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来源 :学习与科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应用的思路与方法,并且基于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历史教学的要求等,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结合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期能够真正发挥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使初中学生感受历史的丰富魅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微课 初中学生
  —、研究背景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以电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普遍流行,使信息资源具有了跨时空特性。而数字传输信息的发展使载体形式不再成为信息相互转化的屏障,多种形式的信息以非线性关系呈现在可触及的电子终端上。这种随时随地接受信息的新模式直接推动了新的阅读习惯一碎片化阅读的形成。这种科技浪潮也冲击到了教育领域。
  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唾手可得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学生通过一些搜索引擎如百度“作业帮”、谷歌等能够搜索到大量关于课本知识的资源。教育内容的公开化、透明化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因此传统课堂的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教育的信息化浪潮也为我国中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信息科技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缩减学习时间的占用,以及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还能推动教育的公平化。
  然而,目前网络教育资源的来源较为单一,搜索引擎等大众平台无论在专业性性还是权威性上都无法与正规的学科教育划等号。其次,网络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学生由于在知识层面中处于下位,因此大多时候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缺乏辨别能力。第三,网络资源的丰富使学生掌握暂时性的基础知识成为易事,但是在思维培养、价值观等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智慧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却无能掌控,仍然需要教师体系化地进行引导。总之,信息时代需要建立科学、权威的数字化教育体系。而近年出现的“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和在线传输的特点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成为中学教育的新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微课”概念的提出
  “微课”最先在国外发展起来,近年开始在我国高校和中小学教育中流行起来。“微课”发展经历了从雏形、形成到大规模发展的阶段。最先在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有机化学教授勒罗伊*麦格鲁(LeRoy A.McGrew)在1993年提出了“60秒有机化学课程”。之后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泰伦斯·凯教授(Terence*Kee)教授提议,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OML)。这是“微课”雏形的形成时期。到2002年,为了促进教育平等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启动大规模网络公开课计划,如“开放课件”(Open Courseware)、和“网络实验室”(iLab)。这是课程进入网络时代的发展。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 lecture)概念,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这时微课程正式走入人们的眼帘。关于“微课”的定义,彭罗斯认为,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式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而在国内最早由佛山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推出“微课”模式。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胡铁生在2011年发表了我国最早关于“微课”的研究——《“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后继的一些研究中对微课下了其他的定义,如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乃林认为,“微课”是运用构建主义将某一知识内容进行信息化包装而生成的主题突出、结构性强、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这些定义,“微课”有两层含义。一是实现远程教育和课程简化的教育资源。二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即以短视频和信息网络为载体,运用建构主义处理和展现知识的教学模式。前者体现的是“微课”的外显形式,后者则是内在本质。
  此外,必须对“微课”与“微视频”、“微型学习”、“微课程”等概念进行内涵上的区分。“微视频”是我国网络媒体发展的产物,一些教育研究者借用时下“优酷网”总裁古永锵的定义,认为微视频是30秒到20分钟的视频形态,内容包括微电影、微剪辑、摄影短片、广告片段等多种内容。因而,微视频不仅仅包括了课程,也包括以其他社会现象或商业营销为主题的资源。这种微视频相比微课来说,可谓包罗萬象,而且并没有对内容和结构进行严格的限定。那么这种微视频引进课堂,更多地是作为辅助教学的资源而存在,例如中学历史课程中将影视作品的剪辑作为表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参考或例证。因此微视频而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微型学习”是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林德纳(Lindner)提出的,以手持移动媒介为生态系统的新型学习方式。内容的片段化、简短化和新媒体的小型化、移动化相互结合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相比微课来说,“微型学习”的概念更侧重于学习的形式而非内容,也就是更加注重接收终端的微化。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网络设备的普及下,微型学习无疑也是微课扩大传播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微课”和“微课程”的区别,黄冈师范学的硕士研究生刘丹和副教授王慧霞认为,“微课”仅指短视频本身或者短视频当中的微型内容,而“微课程”则是微型教学视频与课程的结合。没有教学活动的微视频不能算作“微课程”。总结上述分析,微课主要是将知识结构简洁有序地组织起来的一种微型视频教学模式。那么本研究的整个选题——“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当属“微课程”的范畴。
  2.“微课”的研究动态
  以“微课”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结果约有20637篇,根据标题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
  (1)国内外微课的发展概况   胡铁生认为微课最先在国外发展,然后才在中国教育领域出现。他在文章中指出我国的微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微课的“微资源构成”认识和实践阶段、“微教学”的认识和时间阶段、“网络课程”认识阶段。这三各阶段是不断发展的结果,说明大规模系统化的网络微课程体系是发展趋势。
  在江苏省2011年度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双语学习科学课程开发”中,南京大学研究生梁乐民、曹俏俏和张宝辉在文章中将国内外的微课程设计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亦总结了微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国内则首推胡铁生的研究。通过对可汗学院、TEDED、和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展播平台的对比分析,他们认为微课不仅要有微视频,更应该加强教学设计和师生互动环节以及教学辅助资源的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一川和钱扬义在文章中将国内外微课进行对比,发现国外的微课形式更加丰富,而我国则以课堂实录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因此建议我国的微课建设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同时进行配套资源的完善,重视方便应用的设计。
  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都是向我国介绍、引进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使人们了解微课的来龙去脉,从而消除人们对它的陌生感。在这些研究中,对微课的认识尚在早期。对于我国如何对这一舶来品进行消化吸收,做出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微课”等深层次的现实问题只有寥寥几笔。
  (2)微课的利用与发展
  首先,有些研究认为,微课不仅是在时间上的缩减,更是教学上的革新。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不应是按照旧思路制作的课堂实录的切片或“微格教学”,而是在翻转课堂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即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问题的小课程。一个完整的微课需要微视频、学习单和学习活动相结合。另外微课的浓缩精炼能够避免上世纪长段电视教材应用率低的问题。
  其次,微课是区域网络教育发展的趋势。胡铁生认我国目前的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存在问题,不利于师生利用和规模化建设。而与教学“捆绑”在一起的微课则容易被师生运用到学习过程中来。陈乃林认为,微课是发觉区域特色,整合区域资源,推动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与胡铁生相反的是,王竹立作为第一届全国微课大赛的评审,他认为,微课不会改变传统教学的形式,而是独立于学历教育外的非正式网络教育。学生通过微课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从而形成个人导向的学习系统。
  第三,有部分研究认为,微课是我国实现大规模在线教育(MOOC),即“慕课”的前奏。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铭教授2012年,美国的麻省理工、圣胡安等学开开办网络精品课程,为大规模网教育开创了成功范例。我国全国微课大赛引起的微课热则起到了几可比拟的作用。微课这种新型教学形式的出现为我国启动大规模优质网络课程共享工程提供了契机。名校名师主导下的精品微课项目,将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平等。
  总结这类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阐述了微课在我国应用的方向和路径。在方向的明确下才能对微课在具体实践中做好定位。微课作为一种凭借网络媒介形成的数字载体,必定承担着教育网络化的功能。然而对于微课与现行的传统教育是“捆绑”还是“解绑”,目前还存在争议。
  (3)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落实到实处则必须讨论微课如何制作的问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教师唐丽娟将微课的制作分为三个模块: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和媒体设计。同时她认为微课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传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黄瑛認为微课制作可以借鉴美国“可汗学院”的成功经验,使用录屏软件来制作微课视频。该方法经济快捷,降低了制作门槛。黄伶俐、侍松门和刘苏明等研究生在文章中则对安卓环境下的微课应用进行了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SWOT)分析。他们认为微课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也存在许多挑战需要克服。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陈宏伟等认为微课的制作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进行知识管理,通过云计算的技术方法实现资源共享。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袁金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以第一次全国微课大赛为契机,对参赛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了中小学教师开发微课的过程,在微课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如画面单一、视频质量不高、趣味性不强等。同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微课资源平台的建设进行了调查,认为国内微课资源平台与国外“可汗学院”相比,单个资源内容精细,但是整体上的内容没有系统性和组织性,开放性程度不够。根据这些问题,作者为我国微课开发设计了新的微课制作模式,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4)微课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微课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具体应用方面的文章则成果较少。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研究生丁晗婧的文章中认为根据历史课程和历史事物的不同种类,可采用不同的思路将其以微课的形式动态引入课堂,从而弥补静态知识缺乏生动性的不足;同时微课还是进行归纳总结、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手段。因而,微课能够使中学实现个性化教学,将给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带来重大转变。山东肥城高级中学教师李海军和韩爱丽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中的《理解新三民主义“质”的飞跃》为案例,解析了教材重难点和微课制作过程,形成了以任务单、微视频结合的课前自主学习模式。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的教师陈德康认为微课能够实现翻转课堂。首先,微课的制作是前提,这需微课主题与课程相关。其次课前预习是桥梁,最用使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是目的。总之,作者认为微课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黄冈师范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刘丹及其硕士生导师王慧霞则主要针对微课在农村中小学的推广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农村缺乏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农村教师以及家长观念保守落后,造成微课不能进入课堂的局面。他们建议通过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立足青年教师,激发学生的网络求知欲等措施来加以解决。
  总而言之,现在我国对微课的研究,以微课的概念界定、类型、影响等理论层面居多,具体实践应用方面较少,而对于具体学科上的应用研究则更少,所以关于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则存在较大的研究空白。   3.微课在中学教学中的现存模式
  承接以上的研究思路,目前微课在中学教育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视野中。
  (1)翻转课堂
  一些教师认为,应该利用微课加快教育的转型,以便搭上信息高速公路的快车。因此主张采用国外己经实行的翻转课堂,完全打破原来的课堂形式。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源自外文的概念,即让学生在家中自主学习知识,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基于学习项目的深层次探讨。这样,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做作业和上课的时间、地点完全颠倒了过来。例如2015年1月21日,长沙市雅礼中学就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的《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公开课。教师将中国专制传统导致近代落后,以及相比之下新中国在民主政治上采取了一些列措施等资料做成了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交代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学生看完微课后,便要完成学习任务卡。到了课堂上,教师通过“认识民主政治”、“思考民主政治”和“感悟民主政治”三个板块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升本课内容,使学生在比较中西方民主制度的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我国民主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模式”符合中国国情等。
  该类型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形式新颖。然而在场听课的教师中,也有人认为,完全使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用机器取代的教师本人,削弱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且该微课基本上是用PPT導出的,画面缺乏生动性。另一方面,如果每门科目都要求学生预先在家里观看微课、做任务卡,那么积少成多,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在场评课教师认为,该教师进行的“翻转课堂”还不足以成为一种可推广的模式。
  (2)慕课
  有的研究着认为微课可以独立于实际课堂,另外成体系,也即建立“慕课”(MOOC)模式。这种非正式教育是受到国外微课网站如“可汗学院”、Ted等的启发而建立起来的。最初,微课网站多见于高等教育课程,如“中国大学MOOC”开设了历史、哲学、金融等科目,每节课由5-10分钟的微课组成,每周更新一到两节,陈列了为期数周到数月的课程。后来这种形式开始扩展到中小学教育。这种完全不需要教师讲解的“线上”学习虽然不同于“线下”学习,但是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面向本校学生或者对外开放的中学慕课网。例如公益性的“北师大实验中学慕课平台和商业性的“爱学堂”网站。以此二者进行案例分析,发现我国现存的慕课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第一,现存的“慕课网”与中学实际的教学联系并不密切。例如“北师大实验中学慕课平台”中主要提供课外知识而非义务教育规定课程。譬如设立了《中国建筑史》、《心理学概论》等课程。这样的微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眼界,对正式教育的帮助不是很大,那么便不会经常用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而“爱学堂”网站的微课类型则相对集中,与学生的课堂息息相关。例如提供了《初中英语——咖啡那些事》、《初中语文——柚子茶中的母爱》等课程,以一种轻松、幽默、简单的方式来诠释课本知识。但是在该网站中,科学体系不健全,尤其缺乏历史科目的课程。此外,“慕课网”的建设中缺乏师生交互平台,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诉求,学生也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总之,现在中学“慕课网”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能承担其一个完整学科的任务。
  作为一个新事物,微课在我国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模式缺乏,微课的角色不清,微课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而具体到学科上来说,关于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较为缺乏的,如何将微课的优势与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需要更深入更具体地研究。
  三、研究创新
  本研究将针对以上不足,将对于如何实现微课与初中历史教学结合,如何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化,以及中学教师如参与微课的开发等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本研究将探讨如何利用微课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学科的教育意义并不是要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历史学科不仅要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更要教授使其受益终生的历史思维。这种历史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知识基础上能够根据历史思维能力再现历史形成过程、鉴别历史材料,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并从历史时间中找寻历史发展规律。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能够展示真实的历史图片,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在再现和还原历史过程。而微课能够将历史以一种动态、形象的过程直接向学生展示。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对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的培养也提供了平台。此外随着历史学科的发展,一些新的史学理论成果应该反应到基础教育当中。例如,当今历史不仅注重文献资料的使用,图片和实物考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学历史教学却大都停留在文献研究的成果之上。以多媒体形式展现的“微课”则能够弥补这一不足。此外“微课”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学生通过微课的形式将对历史基础知识自行理解,留出更多的空余在教室进行交互式学习。
  其次,本研究将探讨如何实现历史微课系列的构建,使历史微课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方面,微课教学方式不应与传统教学相互排斥,否则微课教学难以在以传统教学为主导的校园中立足发展。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撇开这一途径,盲目开发出大量的与中小学教育无关的网络课程这样不仅会造成开发成本高,还会使得学生面临双重任务,最终造成资源闲置浪费的后果。另一方面,在应用时要探讨如何实现微课从资源到课堂的转变。微课是一个主题集中,结构完整的课程,而不是像PPT中的一张图片,一段材料那样只是一个“点缀”,否则这样的微课模式不能独立地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被学生反复利用起来。相反,要形以成微课为主体,PPT、教学活动等为辅助的教学模式。
  第三,微课要利用充分利用实现网络条件进行传播。这也是国家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需求。美国教育公平理论家罗尔斯曾说学校体系应当设计得有助填平阶级之间的沟壑。人们接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受到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的制约,相应地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数字资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对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有力的支撑。从美国的“慕课”获得成功后,中国也开始重视网络课程的建设。例如,高等教育设立了“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等,中小学分别开始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活动和2013年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比赛。这为我国“微课”的普及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但这些大多局限在高等教育领域和单个中小学教学课件中。如果能够形成独立的完善的微课教学网,使学生即使身在校园之外也能随时随地接触到高质量的正式教育的内容,那么教育资源无论在利用率上还是效率上都能获得提升。   第四,本研究将从技术层面探讨教师作为业余技术人员,如何利用现有多媒体工具制作个性化的历史微课程。当今社会因为数据网絡和电脑、手机以及其他新媒介的普及,社会进入了一个“微时代”。每数字化内容已经上传便可通过转码传播到各个电子终端中,小到智能手机,大到电脑、电视。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媒介来接受和发布信息。而屏幕录像工具、flash等制作软件以及格式转换工具等的发明都为“微课”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提供了可能性。
  总而言之,微课为历史的教学提供一种更加直观、精炼的表达方式。对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能够使当代教育顺应信息化浪潮,在媒体信息泛滥的今天,在学生的眼球中占据一席之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四、理论基础
  正如定义的那样,微课并不只是因为外在形式的新颖,更在于它承载了新的教育理念,将知识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为一体,从而起到塑造认知结构的作用。同时“微课”教学也是一种有系统的课程,因此,微课的设计还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才能成为具备教学功能的整体。因此本研究将主要从教育理论和史学理论出发,对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设计。
  1.教育学理论
  (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日内瓦学派代表皮亚杰最先提出的关于认同认知发展的理论。他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建构和新知识的重组。也即,学生只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搭建新的知识;新知识的增加又导致了对旧知识产生新的领悟。因构建主义学派相继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主张先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从熟悉到陌生、从已知到未知地进行自主学习。
  (2)现代认知心理学
  20世纪中期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致使以计算机类比为主要特征的认知心理学崛起。以奈塞尔(Neisser)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主认为人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符号运算系统;人类加工的能力具有有限性,人类的认知系统具有习得性并能够发展认知策略,人类的认知系统是通过新旧图式整合、重建而获得知识的。同时,人类的认知系统中还包括“元认知”,即知道如何使用知识和认知策略的能力,被称为“认知的认知”。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派从信息的传递和接收的角度来理解人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加工系统。因此学习不仅是一个“刺激-反应”的心理学过程,更是一种信息输入大脑并被加工的过程。外部信息能否被理解,取决于有没有相应的内部条件,就像计算机有没有相匹配的模式来破译一样。此外,信息加工学派将学习结果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大类。以不同结果为目的的学习过程则要提供相对应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从而使学生生成对应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学的设计应具有一定规划,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五项学习的开展。
  (3)细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
  细化理论是由美国教育系统变革专家查尔斯端格卢斯提出的新型教学设计理论。他认为过于繁杂的知识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应该先先学习者提供简洁明了的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填充细节,增加其复杂性。当一个主题实现了丰富的“概览”,再由一个向多个主题拓展。每一领域知识或任务知识的学习都从一个宽泛的概念开始,然后才逐渐学习细节化、具体化的知识在细化的过程中,领域知识需要进行概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序列化,然后按照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细化任务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先确定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学习者的特点,然后将任务进行过程性任务,启发式任务、混合型任务的分类,根据任务的内容,相关的下位知识、技能、元认知等内容以及大小进行每个任务片段的排序。通过细化,最终使学生的知识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2.史学理论
  (1)影像史学
  人类的历史记忆保存方式经过了大脑记忆、口耳相传、文字文献和影像文本的变迁。在21世纪,美国史学家海登*杯特首次提出了“影像史学”,主张影像既能够作为考证历史的资料,也能作为表达史论的方式。尤其在网络终端普及、数字传输技术发达的今天,图像、文字、声音、录像都能够在各种媒介当中相互转化,因此“视听文本”不仅具备了传统文献资料的可传播性、可保存性,还能弥补其形象塑造的不足,构成一种新的叙事体系。例如彼得儎维斯(Peter Davis)认为,电影不仅在表现一个事件的完整年代方面力能胜任,在表现情绪方面尤其突出。使用影响文本,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感官,培养历史形象思维;另一方面,能够使学习者认识到,实实在在的生活就是历史,并形成自己搜集、记录历史“镜头”的习惯。
  (2)后现代主义
  当代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固然要说明单个历史事实,但是它的价值更在于挖掘出在历史事实背后起作用的规律。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学反对宏大的叙事,提倡对历史的真实把握。④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潮里,体现的是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因此历史学不能以作者的理解来代替他人的理解,而应使学习者在与现实的互动中去体验过去,获取认识世界的“经验”。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从而形成对微课这一实施现象的综合性概括和理性的分析。并且,通过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文献的分析,探索出一条科学的设计之路,使微课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符合人类的学习规律。
  2.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将传播对象所包含的信息量进行量化分析的和定性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为设计出合理的“中学历史微课教学模式”本研究将对国外成功的微课教学的案例以及国内其他学科的微课教学案例进行对比研究。综合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微课实践的模式,对其取长补短,并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从而为历史学科教学的微课应用提供借鉴。   3.访谈法
  访谈法是面对面与被试对象进行交谈,以了解其行为和心理的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本研究在微课案例实施之后,不仅需要了解学生对于微课的接受程度,同时还对其他初中历史教师的进行访谈,从专业角度获得对本微课教学的反馈信息。
  六、研究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浪潮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顺应新型交互式信息传输模式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微课以其短小精焊和便于传输的特点能够适应当今以智能手机、PC电脑设备为终端的信息传输方式,使教学渗透到网络和远程教育中。而数字传输技术的发达和社交软件、媒体制作软件等的普及为个人传播信息降低了门槛。因此传统教育也应该将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吸纳到体系当中来,用现代化的手段改进教学的效率,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学生。本文主要从应用角度来阐述了微课如何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问题。除了绪论和结论部分之外,本研究正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一、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微课之所以要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来,是因为微课具有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以及学生发散思维的优势。教师采用微课来替代一些传统讲述的部分,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微课的简洁性为课堂腾出更多的时间,使激发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探索的教學活动增加,从而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方法
  本研究首先从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心理学、细化理论等教育理论入手,为微课内容的制作打下了理论框架。然后,根据教学设计原理,对微课教学模式提供了设计的思路。最后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对制作微课的操作技术进行了阐述。
  三、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例
  本研究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本,对微课教学进行了实例论证。通过范例来演示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通过访谈法,记录了学生和其他初中历史教师对模式的反馈信息。
  总之,微课教学并不是无章可循的,我们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深刻地理解,并充分调动身边可以使用的媒体素材和资源,才能将微课这种新的教育方法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扬长避短。并且,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形式,更是一种新思路。也正因为微课教学渗透着新的教育理论,所以微课才能转变我们的传统课堂,使教学更加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七、创新点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相比传统教学来说,具有以下的优势:
  首先,使用信息化传输方式,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的接受信息的偏好。学生在观看微课时的心态更加轻松。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能够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历史兴趣。
  其次,微课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知识,而不是坐等教师的教授,让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相互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此外,这种网络化教学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意识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局速公路来获取知识。
  第三,优质微课资源的发布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如果微课历史资源平台建立起来,小到能惠及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大到使全国的中学生收益。微课资源的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次数的播放也为后进生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第四,对于教师,微课成为了自主创新的平台。在微课教学中,教师从一个讲述者变成了一个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课程的风格,或清新,或幽默,或励志等。就像是教师的个人签名一样独一无二。正是微课这种简短、精炼和独特的性质,使其更容易实现同课异构。教学不再是枯燥的重复工作,而成为了新鲜的探究活动,教师在创造的过程中收获职业成就感。
  然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师不停地耕耘,将微课做出规模和系统。同时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如学校在人力、物力的支持;社会开发出更多易于制作微课的现成材料;家长对数字化教育的重视等。
  本研究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对微课的应用进行了初探,由于时间、经验的不足,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因为只进行了一节课的试验,而没有长期进行,因此该微课对学生成绩和作业的影响并不大。其次对访谈的信度、效度把握不够;微课的设计案例不够完善等。有待以后关于微课的研究不断发展,与微课的实际应用相互推动,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新,冯震.元认知与学习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楠,崔连斌,刘洪沛.学习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袁从秀.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傑宁健.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6]郭彩琴.教育公平理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7]钱茂伟著.史学通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2012:45.
  [8]周全林,陈建军主编.现代教育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9]梁林梅,郑旭东著.领域开创者学科奠基人美国教育技术专业群英谱[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10]苏智良,陈恒编.欧洲历史与世界文明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09)
  [12]杨宗凯,刘建清.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M].武汉,华中出版社,2012
  [13]景亚琴,王力,王玲珍,赵博等.信息化教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14]张志,黄新.学会独立思考:学习篇[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15]聂文军.西方伦理学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戴莹.教学设计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2014:11
  [17](美)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0
  [18](瑞士)皮亚杰(Jean Piaget)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9](英)E.H.卡尔(E.H.Carr)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whatis history)[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0]R 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1](美).杰克41·弗林克尔,诺曼C·瓦伦著,蔡永红等译.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2]洛林_W·安德森,戴维_R·克拉思沃尔,彼得_W.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消化不良在人群中见得比较多,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在不同时期里有过一定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在这里,就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什么是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以及消化不良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关于消化不良  所谓的消化不良就是指一组慢性或者是复发性的上腹不适或者疼痛的症状,主要包括:腹胀、隐痛、早饱、胃部不适、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反酸、排气增多、便秘等症状。有时候还会出现排便没有规
期刊
对于刚刚生完孩子的女生来说,身体非常的虚弱,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尽快的恢复自己的身体情况和保障给宝宝的日常喂奶。但是,在新妈妈恢复身体的时候,也不要太着急,不要什么东西都吃,要一步一步的来,知道自己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有什么忌口的食物等。作为新妈妈的陪护人员也要知道新妈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保障新妈妈做一个健康的月子。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对于刚刚成为新妈妈的女性来说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期刊
五脏六腑是人体最主要的器官,在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肝脏作为五脏之一,其作用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不再需要像艰苦年代一样吃糠咽菜了。但是这也催生了不少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随着脂肪肝的发病率的提高,这种疾病逐渐得到广发的关注。脂肪肝是指肝脏细胞中过多的脂肪堆积引发的脏器病变,按照其病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
期刊
摘 要:研究运用微信小程序对纸张回收系统进行设计和开发,该系统页面简洁,反应速度快,易于扩展,扫码可用,可以用于线下纸张回收的互联互通,以此鼓励人们将乱丢乱弃的纸材资源投放到纸投箱中。  关键词:微信小程序;纸张回收;开发;设计  1 背景  近几年来,中国的环保标准不断提高,环保督察力度也越来越大,一批中小型造纸厂被迫关停或者整合改产,纸厂开工率大大降低,纸张原材料及成品库存减少,供應量下降,纸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逐渐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核心因素,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走向。水文巡测工作是当下拓宽水文资料收集范围、扩大水文服务领域、提升水文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在水文巡测工作中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如水文遥测水位系统,可以有效提升水文巡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水文巡测;水文遥测设备;遥测水位系统;系统运用  引言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饮食水平也随之出现了比较大程度的上升,鱼肉等荤食已经成为了人们餐桌上面的常见食物,蔬菜类的食物占比则越来越低。久而久之,也就导致很多人都患上了肠道疾病。而肠息肉则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正常来讲对其进行手术切除是一种比較优秀的治疗方法。但是,开刀手术是很多人都比较恐惧的一件事,他们都更加希望通过药物进行保守治疗。那么,肠息肉到底是什么呢?其有什么外在表现,究竟用不用切
期刊
产后月经不调是一种产妇常见的疾病,若出现这类情况,产后女性不必惊慌,认真对待认真调理即可治好。但是也不能不理,月经不调对人体的健康是有一定的伤害的。  产后月经不调概况  产妇生了孩子之后,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可能会加速下降。主要是因为分娩之后,激素水平会经历一个变化过程,会促使内分泌产生生理变化。进而导致月经不规律现象出现,临床上我们把产后的月经不调,分为正常和异常的。  部分女性朋友生孩子直到断
期刊
摘 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都出来在某个繁华的城市打拼,留下年幼的孩子以及年迈的父母相依相伴,由于这些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内心自卑敏感,因此,要开展多方面的力量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引言:随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增加,我们不得不做一些对策来补救,因此调集多方部门一起研究对策并实施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会选择剖腹产手术。剖腹产手术属于有创性手术的一种,为产妇实施了剖腹产手术后,如果没有对她们进行合理的照顾,为她们详细的介绍剖腹产后的注意事项,不仅仅会影响产妇剖腹产手术后的预后效果,还可能导致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近些年来,我国医疗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剖腹产的方法也不断的更新,越来越多先进的剖腹产技术出现在了各
期刊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很多时候在家休息都要加班,因此睡眠不足,很多人早上为了能多睡一会儿,就省掉了吃早餐的环节。俗话说得好,“早餐是金,午餐是银,晚餐是铜”。早餐对于人们开启一天的生活有很大的补充精力的作用,最好要吃的丰盛健康一些,如果没有精力和时间来提前准备早餐的话,最起码也要吃一个水煮蛋,一片面包等等。多元化的早餐才能提供多样的营养,早餐需要给人们提供全天所需营养量的三分之一,所以我们要养成多吃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