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柏拉图精神创伤”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在瑞典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表示,虽然他的小说里有政治,但是,“如果你是一个高明的读者就会发现,文学远远比政治要美好。政治是教人打架,勾心斗角,这是政治要达到的目的。文学是教人恋爱……我建议大家都关心一点教人恋爱的文学,少关心一点让人打架的政治。”且不说莫言对政治的人性价值理解是否恰当,仅就他讨厌政治,建议读者少关心政治而言,他似乎是一个患有“柏拉图创伤症”的作家。
  2500年前,柏拉图因为苏格拉底被判罪,对个人能否通过公共言说,能否有效说服他人,甚至对个人想法是否能在公共事务中发生作用,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在柏拉图看来,苏格拉底被处死证明“苏格拉底向公众表达自己的想法全然无效”。批评家多兰把这种哲学家对城邦政治的恐惧、厌恶、疏远称作为“柏拉图精神创伤”。“柏拉图精神创伤”也成为作家、艺术家患有政治恐惧症的代名词。
  然而,文学的公共性决定了文学作家不可能真的躲避到美好的非政治“恋爱世界”里去。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说的是城邦政治中的自由之人。只要文学不是作家自娱自乐的“玩意儿”或者逢场作戏的精致游戏,文学和作家的公共性便与政治性不可分离。正如批评家皮罗所说,文学是一种言论,言论的目的是“说服”,而说服是一种“特别具有政治性质的言论”。这是因为,用以说服的是个人自由而独立的“想法”。这种自由不只是存在于作家一个人的内心,而且更是他在选择一種能与他人共同提升自由价值的生活方式。
  政治哲学家阿伦特强调,表达“想法”是要求在公共领域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向他人展示自己,公开地让他人能够看到和听到自己。雅典人把在公共事务中展现自己当作是公民的职责和光荣,相反,在私人领域中独精其技、独善其身,那便是已经选择了默默无闻。作家是通过文学写作在公共领域中获得认可、取得声誉的公民。文学家的看法之所以特别被公众注意、重视,是因为他通过自己的公共写作成就,获得了知名度,证明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展现了内心的自由和丰富。
  作家对具体事情的看法和意见不见得总是比一般人高明,但却比一般人更具有“能见度”,因为作家是社会中更受人关注的人物。而且,作家具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擅长与他人沟通,也更有可能说服他人。作家可以直接通过文学的文字,也可以运用非文学的文字(评论、杂文、论述、访谈、讲话、辩论等等)来传达他对世界和事物的看法。在公共领域中,作家的个人身份首先是“公民”而不是“说故事的人”。
  作为一个公民,作家是在公共生活中有话要说的人,他的故事这时才成为他在公共生活中要说的话。这是一种需要作家用道德勇气和自由意识来实现的个人行为,只有当在现实公共生活中有真话要说,而且确实能把真话自由、公开地说出来的时候,文学才成为一种体现人的主体价值的社会行动。在不允许说真话的环境中,文学的这种行动变得困难而且危险,作家承担自由重负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500年前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在与罗马天主教会抗争的时候,特别强调“内在的人”和“外在的人”的区别。自由涉及人的精神世界和来世命运,与人的肉体和现世处境无关。在现实世界中不自由的人,他在精神世界中仍然是自由的,这是一种任何政治力量都无法剥夺的,使得所有平凡之人都能成为具有神圣尊严之人的那种自由。
  自由的意识给人抵抗的勇气,也给人抵抗的理由,这首先是一种精神的抵抗,因此离不开精神的信仰。俄国基督教存在主义者H. A. 别尔嘉耶夫在《精神王国与恺撒王国》中写道,“人的个性自由不能由社会赋予,就其根源和特征而言也不可能依靠于社会,它是属于作为精神性生物的人的。……个性自由不可剥夺,规定了社会权力在人身上起作用的界限,不是由自然界决定的,而是由精神决定的。”超然而普世的信仰发现和肯定了人的精神自由,“假如没有高踞于世界之上的真理,那么人就整个地服从于必然性和自然界,服从于宇宙或社会、国家。人的自由在于,除恺撒王国外还存在着精神王国。上帝的存在在人身上的精神存在中体现出来。……可以说,上帝的存在是人的自由的特许状,是在人为争取自由而与自然界和社会的斗争中对人的内在辩护。”
  来自精神信仰的自由使人高贵,这是一种新的良心自由原则,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不受世俗国家和权力干预,因此有了普世的意义。在今天的社会里,许多作家也许已经不再负有这样的自由使命,但他们仍然不可能是将自由视为可有可无的人,在他们对自由价值和自由的政治支支吾吾、欲言又止、言不由衷的时候,暴露的其实是自己饱受惊吓的“柏拉图精神创伤”。
  (作者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作为亚太六国行的第三站,9月4日至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造访中国。  与此前的常规出访相比,是次访问颇显突然,直至中国外交部于8月28日对外发布该消息,美国务院此前“一反常态”地未对此行程透露半点消息。  这次突访的背景正值亚太地区进入“多事之秋”:中日钓鱼岛问题日益升温,中菲南海问题也正胶着。8月30日,美国国务院代理副发言人帕特里克·文特雷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领土争端是希拉里此次访
在劳教制度存废之间,刘仁文认为劳教制度的改革方向应当是保安处分。而且“通过实现治安处罚和刑法的对接来解决现有劳教的功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改革已势在必行  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对劳教制度的反思已经很多。总体看,劳教制度的弊端有哪些?  刘仁文:劳教制度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积极作用。但现在来看,劳教制度的弊端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认定和执行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莫言的成名史中从不缺乏争议。对于他作品的语言方式和精神指向都曾被“主流”指摘。但莫言在巧妙地选择沉默和不断发言之间渐渐突围。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似乎愈发“左右不是人”。有些人争议他的体制内作家身份,有些人质疑他作品专以揭丑为主题,神圣化“龌龊、丑陋、邪恶”等负面文化,以此打动诺贝尔奖评委。莫言自己倒是很平静,“支持的批评的,都感谢。”他这样说道。  实际上,对这些他早就习惯了。在31年的创作生
在赫本的灵魂深处,永远有一个孱弱而惶恐的小女孩,在仓皇的乱世中求得片刻的饱暖与安宁,寻觅着点滴的爱与温存    有一件事让许多人始终惑然不解:奥黛丽赫本那凌越时空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从1953年以《罗马假日》中的“落跑”公主形象一举成名,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位好莱坞的天使翩然不与群芳同列,其生前与身后的声名都堪称超凡入圣。  诚然,她拥有的贵族血统或可追溯到14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母亲也有荷兰女男
打开蒙牛“诽谤门”  ——恶意公关营销的灰色链条  蒙牛和伊利又成为新闻制造者,中国乳制品行业再度被推到风口浪尖。一场戏剧化而又匪夷所思的公关大战,再次挑战商业伦理和法律底线。  在这一事件背后,是日益为人所诟病的恶意公关营销问题。中国的品牌竞争亟待规范,公关行业急需整饬。此外,政府在企业发展与竞争中扮演的角色,也应该有所反思。    若不是一个网帖,蒙牛、伊利间的暗战似乎不会如此迅速地成为舆论的
在中国,有一种史最难写,那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说最难写,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其难,二是批评其作——已出版的文学史虽然很多,但大多不像史。何以如此?中国很独特的文学与政治的纠结造成的。  自中国进入现代以来——一般的划线是,1919年至1949年为现代,1949年至今为当代,文学就“被政治化”了,尤其是在1942年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文学就被赋予了很重要的使命,成为承载一个政党政治的工
今年夏天,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何理用三个半月时间徒步500公里,走进川西、滇西北以及西藏东南地区的高山圣湖之中。有时候他为了采集一个标本,要用数天时间,爬上海拔4700米的高山。从2011年起,何理深入中国境内的喜玛拉雅地区进行标本采集和研究,总行程达几万公里。作为一名植物分类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他为自己参与《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写而感到兴奋。  何理是这部著作总共80多位作者中的一员,他主要负责柳
围绕“诽谤门”事件,蒙牛与伊利的交锋仍在继续。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这是蒙牛的口号,令人耳熟能详。而那边厢,伊利在北京奥运后的新宣言“有我,中国强”也言犹在耳。  谁都想树立自己的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同当年诸侯争霸时的将帅,让自己的营帐遍布四野,红旗插满山岗。而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商战前世今生    1978年,中国刚刚从计划经济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这一
审判权是司法权的核心,其独立行使是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然而司法实践中,由于财政体制、人事制度等体制障碍,使得审判独立处处受阻,导致司法不公,严重削弱人民群众对于司法的信心。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蒋惠岭乐观地说,“在任何司法制度下,外部干预都是司法公正的主要敌人。世界各国的司法制度都经历过与这个劲敌进行生死较量的过程,最终
对自己身体的“基因密码”,你感兴趣吗?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之后,基因研究的方向开始转到对个人基因组进行研究。有朝一日,个人基因组测序可能成为诊治疾病的常规手段    想要得到一份自己的“全基因组序列”,目前还是一个奢侈的愿望。全世界已有三个人实现了这个愿望,他们是:美国著名基因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他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者之一;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他是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