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探析

来源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宏兴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研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防治,首次提出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历年来的相关研究使得该理论逐步完善.本文通过整理相关资料,明确脾肾、肌骨、线粒体三者关系,精炼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骨质疏松与脾肾、线粒体、肌骨关系密切;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基本内容包含了脾肾共司肌骨、线粒体功能与脾肾相通两个核心内容.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是结合中医学中的“脾肾相关”“脾主肌肉”“肾主骨”和现代生物学中的线粒体功能发展而来,其充分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在防治骨质疏松症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介绍该理论的演变、发展沿革及应用,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相关材料.
其他文献
为快速、高效筛选出适用于骨科修复的生物材料,进一步加快材料研发和临床应用,基于高通量技术的设计研究逐渐成为一种高效的筛选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于骨科生物材料的研究中.影响材料生物行为的关键参数是进行高通量设计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成分、结构(纳米尺度、微米尺度、大体尺度)、表面功能化方法等.高通量设计研究的关键环节是设计方法和制备技术,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材料计算,而制备技术主要包括微阵列、3D打印及微流控等.日前对骨科生物材料与体内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生物材料的高通量设计研究存在缺陷,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本
含镁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作为骨科医疗器械在骨折及骨缺损修复方面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但传统制造工艺不能满足其对复杂外形医疗器械的加工制造要求.3D打印技术是一项新型数字化增材制造技术,通过“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的方式可以把金属、陶瓷、高分子聚合物等材料快速构建成任意复杂物理结构的3D模型.3D打印含镁生物医用材料结合了先进的材料制造技术和镁优良的生物学性能,在骨科医疗器械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就各类3D打印含镁生物医用材料体系及其生物学性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患者女,48 岁 ,因“反复便时肛门肿物脱出 4年”入院.入院前4年 ,患者腹泻后出现便时肛门肿物脱出 ,呈柱状,约5 cm ,能自行回纳 ,伴肛门坠胀 ,无便血、肛门疼痛、瘙痒 ,无分泌物流出 ,大便不成型 ,排出通畅 ,每天2次.舌淡 ,齿痕舌,苔薄白 ,脉细.专科检查:右侧卧位 ,肛管皮下静脉曲张.镜检:齿状线以上3、7、11点位直肠黏膜轻度隆起 ,直肠黏膜松弛呈套叠装堆积于肛门镜内.指检:肛门松 ,余阴性.蹲位:嘱患者努挣 ,见肛门肿物脱出 ,呈环状 ,长约5 cm ,黏膜色红,表面无充血糜烂,无
“骨科医生是否需要做科研?”“医生晋升是否需要SCI文章?”“哪些医院的医生应该做科研?”“医生应该怎样做科研?”这些问题是始终困扰骨科如何健康发展的热门话题.rn在建党100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示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应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才能更好地前进.回顾我国骨科的发展历史,各位前辈大师都曾在科研方面做出过骄人的成绩.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王桂生、吴之康曾在国际著名骨科期刊Computing Research Repository(CoRR)和The Journal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革命性地改变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骨科领域.纳米技术正通过植骨材料、骨科感染防治、癌症诊断与治疗等彻底改变着骨科,各种具有独特化学、物理和生物特性的纳米结构已被应用于骨科,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方式.本文对纳米技术在植骨材料领域、骨科感染防治和癌症诊断与治疗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概述,尤其是在植骨材料方面,如何使用纳米材料来诱导植入物与天然骨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拟天然骨的再生仍然是一个挑战.目前,大部分纳米技术在骨科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可以预见其巨大的应用潜力.尽管纳米技术有可能彻底
骨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疾病,骨缺损的修复过程常面临恢复时间久和易受患者自身活动影响等问题.临床上常将自体与异体骨移植视为骨缺损问题的优先修复方法,但所面临的供体受限以及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扩展应用.借助组织工程技术及基于细胞的治疗技术已经被提出作为促进骨组织再生的替代方案.本文综述了原位组织再生及基于细胞的组织工程技术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方法,介绍了支架材料、生长因子和细胞在骨缺损恢复过程中的机理及其结合使用促进骨缺损修复的应用,提出了骨缺损修复领域中原位组织工程及基于细胞的治疗技术的未来发展方
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机交互技术被用于骨科治疗中,从多方面提升了骨科治疗的效果.本文对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重点分析增强现实(AR)技术、肌电图(EMG)技术、脑电图(EEG)技术、手势交互技术、触控交互技术和手控器技术共6种人机交互技术在骨科治疗中的应用,发现大部分技术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但实验效果表现出临床使用的可能性,证明人机交互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骨科治疗中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
在骨组织工程中,具有与天然骨结构类似的仿生结构和具有生物功能的骨修复材料应运而生,其中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具有来源广泛、可个性化定制、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等优点,可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的治疗方法.生物材料支架可用于诱导骨缺损部位周围的骨组织形成,其中可降解生物材料由于其降解特性和优异的生物学特性,尤其具有吸引力.利用增材制造技术能实现复杂高精度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增材制造按技术类型可分为:熔融沉积成形(FDM)、墨水直写(DIW)、激光选区熔化(SLM)、激光选区烧结(SLS)、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老年疾病,极大增加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OP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前期研究应用多种组学技术,发现了一系列OP及骨密度相关的遗传及表观遗传位点,并探究了OP的分子机制.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候选基因差异甲基化分析和表观基因组关联分析(EWAS)的研究成果及其在OP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最后进一步从多组学整合角度理解OP的复杂发病机制,探讨OP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与混合现实(MR)技术统称为扩展现实(XR)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医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等领域,推进了医学数字化的进程.本文对骨科手术在制定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术后康复等阶段应用XR技术作为手术辅助工具的情况,以及在骨科教学培训中借助XR技术模拟解剖结构、进行操作演示和实操辅助等情况进行综述,并讨论X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