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画:一块老布料的新生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布,历史悠久的古老面料,直白地说,就是苎麻织造出的麻布,因为其透气、吸汗、散热快的布料特性,在古时常用来制作夏天的衣服,所以有了夏布的美称。夏布在中国历史上尽展作为布料的功用,比如制衣、制帽、制包装布,都是作用于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上。现在,它又承载了人类生活更高层次的含义——用于作画,由此诞生的夏布画有着独特的魅力。
  夏布:曾是生活的基本需要
  麻布的出现可能要追溯到神农的农牧时代,据传神农氏教民众种植葛麻谷物,有了麻布、葛布类衣物。夏商周以来,特别是随着周公礼乐制度的建立,麻布开始用于制作丧服、深衣、朝服、冠冕、巾帽,以符合礼制中对服装的要求。
  《诗经》中有诗句:“东门之地,可以沤苎”,是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用自然发酵方法加工苎麻,很多学者对“沤苎”二字的认同有差异,认为应该是“沤紵”,不过也有人指出“紵”和“苎”是相通的古今字,是一个意思。《周礼·地官司徒》下篇提到:“凡葛征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也就是说当时麻之类的物质资料已经被列为赋税项目,可见当时已经有一定量的生产。
  在现代很多人看来,麻布手感粗糙、色调单一,难登大雅之堂。其实在古代,麻布相当精美。颜色上有淡草黄色(本色)和白色,也有染色和印花的,质地上有精细如丝绸的,也有粗糙的,全靠手工操作者来掌握。在礼制初行的周代,就对不同粗细的麻布规定了不同的用途:7~9升(升是古代用于表示夏布的粗细规格的标准,在规定的布幅内,约50厘米内每80根纱称为1升)的粗苎布供奴隶、罪犯穿用,也可用作包装布;10~14升的布一般平民穿用,这应该是最大众化的布料;15升以上的布就专供贵族使用了;最精细的布要数30升的夏布,是专门供王公、贵族制帽子用的。后两种夏布的质感就非常细腻,可与丝绸媲美。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夏布为21~23升,布幅20厘米,每平方米的重量仅为43克。江西贵溪龙虎山崖墓发掘出来的苎麻布,印有花色,其精细程度也如丝绸一般。
  工艺发展成熟,使用范围也极大的夏布世界,从宋朝开始遭到了棉花的“入侵”,到了元、明时代,棉花开始部分取代丝和麻,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不过当时棉花的产量极少,是珍稀布料,属于奢侈品。到了近代,机器棉纺织业进入中国,中国的手工纺织业遭受沉重打击,夏布受到的打击最大。大量洋纱、人造丝进入中国市场,一直沿用手工生产的夏布在一日千丈万匹的机器纺织棉纱面前,被迫退隐。当时缝制一件上等夏布长衫,需要银元二三十元,而缝制一件进口人造丝衣服只花七八元。手工夏布因工艺守旧、效率低、成本高,逐渐淡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任何产品的生产、产业的形成,最本质的推动力就是市场需求。夏布的市场需求也决定了其生产规模。由于夏布的用途越来越少,其主要加工方式又是传统技艺,整个产业势必日渐衰落。
  当夏布重回大众视线的时候,它本身已经成为文化载体的形式存在,从传统的布料成为时尚与古朴兼备的工艺品。2008年,夏布织造工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织布老艺人被请回织布机旁传授这快要失传的手工纺织技术。在四川隆昌、重庆荣昌、江西万载、湖南浏阳等著名的夏布之乡,夏布生产又迎来了复苏。夏布衣服如今成了现代生活的高品质选择,而夏布制品被用于家居设计、艺术品制作,从最基本的生活品成为了艺术品。
  夏布画:让夏布新生,让书画传世
  在世界美术史上,绘画与麻有着不解之缘。西方油画采用亚麻布为载体,非洲美术用到了剑麻织物,古埃及人书写、绘画采用莎草纸(一种麻类),他们还用亚麻布包裹木乃伊。在中国,绘画的主要载体有纸、绢等,但却没有涉及过麻料。
  2000年初,在美术界出现了以夏布为载体的夏布画。传统的国画与古老的夏布文化开始融为一体,绘画艺术有了新的传承形式。
  其实在传统的夏布上做画并不容易。画油画能轻易地在亚麻布上进行,因为油画的调和物为油,能帮助颜料留在亚麻布上。中国画则不同,以水调制的颜料很难浸润进苎麻布中。夏布都是由苎麻纤维织就,苎麻纤维中间有沟状空腔,管壁多空隙,透气性非常好。但通过显微镜能观察到,麻料里密密麻麻的纤维孔中充满了脂和胶。这些脂和胶阻止了水墨的浸入。而夏布画所用的夏布被称作书画夏布。书画夏布发明人、夏布画创始人、美术学教授王少农经过反复研究,在脱脂脱胶和纤维开孔技术上反复实践,终于发明制造出了书画夏布,它在书画过程中不仅具有宣纸的书画效果,还有具有特殊的固色固墨效果。通过对传统夏布的工艺处理,使之更有利于书画和装裱。有了合适的书画载体,还需要有与之相搭配的绘画颜料。王少农教授说这种特殊颜料的调和,好比大厨制作一份精美菜肴,主料、配料的类型选择,各物料的使用比例都有讲究。也许你想象不到,一幅意蕴深远的夏布画中,那传情达意的图案与色泽中竟含有蛋清、糯米浆这样的生活品。
  夏布作画有很多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特点。夏布具有天然的色彩差异和独特的肌理效果,画家可以进行“因地制宜”的创作。在夏布上有的纹理天生就有氤氲四起、云烟散漫的效果,能产生“青城晨昏”“庐山烟雨”之类的意象;有的纹理又有大江奔涌之势,能激发画家抒发壮丽河流的激情。这样的色彩和纹理充分表达了中国古朴、悠远的韵味,有唐宋鼎盛时期的书画遗风,以夏布为底的青绿山水、人物、花鸟画,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意境。
  夏布画着色效果极佳,不易褪色。书画夏布经过特殊工艺改良后,布料中的纤维孔全部打开,一旦颜料进入就被封存在纤维孔中,相当于锁定了颜色。夏布画创始人王少农曾说,在研发初期关于颜料的配置,他“请教了不少化学、染料专家,经历了上百次失败,配制出一种固色剂”,更加有利于固色。只要颜料彻底浸润了,在干透后无论怎样浸泡,颜料也不会褪色。王少农笑说:“即使把这些画拿去洗,我也不担心。”夏布画不易腐坏,能够长时间保存。苎麻纤维中含有嘧啶、嘌呤等元素,对细菌有抑制效果。有研究称,同样数量的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在棉、毛纤维制品中能够大量繁衍,而苎麻制品上的细菌在24小时后被杀死了75%左右。
  最特别的一点,也是收藏家们最关心的——夏布画自带防伪特性。因为夏布天然的色调差异,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经纬布局,成为现代技术条件下最理想的防伪标志,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块夏布。它可以确保原创作品的真实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有如此多优点的夏布画曾在上海世博会展出,也进入收藏界,曾连续两期在上海书画收藏拍卖中夺得标王。有如此高的价值,是因为夏布画在创作过程中对画家有较高的要求。要根据夏布的自然肌理效果来构图,然后要根据其天然色差和肌理效果用笔,接着用墨、用水、用色都要跟随夏布的自然形态来创意。画家要了解夏布的特点,才能诞生成功的作品。这样看来,在夏布上的创作既是一门绘画艺术,又是一门绘画科学。
其他文献
古罗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斗兽场的分布图可见一斑: 古罗马最高执政官拥有特殊的“包厢”;身着白色红边长袍的元老们坐在同一层的“唱诗席”中;然后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职业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学者和教师等。  倘若把欧洲比作一本精致的相册,那么意大利无疑就是其中那张最老的照片。  古老,甚至有些发黄,不过偶尔能嗅到阵阵清新的气息,浓而不腻,沉而有味——因为有古罗马,意大利有资格在欧洲
期刊
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赫伯特·英格拉姆(Herbert Ingram)的英国人在担任报刊经销商的时候,发现每当刊物登载版画插图时,销量都会大增。于是他在移居伦敦后,与友人马克·雷蒙(Mark Lemon)一同创办了《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由此,《伦敦新闻画报》成了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新闻类刊物,创刊号就卖出了26,000份,二十年后这
期刊
明代国家对于匠人群体的控制,一方面表明,他们承认实用知识对人类文明具有潜在的意义;另一方面,这种控制也表明了他们对知识、技术认可程度并不足,无非是将其视为一种认知的附庸而已。  明代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经认识到匠人群体的重要作用,手工业得到了官方的促进。一方面,明代国家和社会日益依赖匠人的技艺来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即使是写出了“中国17 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的明末科学家宋应星也拒绝把匠艺人当成一
期刊
明清时期,京城一般是指北京,也称京师。北京是当时帝国的都城,人口众多,到万历年间已有80万以上的居民,至晚清(光绪三十八年),内外城合计人口有94万。由于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人的活动不免会产生垃圾和排泄物,加之风尘袭扰,随之就出现了环境问题。  明清时的北京给外来者留下的印象首先是其高大雄伟的城墙,据说城墙顶部能并行12匹马。进入城内可以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和衙署,城区市井繁华,商业繁盛,“都下生齿
期刊
古时西域,大部分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特别是在两汉时期,这是一个写满了民族传奇的地方:张骞出使西域打开美丽新世界;李广利武力抢夺汗血马;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甘延寿、陈汤追杀匈奴郅支单于……  不过,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对汉人来说,西域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遥远世界。那里是成片成片似乎没有尽头的大漠黄沙,零星点缀着绿洲,。于是,胡人聚居,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传说中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地
期刊
复查这一似乎早有定论的罪案,是想借此说明,鉴史之时要把相关证据搜集齐全,分析透彻,才有可能看到“庐山真面目”。  马谡的罪案,《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是“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即违背诸葛亮的指令,应变的举措失当,这是抽象的罪名定性。至于具体的犯罪行为,《王平传》说是“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即舍弃水源跑上山坡,指挥举措繁杂扰乱。两者合在一起,似乎罪名、罪行都齐全了,死刑就算定案了。《三国演义》据此进行
期刊
宵 禁  悄悄就没有了  唐代的中国城市,太阳一落山,鼓楼就敲响“闭门鼓”(暮鼓),六百下闭门鼓敲完,大街上就不许走人走车了,一旦被抓到就是“犯夜”,就要笞打五十下。除非是为官府送信之类的公事,或是为了婚丧吉凶以及疾病买药请医的私事,被抓到才不会受罚。没有要事但想要夜行?那就只能等每天早上五更三点敲响的四百下“开门鼓”。这,便是传说中的宵禁了。  到了宋朝,城市中仍有宵禁。宋太祖诏令颁行全国的《宋
期刊
假期与穷游  现代社会,人们的休闲时光大大增加。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每周休息一天,而到了90年代,则实行了双休制。进入21世纪,不但有国庆、五一假期,工薪阶层的带薪休假也提上了日程。  那宋代人民的节日都有哪些呢?宋代的法定节日还真不少,国家在这些节日都要放假,其中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5个大节各休息5天,合计35天。天圣节、夏至等7个节日各放3天假,合计21天,立春、人日等21个节日
期刊
漫步在大学校园,碰到一位年龄稍长者,他可能是一位教师,如果问及他的学历,多半是博士。如今很多高校,在录用老师的时候,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必须是博士。在此基础上,会有一些附加条件:是不是海归?本科是不是985院校?  这多少说明,“博士”这一头衔,已经相当普遍,吸引力也因此下降了。但是,在中国,曾经几十年都没有培养一个博士。上世纪50年代,识字率极低,国家最初的教育,还是以扫盲为主,在此基础上培养国家建
期刊
法国的军事地理颇为糟糕,煤钢工业区都在东北部边境地带,一战时期就被德国人的炮火犁了一遍。按照常理,马奇诺防线应该优先保护这块地区,令人费解的是,马奇诺防线偏偏就没有修到这里来。原来此地与比利时、荷兰接壤,它们属于所谓的低地国家,长期为英国所重视,且与法国关系不错。法国不在此地修筑防线,一来是示好于比利时等国,二来是诱使不敢正面攻打马奇诺防线的德国, 转而进攻低地国家,以此入侵法国,那样英国必然参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