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经济领域中,经济学家把研究的各种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最初变动的量,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变动而引起变动的量,经济学家把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量称为边际量。这里套用经济学中“边际量”一词的含义,将项目日采集工作量作为因变量,参与项目的人、投入的资源、工区所在的客观环境、自然因素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全部列为自变量。利用以往项目的统计数据寻找在各种投入已定的条件下,地震队在采集期间日完成工作量的边际量,旨在实现精细化过程管理和控制、实时监控野外采集进度,更大发挥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实现提效率、创收益。
【关键词】三维井炮;项目;采集
下面我将建立三维井炮采集项目效率边际的思路和过程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设想进行简单分析。
1.思路
1.1 对平均采集日效的思考
任何一个项目都有一个采集的平均日效,在此用Eav来表示, Eav为项目的总炮次除以采集的天数。在实际采集期间,每天累计完成的炮次逐渐增加,直到完成采集任务,这意味着采集期间每一天都有一个采集的平均效率,在此中用Eavi来表示,而Eavi是动态变化的,用Ri来表示Eavi 的变化情况。定义以下公式:
Ri =Eavi / Eav
说明:i代表采集天数的自然顺序,i=1,2,3...n
1.2 Ri值的含义
Ri 值作为一个日效的比值,且是动态变化的。其主要含义有以下几点:
① 代表采集过程中,Ri值越小,效率越低,Ri值越大,效率越高;
② 表示生产的平稳性,值越是恒定,代表采集越平稳;
③ 协调性,包括人与设备、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性,值越早等于“1”或在“1”的上下,表示按照计划日效或以接近、稍高于计划日效进行生产。
2.三维井炮项目采集效率边际探究
2.1采集数据的整理
我处近三年来陆续完成12个井炮项目,根据每一天采集累计完成的工作量做出图1,其横坐标代表施工天数,纵坐标代表项目累计完成的工作量。
可以看出,每一个采集项目累计完成的折线图都是稳步上升,整体波动不大。假设把每一条线看作近似直线,可以看到每一条线的斜率不同,说明每一个项目的平均日效不同。
图1 三维井炮采集项目工作量折线图
2.2 R值的计算、分析
每一个完工项目都有一个平均日效Eav,结合项目每天实际累计完成的工作量,计算出Eavi。根据公式Ri =Eavi / Eav,从而得到所选项目从采集第一天到最后一天的Ri 值。再根据所有项目每一天的Ri 值计算出其每一天的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如表1所示。
说明:“Ri 值的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列的计算值是按采集天数依次计算;表中部分采集天数中没有具体R值,在计算“Ri 值的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时,将其默认为该项目是按照平均日效生产,所以值为1;
表中可以看出:每一个项目的采集天数各有不同,其中最长的采集天数是38天,最短的采集天数是19天;“Ri 值的最大值”列中数值基本在“1”的上下震荡,偏差较小;“Ri 值的最小值”列中,数值偏差很大,其中最小值为0.04,最大值为1.01;“Ri 值的平均值”列中,最小值为0.49,最大值为1.01。
2.3确定采集效率边际
2.3.1 采集效率边际初探
根据表1中R值的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做出三维井炮项目采集效率的边际,其横坐标代表采集天数,纵坐标代表R值。
图2 三维井炮采集效率项目边际
在图2中,“Ri值的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形成了3条曲线,将“Ri值的最小值”形成的曲线命名为RMIN线,“Ri值的平均值”形成的曲线命名为RAV线,将“Ri值的最大值”形成的曲线命名为RMAX线;可以看出图中R值的最大值为1.28,最小值为0.04。另外,由于图中RMIN线的数值来源于采集期的每一天中R值的最小值,代表着以往三维井炮项目每一天的采集效率的底线;同理,RAV线代表着每一天的采集效率的平均水平;RMAX线代表每一天的采集效率的最高限。
2.3.2优化采集效率边际
从对井炮项目采集效率预警的角度来考虑,RMIN线数值偏差太大。尤其是最小值0.04(代表某一天的平均采集日效仅为计划日效的4%)在项目采集期并非常态。在此,将表1中“Ri 值的平均值” (即RAV线数值的来源)列中的最小数值0.49作为R值的最低限(代表以采集日效的49%来运作),作为采集效率的低效线。表1中“Ri 值的最大值”列中因其数据基本是在“1”上下震荡,在此将命名为计划线。另外,由于“Ri 值的最大值”列中的最大值1.28(代表以采集日效的128%来运作),作为R值的最高限,在此代表采集效率的高效线。因此可以将图2优化,如下图3所示:
图3 三维井炮采集效率边际(优化)
3.边际线在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
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文化,强调由过程控制来保障结果,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掌控之中,避免了管理或程序上引起的风险。对于石油勘探来说,产品就是地震资料,具体到产品生产过程,可以简化为三道主要工序:测量、钻井(可控震源激发例外)及采集,这三个方面存在很大的约束关系。从进度考虑,测量进度关系到钻井的进展,钻井进度又影响采集的进度;如果从生产产品的过程理解,测量和钻井是产品的基础环节,采集属于产品的成形期,采集期相当于出产品的阶段,关系到产品输出的速度和质量;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采集期属于出效益的关键时期,所以对采集期的关注更显重要。
在此探索的三维采集效率边际线,具体到精细化过程控制中的主要的作用,有以下三点: 3.1建立三维井炮项目对比平台
地震勘探项目因为项目本身差异较大,随着技术方法不断强化,项目之间的可比性较差。通过引入R值,得到的边际线能为施工的三维井炮项目提供一个对比的平台。即在计划日效确定的前提下,可以为正在施工的项目提供一个参照,对比分析项目运行的效率与以往相比处在哪种水平上,并给予相应的提示。
3.2实现采集生产的“点监控”
当前地震勘探数据通常以报表形式体现,内容以项目当日完成的工作量、周累计、月累计及项目累计完成的工作量等数据为主,无法形象地反映出采集进度状态,而采集效率边际线将数字图形化,可以提供生产负荷的提示,便于项目人员更直观地了解生产水平,如下图所示。
3.3实现采集进度的“线监控”
报表仅能体现出项目累计完成的工作量及完成百分比,缺少直观性。在此探索的采集边际线,将项目之间因地表、所处环境、施工方法等不同,造成项目之间效率不可比,在此通过R值可以将施工项目效率进行对比。通过每一天的Ri 值,根据计划日效计算出每一天完成的炮次范围,从而初步确定项目采集进度范围,实现进度 “线监控”。结合实际采集进度数据,可以给予正在施工的三维井炮项目相应的提示。如下图所示。
4.采集效率边际概念在项目中的应用设想
一个项目在既定的资源投入下、在一定的工区环境中、一定的施工季节和确定的施工方法下,其采集效率的提高是有极限的。根据这一点,可以认为在计划采集日效确定的前提下,三维井炮采集效率边际线可以初步预测地震队日采集生产负荷的范围,从而制定日采集工作量的监控图,能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
下面就采集效率边际的应用设想进行介绍,主要以准噶尔盆地某三维为例。
4.1 建立日采集负荷监控图
准噶尔盆地三维项目A,计划采集天数35天,计划平均日效495炮,可以做出该项目的采集负荷监控图,如下图4所示。
图4 三维项目A采集负荷监控图
可以看出,①采集期间日完成工作量波动较大,其中8天低于以往三维井炮的平均水平;在采集期间8天超出以往三维井炮日效的最高水平(即计划日效的128%,约634炮)。②有4天日完成采集工作量处于负荷警戒线之下,表示其日完成炮次低于计划日效的49%。③采集从第9天开始较为正常,日完成生产炮次基本在计划负荷线之上。
4.2 建立采集进度监控图
同样,在计划日效495炮的前提下,可以做出三维项目A的采集动态监控图。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①整体看采集期前21天采集进度基本处于以往三维井炮的平均水平线上,效率偏低。②从第22天开始采集效率逐步提高,该项目实际采集天数较计划工期提前1天。③项目最终平均采集日效509炮,为计划日效的1.028倍。
5.对效率边际的思考
5.1边际的可变性和适应性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会逐渐提高,如果将新完工的项目按R值的计算方法得出该项目每一天的R值,再次进行计算,可以得出新的效率边际。这意味着效率边际可以不断变化,以适应新项目的运作水平。
图5 三维项目A采集进度动态监控图
5.2边际对项目管理的启示
根据分析的采集效率边际,将采集效率分为5种(在计划日效确定的前提下),如下图所示。
①低于效率边际中的低效线(采集日效仅为计划日效的49%)的项目肯定不正常。
②高于低效线而又低于平均水平线的项目,与以往三维井炮项目相比效率较低,从表1中的“Ri 值平均值”列,根据最短工期和最长工期计算其平均值为0.82和0.9,如果项目一直处于低效线和平均线之间,说明其采集效率处于计划日效的49%~90%,采集效率低于以往三维井炮的平均水平,有三种可能的原因:其一,配置的资源数量、质量不高,不能保障计划日效;其二,生产组织方式存在不足,没有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其三,施工中的不可控因素,如天气、协调或其他不可控的因素影响生产。
③高于平均线而低于计划线的项目,根据表1按最短工期和最长工期计算,其采集效率处于计划日效的82%~106%,说明项目运作基本正常。
④高于计划线而低于高效线,根据表1进行计算,其采集效率为计划日效的103%~128%,说明项目采集效率高于计划日效,采集进度较快,会提前完成计划。
⑤高于高效线的项目,其采集效率至少超出计划日效28%,可能有两种原因促成高效生产:其一,生产组织较好,充分、有效发挥资源的作用;其二,地震队投入的资源量较计划多,带来高效率生产,但可能会使某项成本增加。
实际生产中,多数项目的采集效率不是属于其中任何一种,而是穿插在四条线中,所以需要实时监控进度,发现问题后,及时查找原因、解决问题,避免采集工期延误,始终使采集进度处于可控状态。
6.结束语
在文中所选的三维井炮项目的数据全部来自施工队伍上报的日生产数据,仅代表新疆物探处的运作水平,因作业地区、方法及环境不同,与其他探区项目不存在可比性。但采用的分析方法,希望可以为同行业的项目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维井炮;项目;采集
下面我将建立三维井炮采集项目效率边际的思路和过程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设想进行简单分析。
1.思路
1.1 对平均采集日效的思考
任何一个项目都有一个采集的平均日效,在此用Eav来表示, Eav为项目的总炮次除以采集的天数。在实际采集期间,每天累计完成的炮次逐渐增加,直到完成采集任务,这意味着采集期间每一天都有一个采集的平均效率,在此中用Eavi来表示,而Eavi是动态变化的,用Ri来表示Eavi 的变化情况。定义以下公式:
Ri =Eavi / Eav
说明:i代表采集天数的自然顺序,i=1,2,3...n
1.2 Ri值的含义
Ri 值作为一个日效的比值,且是动态变化的。其主要含义有以下几点:
① 代表采集过程中,Ri值越小,效率越低,Ri值越大,效率越高;
② 表示生产的平稳性,值越是恒定,代表采集越平稳;
③ 协调性,包括人与设备、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性,值越早等于“1”或在“1”的上下,表示按照计划日效或以接近、稍高于计划日效进行生产。
2.三维井炮项目采集效率边际探究
2.1采集数据的整理
我处近三年来陆续完成12个井炮项目,根据每一天采集累计完成的工作量做出图1,其横坐标代表施工天数,纵坐标代表项目累计完成的工作量。
可以看出,每一个采集项目累计完成的折线图都是稳步上升,整体波动不大。假设把每一条线看作近似直线,可以看到每一条线的斜率不同,说明每一个项目的平均日效不同。
图1 三维井炮采集项目工作量折线图
2.2 R值的计算、分析
每一个完工项目都有一个平均日效Eav,结合项目每天实际累计完成的工作量,计算出Eavi。根据公式Ri =Eavi / Eav,从而得到所选项目从采集第一天到最后一天的Ri 值。再根据所有项目每一天的Ri 值计算出其每一天的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如表1所示。
说明:“Ri 值的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列的计算值是按采集天数依次计算;表中部分采集天数中没有具体R值,在计算“Ri 值的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时,将其默认为该项目是按照平均日效生产,所以值为1;
表中可以看出:每一个项目的采集天数各有不同,其中最长的采集天数是38天,最短的采集天数是19天;“Ri 值的最大值”列中数值基本在“1”的上下震荡,偏差较小;“Ri 值的最小值”列中,数值偏差很大,其中最小值为0.04,最大值为1.01;“Ri 值的平均值”列中,最小值为0.49,最大值为1.01。
2.3确定采集效率边际
2.3.1 采集效率边际初探
根据表1中R值的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做出三维井炮项目采集效率的边际,其横坐标代表采集天数,纵坐标代表R值。
图2 三维井炮采集效率项目边际
在图2中,“Ri值的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形成了3条曲线,将“Ri值的最小值”形成的曲线命名为RMIN线,“Ri值的平均值”形成的曲线命名为RAV线,将“Ri值的最大值”形成的曲线命名为RMAX线;可以看出图中R值的最大值为1.28,最小值为0.04。另外,由于图中RMIN线的数值来源于采集期的每一天中R值的最小值,代表着以往三维井炮项目每一天的采集效率的底线;同理,RAV线代表着每一天的采集效率的平均水平;RMAX线代表每一天的采集效率的最高限。
2.3.2优化采集效率边际
从对井炮项目采集效率预警的角度来考虑,RMIN线数值偏差太大。尤其是最小值0.04(代表某一天的平均采集日效仅为计划日效的4%)在项目采集期并非常态。在此,将表1中“Ri 值的平均值” (即RAV线数值的来源)列中的最小数值0.49作为R值的最低限(代表以采集日效的49%来运作),作为采集效率的低效线。表1中“Ri 值的最大值”列中因其数据基本是在“1”上下震荡,在此将命名为计划线。另外,由于“Ri 值的最大值”列中的最大值1.28(代表以采集日效的128%来运作),作为R值的最高限,在此代表采集效率的高效线。因此可以将图2优化,如下图3所示:
图3 三维井炮采集效率边际(优化)
3.边际线在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
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文化,强调由过程控制来保障结果,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掌控之中,避免了管理或程序上引起的风险。对于石油勘探来说,产品就是地震资料,具体到产品生产过程,可以简化为三道主要工序:测量、钻井(可控震源激发例外)及采集,这三个方面存在很大的约束关系。从进度考虑,测量进度关系到钻井的进展,钻井进度又影响采集的进度;如果从生产产品的过程理解,测量和钻井是产品的基础环节,采集属于产品的成形期,采集期相当于出产品的阶段,关系到产品输出的速度和质量;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采集期属于出效益的关键时期,所以对采集期的关注更显重要。
在此探索的三维采集效率边际线,具体到精细化过程控制中的主要的作用,有以下三点: 3.1建立三维井炮项目对比平台
地震勘探项目因为项目本身差异较大,随着技术方法不断强化,项目之间的可比性较差。通过引入R值,得到的边际线能为施工的三维井炮项目提供一个对比的平台。即在计划日效确定的前提下,可以为正在施工的项目提供一个参照,对比分析项目运行的效率与以往相比处在哪种水平上,并给予相应的提示。
3.2实现采集生产的“点监控”
当前地震勘探数据通常以报表形式体现,内容以项目当日完成的工作量、周累计、月累计及项目累计完成的工作量等数据为主,无法形象地反映出采集进度状态,而采集效率边际线将数字图形化,可以提供生产负荷的提示,便于项目人员更直观地了解生产水平,如下图所示。
3.3实现采集进度的“线监控”
报表仅能体现出项目累计完成的工作量及完成百分比,缺少直观性。在此探索的采集边际线,将项目之间因地表、所处环境、施工方法等不同,造成项目之间效率不可比,在此通过R值可以将施工项目效率进行对比。通过每一天的Ri 值,根据计划日效计算出每一天完成的炮次范围,从而初步确定项目采集进度范围,实现进度 “线监控”。结合实际采集进度数据,可以给予正在施工的三维井炮项目相应的提示。如下图所示。
4.采集效率边际概念在项目中的应用设想
一个项目在既定的资源投入下、在一定的工区环境中、一定的施工季节和确定的施工方法下,其采集效率的提高是有极限的。根据这一点,可以认为在计划采集日效确定的前提下,三维井炮采集效率边际线可以初步预测地震队日采集生产负荷的范围,从而制定日采集工作量的监控图,能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
下面就采集效率边际的应用设想进行介绍,主要以准噶尔盆地某三维为例。
4.1 建立日采集负荷监控图
准噶尔盆地三维项目A,计划采集天数35天,计划平均日效495炮,可以做出该项目的采集负荷监控图,如下图4所示。
图4 三维项目A采集负荷监控图
可以看出,①采集期间日完成工作量波动较大,其中8天低于以往三维井炮的平均水平;在采集期间8天超出以往三维井炮日效的最高水平(即计划日效的128%,约634炮)。②有4天日完成采集工作量处于负荷警戒线之下,表示其日完成炮次低于计划日效的49%。③采集从第9天开始较为正常,日完成生产炮次基本在计划负荷线之上。
4.2 建立采集进度监控图
同样,在计划日效495炮的前提下,可以做出三维项目A的采集动态监控图。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①整体看采集期前21天采集进度基本处于以往三维井炮的平均水平线上,效率偏低。②从第22天开始采集效率逐步提高,该项目实际采集天数较计划工期提前1天。③项目最终平均采集日效509炮,为计划日效的1.028倍。
5.对效率边际的思考
5.1边际的可变性和适应性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会逐渐提高,如果将新完工的项目按R值的计算方法得出该项目每一天的R值,再次进行计算,可以得出新的效率边际。这意味着效率边际可以不断变化,以适应新项目的运作水平。
图5 三维项目A采集进度动态监控图
5.2边际对项目管理的启示
根据分析的采集效率边际,将采集效率分为5种(在计划日效确定的前提下),如下图所示。
①低于效率边际中的低效线(采集日效仅为计划日效的49%)的项目肯定不正常。
②高于低效线而又低于平均水平线的项目,与以往三维井炮项目相比效率较低,从表1中的“Ri 值平均值”列,根据最短工期和最长工期计算其平均值为0.82和0.9,如果项目一直处于低效线和平均线之间,说明其采集效率处于计划日效的49%~90%,采集效率低于以往三维井炮的平均水平,有三种可能的原因:其一,配置的资源数量、质量不高,不能保障计划日效;其二,生产组织方式存在不足,没有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其三,施工中的不可控因素,如天气、协调或其他不可控的因素影响生产。
③高于平均线而低于计划线的项目,根据表1按最短工期和最长工期计算,其采集效率处于计划日效的82%~106%,说明项目运作基本正常。
④高于计划线而低于高效线,根据表1进行计算,其采集效率为计划日效的103%~128%,说明项目采集效率高于计划日效,采集进度较快,会提前完成计划。
⑤高于高效线的项目,其采集效率至少超出计划日效28%,可能有两种原因促成高效生产:其一,生产组织较好,充分、有效发挥资源的作用;其二,地震队投入的资源量较计划多,带来高效率生产,但可能会使某项成本增加。
实际生产中,多数项目的采集效率不是属于其中任何一种,而是穿插在四条线中,所以需要实时监控进度,发现问题后,及时查找原因、解决问题,避免采集工期延误,始终使采集进度处于可控状态。
6.结束语
在文中所选的三维井炮项目的数据全部来自施工队伍上报的日生产数据,仅代表新疆物探处的运作水平,因作业地区、方法及环境不同,与其他探区项目不存在可比性。但采用的分析方法,希望可以为同行业的项目管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