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玲奉献两辈子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b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广州的博士留学生没有几个不知道刘苏玲的,就如同12年前,广州军区没有谁不知道长话连的女兵刘苏玲一样。从1992年离开部队到2001年主持建立广州博士俱乐部,这两段前后相隔 8年的岁月,对刘苏玲来说却像是“突然又接上了,又获得了新生”。我们不妨把刘苏玲的经历叫做一生两辈子,而连接着两辈子的东西,叫做奉献。
  
  从军20年,从来没后悔过
  
  军队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当兵后悔3天,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刘苏玲当了20年的兵,却从没有后悔过。刘苏玲全家都是当兵的,自己更是16岁到了部队,因为出身好,1972年到了广州军区一号台,当了为首长转接电话,上传下达的话务兵。初来乍到,对首长的声音不熟悉,她主动在业余时间找到首长的同乡,反复琢磨方言的语音语调,有时候模仿一种方言的练习可以一直持续到深夜一两点。没过多久,她就成了业务尖子。
  转眼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质量建军被部队提到日程,刘苏玲作为部队高考的第一批,考入了北京邮电学院(今天的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专门学习卫星通信的有关知识与业务。那时正是粉碎四人帮的初期,很多国内顶尖的无线电工程师、教授学者又回到了自己的教研岗位,逝去的年华让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事业,迸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他们上课时会不时注意同学们的眼神,又提出不同的假设让同学们应答,对同学们不同的接受能力了如指掌。下课后就会对后进的学生“单兵教练”。刚到大学的刘苏玲突然感到生活虽然没有了起床号熄灯号的约束,但体会到了与“服从、奉献”同样有原则,同样令她激动不已的“敬业精神”,面对“最好的老师”“最殷切的眼神”,她有了在学校也要争第一的勇气和动力。她还清楚地记得一次因为大病请了长假,康复后敬爱的老师捧着一厚落手绘的课堂教案讲解给她,原来老师每天回家后都回忆当天课堂上的动态,结合刘苏玲的基础为她编写了专门的“敬材”。这套教材让大学时代的刘苏玲每每在学习最苦的时候感到温暖,感到力量,直到今天也是一样。
  1981年她大学毕业后回到部队,为军队培训基地的学生上无线电工程的基础课,一干又是7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部队里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那时的新兵除了刻苦学习、服从命令外,有了相对更多的个性追求,刘苏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她非常理解学生们的感受,把自己从大学老师身上得来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完全用在学生们身上。像当年的导师一样,她生怕哪一个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就积极地鼓励大家提问、应答、讨论,她甚至也为缺课的学生做过手绘的教材。几年下来,紧张的教学生活使她更加自信,加上辩才无碍,她在军区的教育战线也出了名。1988—1989年间,广州军区推行卫星通信技术,由于专业对口,她被派到最前线负责指挥通信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同时她也得到了大量专业技术的再培训,整天奔波于培训与工作现场,入伍后就没消挺过一天的刘苏玲却把这两年称作自己学习生活的“黄金时代”。部队的需要就是命令,而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就在通信技术推广到高峰的时候,刘苏玲又因为领导的推荐到了“广州军区话务竞赛办公室”当起了负责人。接下来又是无数个紧张的不眠之夜,因为对当年自己当话务兵时的难处有深切的体会,刘苏玲建立了有针对性的话务培训与考核制度,使一批又一批的新兵通过培训与实践,在全军的话务竞赛中连拔头筹,部队是个有功必赏的地方,一时鲜花、掌声、奖章接踵而来。
  但此时的刘苏玲却逐渐停下脚步,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道路了。从1972年到1992年,自己的事业整整绕了一个圈,无论是话务还是通信技术,自己原有的东西都已经经历了一个高峰。军队是年轻的充满战斗力的地方,最忌人才老化,看着自己平时无暇照顾的孩子也到了高考的冲刺阶段,她突然想到当年为自己手绘教材的老师两个孩子都没有考上大学,在学校校办工厂里打工,她有了激流勇退的念头。头一回在军令以外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她没日没夜地考虑了几天,最终下了决心,部队给了她充实的人生,她从来没后悔过,带着部队给她的历练与自信,她要转业寻找新的事业平台了。
  
  被博士们叫了3年的刘大姐,刘苏玲爱上了社团组织
  
  像是上天对她这一点点私心的惩罚,转业后被分到地方相关行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刘苏玲,用30%的精力投入工作就圆满完成任务,但迎来送往的日常管理工作却仍然要消耗她100%的时间,而且这一耗就是8年,这8年中她仍然没有更多的机会照顾家小,这让激流勇退的刘苏玲有了强烈的失落感。
  同样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当时广州黄花岗科技园提出第二次创业,转型为IT产业。一位政府官员说:“我们与高校的接触中,发现作为最高学历拥有者的博士平时也没啥去处!”在广州落户的博士以上高级人才共有3200多名,存在着一个专门为这些人才服务,发挥他们最大潜力的巨大需求。就是这个“发现”最终促成了博士俱乐部的成立。一面是3000多名博士,另一面是广州科技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谁来办这个俱乐部都是一件“玩命”的事儿。
  然而,正是这要“玩命”的第二次创业,激发起了刘苏玲在部队工作中积累起来的全部斗志,“用俱乐部的形式为博士们服务对我个人,对广州为说都是一件全新的事业,经验我没有,但我想我又找到了一个和在部队一样让你自觉地全心全意地去奋斗的地方。”刘苏玲接受了新的任命,出任博士俱乐部总监一职。开始的时候,刘苏玲和其他“广博人”心里都觉得缺乏底气,毕竟谁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到了2001年12月 27日,博士俱乐部正式成立那天,广东省、广州市各级相关领导到会祝贺,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也亲临广州博士俱乐部,还特意勉励刘苏玲:伟大的事业造就伟大的人,伟大的人才应该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去!广州市副市长林元和一进门就笑容可掬地说:“我刚下飞机,理了头发换了衣服就赶来见我们的博士啦。”站在一边的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用手摸摸光亮的脑门说,“大家别以为林市长只是理了头发,他可是刚烫过头发哦。今天见博士嘛,不打扮一下不行。”两位领导相声般的对话让满堂宾客大笑一场,然而,对于“广博人”来说,领导的话语不是简单的笑料,而是实实在在的鼓励与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里,“广博人”开始一段漫长而陌生的征途。作为总监,刘苏玲时刻记挂着俱乐部的发展路向,她心想:俱乐部得到上级领导重视固然是一件好事,不过要把俱乐部做大、做强只能依靠自己。刘苏玲为广州博士俱乐部作过深入研究,认为博士俱乐部应该借助先进的服务观念,从服务意识入手,建立一个让博士们有“家”的感觉的俱乐部。她还为博士俱乐部今后的活动作了详尽的计划。在成立后短短的时间里,广州博士俱乐部马上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博士的注意,上千名在广州工作的博士纷纷前来报名,有来自北京、西安等地区的博士,也来自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洋博士。到2004年俱乐部已经发展了成员地跨海内外,专业几乎覆盖所有科技领域和行业的广东省乃至全国较有权威的高级人才汇聚地。
  2003年年初,广东省人事厅主办的“东莞发展与百名博士创业洽谈会”上, 103名博士同时汇集一处与东莞各地领导、企业家纵论东莞经济发展新路向,这次洽谈会实在罕见,成功的背后,应记广州博士俱乐部一大功劳。作为承办单位,俱乐部的职责是拟订一份详尽的与会博士名单。接到人事厅的通知后,刘苏玲马上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用了 4天的时间从近二千名博士会员中挑选出150名候选人交到人事厅。可是,初选的大名单里仅有73名博士能够参加。为了达到“百名博士”的要求,“广博人”重新查找会员资料,联系其他符合这次“洽谈会”要求的博士。直到 12月初,名单才终于正式定下来!截至活动开幕,在连续50多天的劳碌奔波里,“广博人”每一天都几乎是超负荷工作,每人平均加班竟然高达400多个小时!“广博人”用辛勤的汗水建立的人才库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这次洽谈会是广州博士俱乐部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广州博士俱乐部的步伐开始迈向广州以外的地区。
  除了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外,“广博人”在平时从来没有闲着,他们一直热心的利用拥有的社会关系为博士与企业、政府部门穿针引线。2002年6月,一所博士会员的企业成功与广州某知名电脑公司进行项目对接;2002年9月,在俱乐部提供的人才支持下,广东一间物流公司运营水平、赢利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举夺得了2002年广东省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评选第一名: 2002年11月,“博士论坛”正式开通,专门为博士搭建了一个与政府、商界沟通的平台……上述的只是“广博人”让博士们走出科研院所,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若干例子,一直以来,广州博士俱乐部都致力于为博士们寻找最适合他们发展的位置,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刘苏玲也被几千名年龄职业不同的博士亲切地称为“刘大姐”。
  在刘苏玲任内,广州博士俱乐部已经发展成一个以会所经营为基础,内引海内外高层次智力资源,外联广东经济对人才需求方方面面绿色平台。而刘苏玲的目光又停留在更远的地方。她认真地总结说:“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各种专业人才,行业人才的作用突显出来,作为单个的人,他们与整个经济环境对话的声音是弱小的,交流的渠道也是单一的,他们与其它经济组织日常交流一般也都政府的管理职能以外。专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建立,是用市场的手段扩大交流,增加团体间合作的渠道。他们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已经得到了证明,而在这些不用政府出资的民间团体中,奉献与服务仍然是不变的主题,这或许是我在军队生涯以外,可以用一生去追求的目标。”
  被博士们叫了3年的刘大姐,刘苏玲爱上了社团组织,也真正开始了她第二辈子的人生奉献。
其他文献
西安市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养老服务供给及需求失衡问题也比较严重,在传统的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基础上,急需开发不同“养老+”业态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分析西安市“养老+”业
期刊
内容简介:在这孤独的世间,总有一个人,将你当成生命中,那唯一值得千里迢迢去奔赴追寻的喜;当大地冰冻,山河褪色,繁华落尽,容颜枯萎,人生依然如初见般。惊心动魄,热烈痴缠。  我们是房子的什么人吗?主人,房权证持有者,借宿者,路人甲,或者旁观乙?  都不是。在这样一个疯狂抢购的时代,我们只是房子急红了眼的孙子和儿子,对这个掌控了我们一生命运。并耗尽了我们大部分心血的庞然大物,我们再也不是“家”下面那个
随着新时代高校教育质量意识的提升,学籍管理质量将直接影响高校教学教育水平,而基于学生本位主体理念的学籍管理工作将更好地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目标,顺应时代发展的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