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知道柏林墙,但不一定都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反法西斯防卫墙”。
柏林墙,50年。2011年8月13日,德国政府举行纪念柏林墙50周年活动。德国总统武尔夫说,德国统一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德国人应该学会正确评价和保护自己重新得到的自由”。出生于前东德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献花悼念柏林墙死难者……柏林,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大都市,沧桑的历史,浓郁的文化。这里,宽阔的大街,巍峨的教堂,华丽的宫殿,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相互映衬。在“和解教堂”,死亡人员名单及生平简介被庄重地朗诵。
1961年8月13日之夜,东德——民主德国开始抢建柏林墙。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柏林墙其实也不是一夜就能建成的。柏林墙全长超过155公里,墙高约3米,沿墙建有253个瞭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108公里长的反汽车坦克冲击障碍……为了让这条隔离墙“完善”起来,东德花了好几年时间。把东西柏林隔离开来的这一堵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一样,都是“后二战”的产物,成为冷战铁幕的象征。
英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泰勒所著的《柏林墙》一书,清晰地交待了直接原因:随着冷战局势日益严峻,西方大举援助西德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施行,再加上东德经济政策的失误,东德居民和西德居民在收入上的差距开始出现,于是出现了东德居民向西德逃亡的潮流;为了阻止大量东德居民特别是熟练工人逃向西德,苏联和东德当局决定修建柏林墙。
嵌在东德土地上的西柏林,是前苏联的眼中钉肉中刺。曾在美国智库兰德公司任研究员、在中央情报局工作过的雷蒙德·加特霍夫,后来写了本回忆录《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简明扼要地说清了更大的背景:柏林危机的高峰,始于1961年6月肯尼迪总统与赫鲁晓夫在维也纳首脑会议上的激烈交锋,随后是8月竖起柏林墙,10月美苏坦克在一个边境检查站差点交火。从1958年到1962年,苏联领导人一直想搞掉西方在铁幕后面拥有的西柏林这块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飞地。实际上,早在1948年至1949年,斯大林就曾封锁西柏林,当时的目的就是阻止西德的巩固,也逼迫西方退出西柏林,但未能得逞。赫鲁晓夫曾形象地将西柏林形容为“如鲠在喉”,不搞掉它就难受。他企图使西柏林变成中立化的“自由城市”,让西方军事和政治力量都撤走。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这是东德那些“命名大师”的“杰作”,其中关键词是两个“反法西斯”和“防卫”。在他们心目中,希特勒法西斯尽管在二战中被消灭了,但“西方”依然是“法西斯”,是要“反”掉的,至少在名义上是这样;墙的对面就是自由西方的“法西斯主义”,有侵略性,所以要“防”住。其实柏林墙直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禁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人的流动,就是人心的流动;人的流向,就是人心向背的体现。东德和它背后的“老大哥”不是不知道。
冷战对峙的双方,寿命长短分明,贫富对比鲜明。冷战史告诉世人:可持续发展的政治体制,远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重要。柏林墙并没有成为“百年老店”,1989年11月9日,“墙倒众人推”,柏林墙轰然倒塌,还不到“三十而立”的岁数。民主德国最后一任党总书记埃贡·克伦茨,后来写了回忆录《89年的秋天》,有一节的标题是《100年和柏林墙》,其中讲到,1989年7月华约国家领导人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开会时,戈尔巴乔夫曾对他们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是一个历史的现实,10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这得由历史来决定。”哪里还有什么“100年后”,不到30年,柏林墙就倒塌了。
《柏林墙》书中有一章的标题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必须看起来民主,但我们必须掌控一切。”民主德国没有民主只有专制,以为能“掌控一切”,最终却走向了灭亡。
名义上是民主,实质上是专制;名义上是共产主义,实质上是特权主义;名义上是为人民服务,实质上是为自己服务;名义上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实质上是“反民主自由隔离墙”……这样的“墙”、这样的“牌坊”、这样的“大厦”,它能不倒掉吗?
柏林墙,50年。2011年8月13日,德国政府举行纪念柏林墙50周年活动。德国总统武尔夫说,德国统一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德国人应该学会正确评价和保护自己重新得到的自由”。出生于前东德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献花悼念柏林墙死难者……柏林,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大都市,沧桑的历史,浓郁的文化。这里,宽阔的大街,巍峨的教堂,华丽的宫殿,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相互映衬。在“和解教堂”,死亡人员名单及生平简介被庄重地朗诵。
1961年8月13日之夜,东德——民主德国开始抢建柏林墙。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柏林墙其实也不是一夜就能建成的。柏林墙全长超过155公里,墙高约3米,沿墙建有253个瞭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108公里长的反汽车坦克冲击障碍……为了让这条隔离墙“完善”起来,东德花了好几年时间。把东西柏林隔离开来的这一堵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一样,都是“后二战”的产物,成为冷战铁幕的象征。
英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泰勒所著的《柏林墙》一书,清晰地交待了直接原因:随着冷战局势日益严峻,西方大举援助西德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施行,再加上东德经济政策的失误,东德居民和西德居民在收入上的差距开始出现,于是出现了东德居民向西德逃亡的潮流;为了阻止大量东德居民特别是熟练工人逃向西德,苏联和东德当局决定修建柏林墙。
嵌在东德土地上的西柏林,是前苏联的眼中钉肉中刺。曾在美国智库兰德公司任研究员、在中央情报局工作过的雷蒙德·加特霍夫,后来写了本回忆录《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简明扼要地说清了更大的背景:柏林危机的高峰,始于1961年6月肯尼迪总统与赫鲁晓夫在维也纳首脑会议上的激烈交锋,随后是8月竖起柏林墙,10月美苏坦克在一个边境检查站差点交火。从1958年到1962年,苏联领导人一直想搞掉西方在铁幕后面拥有的西柏林这块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飞地。实际上,早在1948年至1949年,斯大林就曾封锁西柏林,当时的目的就是阻止西德的巩固,也逼迫西方退出西柏林,但未能得逞。赫鲁晓夫曾形象地将西柏林形容为“如鲠在喉”,不搞掉它就难受。他企图使西柏林变成中立化的“自由城市”,让西方军事和政治力量都撤走。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这是东德那些“命名大师”的“杰作”,其中关键词是两个“反法西斯”和“防卫”。在他们心目中,希特勒法西斯尽管在二战中被消灭了,但“西方”依然是“法西斯”,是要“反”掉的,至少在名义上是这样;墙的对面就是自由西方的“法西斯主义”,有侵略性,所以要“防”住。其实柏林墙直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禁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人的流动,就是人心的流动;人的流向,就是人心向背的体现。东德和它背后的“老大哥”不是不知道。
冷战对峙的双方,寿命长短分明,贫富对比鲜明。冷战史告诉世人:可持续发展的政治体制,远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重要。柏林墙并没有成为“百年老店”,1989年11月9日,“墙倒众人推”,柏林墙轰然倒塌,还不到“三十而立”的岁数。民主德国最后一任党总书记埃贡·克伦茨,后来写了回忆录《89年的秋天》,有一节的标题是《100年和柏林墙》,其中讲到,1989年7月华约国家领导人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开会时,戈尔巴乔夫曾对他们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是一个历史的现实,10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这得由历史来决定。”哪里还有什么“100年后”,不到30年,柏林墙就倒塌了。
《柏林墙》书中有一章的标题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必须看起来民主,但我们必须掌控一切。”民主德国没有民主只有专制,以为能“掌控一切”,最终却走向了灭亡。
名义上是民主,实质上是专制;名义上是共产主义,实质上是特权主义;名义上是为人民服务,实质上是为自己服务;名义上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实质上是“反民主自由隔离墙”……这样的“墙”、这样的“牌坊”、这样的“大厦”,它能不倒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