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既有研究大多基于新闻传播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视角,从国家形象建构和群际接触的研究路径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的民心相通.但是,既有文献在民心相通测量指标设置方面大多存在层次谬误和因果混淆两个方面的问题.鉴于构建公共外交的现实需求和海外中资企业的独特优势,文章提出从海外中资企业推动民心相通的视角,构建东道国员工“认知-情感-意动”对华民心相通测量指标,立足于OCEES东南亚十国一手数据,以此分析东南亚中资企业在推进中国与东道国
【机 构】
:
云南大学 国际关系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出 处】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既有研究大多基于新闻传播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视角,从国家形象建构和群际接触的研究路径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的民心相通.但是,既有文献在民心相通测量指标设置方面大多存在层次谬误和因果混淆两个方面的问题.鉴于构建公共外交的现实需求和海外中资企业的独特优势,文章提出从海外中资企业推动民心相通的视角,构建东道国员工“认知-情感-意动”对华民心相通测量指标,立足于OCEES东南亚十国一手数据,以此分析东南亚中资企业在推进中国与东道国民心相通方面的效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东南亚中资企业推动民心相通进展良好,但民心相通的成效并不均衡.主要问题体现在中资企业对外沟通能力不足、对当地员工情感投入乏力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感履行被动这三个方面.因此,海外中资企业需拓宽内部宣传渠道来构建正面认知,让情理融入工作管理,塑造情感认同,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工具,提升当地员工信赖感,从而夯实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根基.
其他文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扎实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理论依据,其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盘瓠意象谱系的符号化载体之一,服饰艺术则为畲族、瑶族及苗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同源共祖关系确立了极为重要的外显标志.虽然随着生活空间的历时性变动以及交往对象的共识性改变,各同源民族(支系)的服饰艺术也产生了在地化因素,但以盘瓠神话为再模仿对象的共享符号却未曾被取代.我们既要深入研究单一民族的艺术,也要深入研究各民族艺术间的交融,进而于多民族共享传统文化符号象征体系
瑶族历史上从事刀耕火种,红瑶是其中少有的较早掌握稻作农耕的支系,创造了丰富立体的稻作叙事,其中蕴含着稻作技艺习得和传承的历史记忆.红瑶在沿南岭走廊“过山”而“不抛江”的迁徙过程中,经由与汉、壮、侗等稻作民族的互动习得稻作技艺;通过成功试种粳稻糯稻等生产实践开田建村立寨;并发展出识山用水的生态智慧,在祖辈从元明时期以来对高山梯田的开垦与维护中形成形态成熟的稻作农耕系统.稻作成为多民族的交流媒介和共享的技术经验,南岭走廊以水为纽带建构了“流动性”的区域文化共生交融结构,这一被忽视的地方性特征的提炼显现,有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