,诱惑就不可谓不大,这时工作往往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工作在哪里,你就得奔去哪里。
  对某些专业的博士而言,去企业工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博士就业往往要选择金字塔高层的高薪职位,数量有限,就业机会不多。以软件行业举例,本科生的工作往往是 “程序员”甚至称不上“软件工程师”,而硕士毕业有可能是“高级工程师”,但也有可能要从普通工程师开始。博士至少都是从“高级工程师”开始起步,年薪至少比硕士高上两三万。只是和博士研究领域匹配的岗位往往不多,在现实中,很多博士最后做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当年研究的方向。毕竟,公司需要什么,你就得提供什么。
  对于平均毕业年龄已经35岁的博士毕业生而言,考虑毕业问题涉及的人往往还有自己的另一半,甚至拖家带口一大家子。如果两个人都是博士,参考上文所述找到正式教职的艰难程度,两个人几乎不可能在同一所大学获得任职机会,多年之前本科毕业就经历过的毕业综合征也许还会卷土重来。
  按照统计数据来看,纵观全美所有学科,博士赚得仅比硕士多3%,其中数学、社会科学和语言学专业的博士赚得和硕士一样多,而工程技术、教育学以及建筑学的博士赚得反而比硕士少。
  责任编辑:刘贞
  
  博士教育是为了培养有头脑、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才,可是如果没有岗位可以让博士进行学术研究,又是谁的错呢?
其他文献
庄祖宜,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 曾做过歌手,国中老师,大学助教,兼职翻译。2006年毅然决然放下博士论文,进入美国麻州一所厨艺学校研习烹饪。毕业后随夫赴港,在大饭店里从厨房学徒做起,并在博客上分享烹饪心得和专业厨房内的所见所闻,后成书《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论文痛苦做饭快乐  想想是怎么开始学做菜的,还真得感谢人类学。  多年前我第一次
我有乳腺增生的病,每次给儿子讲课,他都把我气得吃药、躺上床。他爸是医学博士,我是重点大学毕业,孩子的外公外婆都是老师,全家人对他的期望很高,为了他的学习,我们真是倾尽全力。儿子今年的高考成绩超出一本线十几分,这分数,高不成,低不就。我真觉得自己教育失败,我们就想他好好学习,将来找份稳定的工作。可是,他真的很不听话,给他辅导功课的结果就是我发火、生病。他还老说,我们的基因不好。  我们对他管得很严,
在新材料产业中,纳米技术被世界看好,各国间已开展了一场围绕纳米技术的激烈竞争。对纳米的热衷也催生了与纳米相关的专业发展,比如,2011年中国在五所大学招收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此外,由于在纳米领域发表论文相对容易,以及各国对纳米领域大量注资,也使得申请奖学金出国留学相对容易。  南北高校各有优势  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五所高校开始招收
摘 要:本文从档案室职能定位出发,对档案室面临的形势和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档案室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以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档案室为例,提出推动档案工作的5种方式即“通报刺激、强制登记、专业整理、购买服务、组建团队”,旨在做好档案室档案工作,提高档案室档案管理水平。  关键词:档案室;档案工作;问题剖析;经验做法;档案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摘要:档案自媒体以其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等条件可在档案学专业教育中发挥巨大功能。本文主要以《档案界》论坛为例,认为档案自媒体可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虚拟化、教学互动的社会化、课程考核的专家化、激励教育的成果化、课外学习的自主化等,并进一步指出了当前在档案自媒体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以为档案自媒体广泛应用于档案学专业教育、培养创新性档案专业人才提供些许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档案自媒体;教
近日,由我社参予主办的“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雷声等10位同学当选。  无数个人的梦想汇集成中国梦,中国梦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为梦想奋斗的故事中。  中国梦在竞技拼搏里,它是奥运冠军、中国男子花剑“新三剑客”雷声数万次击剑拼搏;是第一位成功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陈晨的一步一步攀登。  中国梦在爱心里,它是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平凡英雄李博亚那不顾危险的奋身一跃;是“暖风”爱心支队队
他曾经是南京大学校广播站的站长,喜欢舞台艺术还演出过话剧。他也曾担任过校辩论队的指导老师,当年南京大学辩论队叱咤国际大专辩论赛,少不了他的功劳。提起他,许多同学都赞不绝口: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负责人,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得活灵活现,可谓别开生面。如若你在校园里碰到了他,在开口跟他打招呼之前,他早已远远地朝你微笑,于是你顿时懂得了“如沐春风”的含义。他就是我们可爱又可敬的校党委副书记——张异宾教授
尴尬的新专业  文化产业,因为近年来多次被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在各种场合提出,着实让人感觉“遍地开花”,好像先前报考的学生买对了潜力股。然而在2005年入校时,我们的感觉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迷惘。文化产业当时新到什么程度,从一个小细节就可略知一二。大二的时候有一门“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的课程,老师姓王,也是本专业的学科创始人。神奇的是这门课没有预发教材。第一堂课,王老师上了讲台的第一句话:“我们这门课不
[摘 要] “21天美丽行动”是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好习惯养成的操作途径和实践平台,学校发出了“21天美丽行动”的新鲜召唤——美丽因我而生。内容细则的建构,一是来自现状分析和对教师、家长、学生层次的调研分析;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小榜样学子九条守则”进行分解、融合;三是主题活动板块设置与学校定制课程呼应。   [关键词] 榜样学子;21天美丽行动;好习惯;定制课程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
2005年,我刚刚加入香港凤凰卫视,接到了作为记者的第一个采访任务。  一位叫做郜艳敏的河南姑娘外出打工,被假装招工的人贩子骗走。在短短四天里被倒了3次手,每天经历着不堪忍受的折磨。以至于当最后的买主——她未来的公公——捏着2600元借来的钱出现时,郜艳敏扑过来,跪在老人面前,央求他快点将自己买走。最终刘老伯和人贩子还是以2700元的价格成交,将郜艳敏买走,她跟着刘老伯来到了大山里的下岸村。在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