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ySof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819994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AcrySof散光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R) Toric IOL)矫正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角膜散光>0.75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6例42只眼.按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5例18只眼)植入AcrySof(R) Toric IOL,B组(21例24只眼)植入AcrySof(R) Natural IOL.观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残余柱镜散光、AcrySof(R) Toric IOL轴位旋转稳定性、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对比情况,以及术后问卷形式调查远视脱镜率及满意度.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远视力≥0.8者,A组分别占66.7%(12/18)、72.2%(13/18)、72.2%(13/18);B组分别占33.3%(8/24)、37.5%(9/24)、37.5%(9/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最佳矫正远视力≥0.8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两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数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平均残余散光度数,A组分别为(0.66±0.48)D、(0.74±0.35)D、(0.73±0.34)D;B组分别为(1.57±1.03)D、(1.42±0.67)D、(1.35±0.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月AcrySof(R) Toric IOL平均离轴旋转<5°.远视脱镜率:A组为72.2%(13/18),B为37.5%(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视物满意度为77.8%(14/18),高于B的41.7%(1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无明显视觉不良症状及并发症.结论 AcrySof(R) Toric IOL是矫正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的一种有效方式,并且其具有良好地轴位旋转稳定性.AcrySof(R) Toric IOL与普通人工晶状体相比可明显改善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远视力,并降低术后戴镜率。

其他文献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成年人眼眶脂肪体积的变化,探讨正常成年人眼眶脂肪体积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方法 调查研究.召集我院144例(男女各半,288眼)成人健康体检志愿者,按年龄分组(1组,18~35岁;2组,36~50岁;3组,≥51岁)平均入组不同年龄组男、女各为24例,行眼眶MRI扫描并测量眼眶脂肪体积,经标准化处理后,分析不同性别及年龄段正常成年人眼眶脂肪体积变化.采用
目的 分析Ⅵ期严重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硅油取出时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天津眼科医院就诊的72例91只眼PDR患者均行23G或20G彻底的玻璃体切除、膜剥除、曲安奈德使用、气液交换或重水使用、眼内激光、巩膜外冷冻及硅油填充,所有手术保留晶状体.根据
目的 为提高白内障病人手术后生活质量,对其危险因素做一调查分析.方法 收集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分院258例白内障手术病人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的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vision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VRQoL)数据,以及生活质量改变的相关资料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等特征,视力改善程度,单眼或双眼手术,眼部和全身合并症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
目的 探讨吲哚青绿辅助下二次撕囊法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取29例30只眼,前房注入黏弹剂,将吲哚青绿(2.5 mg/ml)均匀涂遍前囊膜.用撕囊针在前囊膜中央划开一个小瓣,伸入黏弹剂针头至囊膜下,抽出部分囊袋内乳化皮质,再用撕囊针撕出一个直径约为2 mm左右的小囊口,抛光针头轻轻冲洗囊袋内皮质,往前房注入黏弹剂,剪开囊口,撕囊镊撕除一圈囊膜条,形成一个大小合适的囊口,常规
目的 对严重的开放性眼球破裂伤,采取Ⅰ期急诊手术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对Ⅱ期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文中34例34只眼患者,全部为单眼严重角巩膜破裂伤,均施行急诊Ⅰ期清创缝合修补术,术后予以抗炎、抗感染、对症及支持疗法,控制眼内感染,进一步完善各项检查,为Ⅱ期手术提供条件.结果 对34例34只眼患者,积极施行Ⅰ期手术治疗后,有10例10只眼视力恢复较好,未再施行Ⅱ期手术治疗;有23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患者的眼底改变特点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方法 已诊断为CMV性视网膜炎的AIDS患者共34例49只眼,进行常规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分析其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结果 29只眼视网膜上见大片融合性黄白色坏死灶,边界不清,伴视网膜出血及血管炎改变;FFA晚期病灶区域弥漫性荧光素渗漏.12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轻、重硅油填充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及二次手术取油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住院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轻、重硅油玻璃体腔填充病人.共分析了198例,215只眼.应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对不同手术方式、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数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玻璃体腔内注入轻、重硅油对角膜内皮影响术后第一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
患者男,59岁.2012年12月25日因“双眼视物模糊伴眼前黑影1月”入院.查体: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25,左眼0.3,均矫无助,双眼外眼正常,右眼角膜后细尘状KP(+),AR(+),前房细胞(+),虹膜纹理模糊,后粘连,晶状体透明,左眼前节未见改变.双眼玻璃体团絮状混浊,眼底视盘充血水肿,血管粗细不均,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诊断为:双眼全葡萄膜炎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合并斜肌功能异常A-V型斜视的手术特点.方法 120例因A-V型斜视分别行双眼上斜肌或下斜肌对称性手术、不对称性手术联合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患者,同顾性分析手术前后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数,斜肌功能状况等.平均手术年龄12岁;平均随访时间6年.结果 (1)V型斜视61例施行对称性双下斜肌减弱术,术前合并原在位垂直斜视组和不合并原在位垂直斜视组,术后原在位残余上斜视发生率分别是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