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悟”、“思考”、“活动”、“生成”、“应用”是有效学习的“五要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这有效学习“五要素”进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教学它又有效吗?如何运用呢?通过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有效学习“五要素”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有效的教学效果的。
关键词:探索运用 学习要素 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7(c)-0052-01
在人类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有人总结出各式各样的学习方式方法,比如说分类整理、对比理解、实践运用、操练式的反复练习等等。而归根结底也不过是“感悟”、“思考”、“活动”、“生成”、“应用”这五个基本要素。这也就是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有效学习“五要素”。既然“感悟”、“思考”、“活动”、“生成”、“应用”是有效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那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这有效学习“五要素”进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教学它又有效吗?如何运用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是本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利用有效学习“五要素”进行探索教学的一些教学案例。
1 “感悟”要素
感悟,就是有感而悟,这个“悟”可以是感觉器官感受到的,也可以是自我思考感受到的而得出的认识。感悟要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了“感悟”也就明白它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由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就有了方向,那么在教学中又怎样运用呢?请看下面教学案例。
例如:在讲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捂着声带发出声音,感受声带振动;再敲击撒上纸屑的鼓皮,观察纸屑的跳动;然后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溅起小小的水花。通过这一系列感官感受,让同学们对“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了在感官这个层面的感受,当我讲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时候,同学们恍然大悟,这就是感悟,是从感觉器官上得来的感悟。通过如此学生对声音这一节的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是很深刻的。
2 “思考”要素
学而不思,等于不学。经过思考而理解的知识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的一个手段,俗话说:“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由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找出要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适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深入的去思考问题—讨论,辩解后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拓展并将知识运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步骤的循环,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活动”要素
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与交流,实际上活动与交流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该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考虑的是学生怎样的学,关心的是学生怎样思维活动。
例如:我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让学生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下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接着演示“瓶吞鸡蛋”实验,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有巨大的大气压,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气压不但有压强,而且很大,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深化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4 “生成”要素
“生成”就是在学生现有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合成、衍生出新的知识。学习过程是学习经历与知识、技能生成的过程,所有知识和技能都应当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和重新组合,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由此,“生成”要素就指导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旧”引“新”。
例如:在“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特点”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有两个灯泡、一个电源、一个开关,要使这两个灯泡同时发光和同时熄灭有几种接法?”学生经过讨论、设计电路、尝试实验连接两盏灯的电路。我让做好的同学到前面演示所连的电路图,画出电路图,并进行说明;其他同学对这些电路进行分析、评价,并对不足的电路进行讨论和纠正。同学们很快掌握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各元件连接不同的特点。我接着将问题延伸:“在刚才的两种电路中,若增加两个开关,能不能使一盏灯熄灭时,另一盏灯还发光?试试看。”学生通过讨论、动手实验很快发现了在串联电路中,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并联电路每个支路的开关只控制该支路。而且很快发现串联电路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之间总是同时工作、互相影响的;而并联电路中有多条路径,有一个灯泡断了,其他的仍与电源组成通路而照常工作。所以并联电路各用电器可以单独工作,互不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根据学生对习得知识的情况做出及时反映,重新组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同学们很快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的实践应用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着实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5 “应用”要素
“应用”要素,就是尝试自己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思和巩固,还会再次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提高求知的欲望,使学习向新的领域循环推进,那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多让学生动手。
例如:在初二物理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实践应用中,我要求学生:将6V3W、6V6W、3V3W三盏灯串联在一起,要求有一盏灯正常发光,其他小灯泡不被烧毁。(1)依次求出各灯两端的最大电压和总电压;(2)电路的最大功率。接下来将三盏灯并联起来,要求有一盏灯正常发光,其他小灯泡不被烧毁,(1)求三盏灯的实际电流;(2)电路的实际功率。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技巧,而且使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清晰的知识,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主题研究有意义,同时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同学们很快将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实践应用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着实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感悟”、“思考”、“活动”、“生成”、“应用”是有效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牢牢把握好有效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就能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才能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有效学习“五要素”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有效的教学效果的。
关键词:探索运用 学习要素 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7(c)-0052-01
在人类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有人总结出各式各样的学习方式方法,比如说分类整理、对比理解、实践运用、操练式的反复练习等等。而归根结底也不过是“感悟”、“思考”、“活动”、“生成”、“应用”这五个基本要素。这也就是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有效学习“五要素”。既然“感悟”、“思考”、“活动”、“生成”、“应用”是有效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那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这有效学习“五要素”进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教学它又有效吗?如何运用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是本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利用有效学习“五要素”进行探索教学的一些教学案例。
1 “感悟”要素
感悟,就是有感而悟,这个“悟”可以是感觉器官感受到的,也可以是自我思考感受到的而得出的认识。感悟要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了“感悟”也就明白它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由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就有了方向,那么在教学中又怎样运用呢?请看下面教学案例。
例如:在讲声音产生的原因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捂着声带发出声音,感受声带振动;再敲击撒上纸屑的鼓皮,观察纸屑的跳动;然后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溅起小小的水花。通过这一系列感官感受,让同学们对“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了在感官这个层面的感受,当我讲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时候,同学们恍然大悟,这就是感悟,是从感觉器官上得来的感悟。通过如此学生对声音这一节的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是很深刻的。
2 “思考”要素
学而不思,等于不学。经过思考而理解的知识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的一个手段,俗话说:“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由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找出要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适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深入的去思考问题—讨论,辩解后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拓展并将知识运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步骤的循环,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活动”要素
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与交流,实际上活动与交流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该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考虑的是学生怎样的学,关心的是学生怎样思维活动。
例如:我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让学生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下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接着演示“瓶吞鸡蛋”实验,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有巨大的大气压,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气压不但有压强,而且很大,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深化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4 “生成”要素
“生成”就是在学生现有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合成、衍生出新的知识。学习过程是学习经历与知识、技能生成的过程,所有知识和技能都应当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和重新组合,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由此,“生成”要素就指导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旧”引“新”。
例如:在“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特点”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有两个灯泡、一个电源、一个开关,要使这两个灯泡同时发光和同时熄灭有几种接法?”学生经过讨论、设计电路、尝试实验连接两盏灯的电路。我让做好的同学到前面演示所连的电路图,画出电路图,并进行说明;其他同学对这些电路进行分析、评价,并对不足的电路进行讨论和纠正。同学们很快掌握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各元件连接不同的特点。我接着将问题延伸:“在刚才的两种电路中,若增加两个开关,能不能使一盏灯熄灭时,另一盏灯还发光?试试看。”学生通过讨论、动手实验很快发现了在串联电路中,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并联电路每个支路的开关只控制该支路。而且很快发现串联电路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之间总是同时工作、互相影响的;而并联电路中有多条路径,有一个灯泡断了,其他的仍与电源组成通路而照常工作。所以并联电路各用电器可以单独工作,互不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根据学生对习得知识的情况做出及时反映,重新组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同学们很快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的实践应用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着实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5 “应用”要素
“应用”要素,就是尝试自己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思和巩固,还会再次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提高求知的欲望,使学习向新的领域循环推进,那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多让学生动手。
例如:在初二物理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实践应用中,我要求学生:将6V3W、6V6W、3V3W三盏灯串联在一起,要求有一盏灯正常发光,其他小灯泡不被烧毁。(1)依次求出各灯两端的最大电压和总电压;(2)电路的最大功率。接下来将三盏灯并联起来,要求有一盏灯正常发光,其他小灯泡不被烧毁,(1)求三盏灯的实际电流;(2)电路的实际功率。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技巧,而且使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清晰的知识,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主题研究有意义,同时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同学们很快将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实践应用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着实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感悟”、“思考”、“活动”、“生成”、“应用”是有效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牢牢把握好有效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就能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才能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有效学习“五要素”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有效的教学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