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患者安全教育于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初探

来源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o579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在护理学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中融入患者安全教育内容,对学生患者安全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四川地区某高校护理学院2014级四年制75名护理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专题讲授患者安全、在教学内容中分析并强化患者安全要素、增加警示案例学习等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和技能,并在授课前后采用患者安全知识、态度、技能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课程结束后学生在医疗差错相关知识、医疗差错发生后我该怎么做、患者安全的个人态度维度评分均高于课程开始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寓患者安全教育于护理学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提高了学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和技能。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达州市人群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居住在达州市境内的死亡居民进行调查并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推断根本死因,及时录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市全年
审核评估是我国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的重要内容,也为高校健全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提高质量保障能力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角度。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与质量监控运行机制,融教学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为有机整体,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有力的重要保证。滨州医学院在长期坚持行之有效的质量理念、标准和监控举措的基础上,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形成了以组织保障为枢纽,将保障与监控2
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需求是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导向和动力。本文列举了目前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理念不明确的现状,明确了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需要为中心、以教学成果检验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宗旨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理念,并结合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探讨了未来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新趋势。这对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北京大学医学部近年来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实践探索,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基本功比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青年教师队伍发展,以及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的一些思考。
本研究对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50名年轻医师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从而了解年轻医师医患沟通的现状,对医患沟通的认知程度和对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的需求。结果显示,70.0%(35/50)的调查对象曾经接受过不完整的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96.0%(48/50)的调查对象曾经历过医患沟通矛盾,98.0%(49/50)的调查对象自认为并不擅长与患者沟通,40.0%(20/50)的调查对象对当前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和医学
同济大学医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全程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加强"早临床"内涵建设,全程贯穿医学人文教育;科教协同,顶层设计实践教学,与科研能力训练密切结合。配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改革,结合基础整合课程进行双语教材编写,扎实推进卓越医师培养,取得一定的成效。
为保证临床输血学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和安全,某医学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临床输血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课程按照不同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处于临床输血工作的不同环节,依据岗位胜任力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设置临床输血学课程。课程改革后,不仅强化了各专业学生对输血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在未来岗位上更好地胜任输血工作,将所学运用于临床工作中。
目的:分析新疆和田地区达利雅布依乡“沙漠人”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368名受检“沙漠人”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并选择151例于田县人作为对照组,运用明尼苏达编码
目的 探究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在使用显微手术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0例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40例脊髓髓内
针对信息素质教育面授时间有限等问题,为适应医学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需要,提升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采用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实施(Implement)和评估(Evaluate),即ADDIE模型通过课程分析、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评估3个阶段,构建医学生模块化在线信息素养课程,课程具有嵌入与独立并存、与循证医学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