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re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是历代诗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大餐,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古诗无论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蕴含着美。现行小学语文各册教材中都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并且,《语文课程标准》还列出了70首必背古诗,其目的就是通过古诗的教学和诵读,让学生了解我国古典诗歌这一文学样式,认识古诗中多姿多彩的美好意境,进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陶冶情操,涵养心性,提高语文素养。基于这些目标取向,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其美,享受其美,汲取其营养,领悟其真谛。
  
  一、感知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绝大多数是有格律的,比如七言律诗7字一句,全诗8句,五言绝句5字一句,全诗4句,长短句(词)则格律更为丰富,诗句还有韵脚要求。由于古诗严格讲究字数、句数的均衡、整齐,严格讲究合辙押韵,诵读起来自然就朗朗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这是古诗语言美的表现之一。此外,古诗选词、炼句方面更是追求精美,常常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使诗句臻于完美境界。比如,骆宾王《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诗句,两个形成工整对仗对句中,无论是从词性看、从景物方位看,还是从描写对象的色彩看,都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其中第二例甚至周密至上下联系的两句中内含的“二级”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都相同,真可谓美至极致。类似例子,在古诗中俯拾皆是。有鉴于此,教学古诗时,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从有板有眼地读,到有声有色地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字斟句酌,通过研读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有了这样的感知和发现,即便不再外加其他工夫,学生对诗句妙处的体会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二、欣赏古诗景象之美
  
  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中,相当数量的作品都是摹景状物的佳作,它们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的动人景象。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进而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中欣赏这些景象。如在教学贺知章《咏柳》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应该引导学生想象出九九艳阳映照下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动。在教学刘禹锡《望洞庭》一诗时,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欣赏”这样的景象: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何引导联想和想象?笔者以为方法不一而足,可以在教者入情入境的范读中展开,可以在悦耳的音乐伴读中展开,可以在闭目凝神的静听中展开,也可以在直观生动的媒体演示中展开……无疑,在想象的世界中,学生看到了美,也享受了美。
  
  三、挖掘古诗意蕴之美
  
  诗,所以美,就因为它的诗情画意,就因为它的内涵深广;而很多古诗,它的诗情画意,它的深广内涵,往往体现在它的形象“背后”隐含的深刻意蕴,我们教学这类古诗,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领悟内含的意蕴。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首先当然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础上,有必要适度启发学生领悟到: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不只是让学生从观光角度去理解,还应该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不能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
  
  四、体验古诗情感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锄禾》一诗时,启发学生想象农民在炎炎烈日之下劳动,挥汗如雨的情景,体会诗人同情和怜悯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又如在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抒发诗人做客他乡时对兄弟非常怀念的心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突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处境和复杂心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表达了诗人“思亲”之情的强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兄弟”、“遍”、“少”等则表现了兄弟们在远处团聚时思念诗人的情景,亦即从另一角度突出诗人对兄弟的无限思念之情。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情朗读,可以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增强美感效应。
  
  五、探求古诗心志之美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何谓“志”?《毛诗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显然,“志”就是情怀,就是心志,诗人吟诗作赋,旨在以诗抒怀,借诗咏志。据此,对某些古诗的教学,不宜浅尝辄止,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之余,须进一步揣摩诗人的心愿和志向。如在教学《杂诗》时,教师应让学生适度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启发学生深刻领会“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是诗人强烈的心灵呼唤:要通过变法革新实现其主张,要打破那“万马齐喑”、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可悲政治局面,要来一场震天撼地的“风雷”,使“九州”充满生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诗人迫切地希望:天公啊!赶快重新奋发起来,不要拘泥资格身份,把立志革新的各种人才降临到人间来。由此体会诗人的忧国思想和革新精神。树立报国的宏图壮志。又如在讲《示儿》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前两句,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抓住后两句,体会诗人渴望“王师北定中原”那一天到来的强烈期待,从而深切感受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责任编辑:徐桥
其他文献
一、“三生教育”实施简况1.用“三生教育”的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校用“三生教育”的理念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用“三生教育”的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
11月12日,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武汉理工大学隆重举行。武汉理工大学通过“外专千人计划”成功引进纳米科技领域的先驱——美国科学院院士Cha
赵高是秦代丞相,仗着拥立二世胡亥即位有功,朝中大臣稍有不如意者,他便设计害死。后来赵高觉得二世也对他有所不满,便杀死二世,欲自立为王,不想群臣奋起反抗。赵高见是动了众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Graphite nanosheets (GNS) were prepared by surfactant assisted ultrasonication from expanded graphite (EG) and followed by coating onto vinylon fabrics with wat
山东铝业公司水泥厂为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的深入进行,保障企业职工的有效操作水平,促进质量认证工作的开展,使岗位职工有章可依,有序可循,并严格规程管理,全面完成企业的生产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是采用单独开设“计算机课”的方式,把计算机看成一门学科,由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进行教授。到1989年,日本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对德育教育进行创新,提高学生
本文阐述了作者在多年的音乐课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行之又有效的导入方法,这些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贯穿课堂的主线,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课堂提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减少学生“开小差”的现象,以达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