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重视不够,特别是农村小学对该学科期末教育质量管理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更谈不上学科教师对学科期末教育质量该如何进行检测了。为此,根据笔者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管理,浅议如下。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中学生的学习评价(以下简称品德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该注重以激励学生健康成长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发展功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及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活动、实践和发展打下基础。
一、评价坚持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品德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持续发展。
2.导向性原则。品德评价要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3.公正性原则。品德评价要引导和组织评价主体公平、公正地参与评价,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合作与沟通,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
4.可操作性原则。品德评价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简便易行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二、评价坚持的内容
1.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侧重评价学生责任感、爱心、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环境意识等。
2.知识技能。知识的评价重点是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多少具体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包括观察、探究、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技能,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等。
3.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侧重评价学生礼貌待人、遵纪守法、讲究卫生、诚实守信、劳动习惯等。
4.个性品质。个性品质侧重评价学生乐观向上、悦纳自己、善待他人等。
三、评价采取的方式
1.书面测试。各校应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命题,主要考核学生对道德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对自然、社会常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考核时间由各校自行安排,建议30~40分钟为宜。
2.非書面测试:应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主要考核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习惯、合作能力、探究精神等。可结合平时教学过程进行,也可期末集中进行。
四、评价结果的应用
可采用“等级+激励性评语”的形式,给学生以发展性的评价。等级可分为“优、良、合格”三个等级,一般不打“不合格”。低年级可用“小红旗”、“小红花”、“荣誉卡”、“小金星”、“顶呱呱”、“笑脸”等鼓励性符号表示不同的等级,增强其激励性。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质量检测管理的指导,有效促进了该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公正评价,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中学生的学习评价(以下简称品德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该注重以激励学生健康成长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发展功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及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活动、实践和发展打下基础。
一、评价坚持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品德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持续发展。
2.导向性原则。品德评价要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3.公正性原则。品德评价要引导和组织评价主体公平、公正地参与评价,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合作与沟通,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
4.可操作性原则。品德评价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简便易行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二、评价坚持的内容
1.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侧重评价学生责任感、爱心、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环境意识等。
2.知识技能。知识的评价重点是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多少具体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包括观察、探究、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技能,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等。
3.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侧重评价学生礼貌待人、遵纪守法、讲究卫生、诚实守信、劳动习惯等。
4.个性品质。个性品质侧重评价学生乐观向上、悦纳自己、善待他人等。
三、评价采取的方式
1.书面测试。各校应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命题,主要考核学生对道德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对自然、社会常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考核时间由各校自行安排,建议30~40分钟为宜。
2.非書面测试:应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主要考核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习惯、合作能力、探究精神等。可结合平时教学过程进行,也可期末集中进行。
四、评价结果的应用
可采用“等级+激励性评语”的形式,给学生以发展性的评价。等级可分为“优、良、合格”三个等级,一般不打“不合格”。低年级可用“小红旗”、“小红花”、“荣誉卡”、“小金星”、“顶呱呱”、“笑脸”等鼓励性符号表示不同的等级,增强其激励性。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质量检测管理的指导,有效促进了该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公正评价,达到了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