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器不怪 熏炉滥觞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yaya13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7月中旬的一天,《陕西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边江撰写的一篇题为《周原出土了一件西周怪陶器》的电讯稿,文中提到的这件所谓怪陶器乃是周原新出土的一件单鋬多孔陶罐。
  这件陶罐出土于周原遗址中心地区的齐家村东壕一西周灰坑之中。出土时已被挖破。从断茬看为夹砂灰褐陶,火候高。高11.5厘米,口径4.6厘米,底径8.3厘米,最大腹围40厘米。鋬长4.3厘米,高2.6厘米,宽1.8厘米。圆形,小口外侈,颈短而束,一侧有截面为长方形鋬。颈下饰一圈阴弦纹,肩部素面,腹部饰竖细绳纹,底部四周略高中间内凹,饰细绳纹。肩部钻有6孔,但有高有低,位置没有在一个水平上。腹部钻孔6行,每行2孔,鋬下侧还有一孔,底部中央一孔,周围6孔。全罐共26孔。无论肩、腹、底上的孔,其间距都不完全相等。孔是在泥胎未干时用刀刻成的,故大小不一,圆扁都有,很不规整。鋬的制法为:先在罐腹泥胎上钻两孔,然后将泥作成截面为长方形,两端为圆形的泥条,再把泥条两头插入罐腹上的两孔内,把深入罐内的多余部分按压成铆钉形,接着又把鋬内按压成椭圆形,一个素面鋬就安装完毕了。
  
  这件单鋬多孔陶罐究竟作何用呢?
  从其质地为夹砂方面考察,必然与火烧有关;再从多孔来看,与通风冒烟有关。参照历代熏器,如汉之博山炉、唐之香囊,我以为它可能是西周的熏器。
  西周有无熏器,古文献没有记载,但却有西周熏杀虫害的记载。《诗·豳风·七月》:“穹窒熏鼠”。这是指堵塞好房内的窟窿,用烟火熏赶(杀)老鼠的活动。这种熏鼠活动,如用一般柴火,大都是只能将鼠熏跑,如要熏杀,那就得用有毒的药物才行。果真如此,那就得有专门熏具,才会安全。《周礼·秋官·翦氏·庶氏》记载:翦氏的职责主要是用莽草熏杀蠹虫;庶氏的职责主要是用嘉草熏杀毒蛊。这里所谓的莽草和嘉草,都是有毒且能散发香味的药草。因为其有毒,才能够熏杀蠹虫和毒蛊;因为其有毒,熏烧时得有专用器具。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专用的熏器便应运而生了。齐家村出土的这件单鋬多孔陶罐应该是这种应运而生的产物。仔细观察这件陶罐,具有汉代博山炉和唐代香囊的不少特点和用途。其口在上稍大,添加燃料方便,四面和底部有孔,供氧充足,有助于药草的彻底燃烧,同时也有利于毒烟的排放。由于它有平底和鋬,使用时可以任意摆置或悬挂。可以说它是我国历代熏器之滥觞,堪称为华夏第一熏。
  西周以降,熏器的使用更加广泛,形状、质地也有了不少变化。它的设计越来越科学,造型越来越讲究,装饰越来越华丽,称谓也有专指。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从这件所谓的“怪陶器”,我们可看到古代熏器最早的雏形。
其他文献
自明代以来,有关紫砂器的实用鉴定著作和文献资料稀少,加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出土器物凤毛麟角。一些鉴定著作多以博物馆藏品为例,不能全面反映500年来紫砂器的真实面貌,加之紫砂器又是一个极富个性化的器物,所以鉴定紫砂器的确切年代和作者真伪一直困扰着收藏者,成为久而未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结合紫砂器泥料、造型、装饰等,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前人的经验,真伪鉴定应从①原料材质②练泥与烧造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