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的机会。近年来,我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究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
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具有探索性、多样性,是现实而又有趣的。例如,笔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以布置“课前探讨”的方式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自主研究所学的内容,查阅有关资料,及聆听、感受音乐。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或小组。如在学习《外国歌剧音乐剧欣赏》一课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CD、DVD音响资料,并筛选有关文字资料,下载有关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等,然后介绍自己喜欢的歌剧选段、轶文趣事,有的学生甚至能采用演唱和演奏的形式来表现和介绍。
其次,进行课堂展示交流。“展示与交流”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由艺术科代表做主持,而怎样进行则由主持与组长们商定。展示汇报时可任意选择教学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每个小组可推选代表或全组一起汇报。这种展示交流活动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将已整理好的资料(文字或音乐)进行演示,让师生共享,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不仅学会了许多原来不懂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及正确认识自我,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挖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积累了如何敲开通往未知世界大门的经验,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获得结论,掌握学习方法,这对他们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在互动、碰撞中产生“新质”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比如《中外艺术歌曲欣赏》一课的第三阶段为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占主要的地位。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介绍作出适当的补充并与学生交流,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和线索,以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思考,同时教师及时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或支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供全班同学探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允许有不同的意见,保留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就提出:古典诗词与艺术歌曲有什么联系?它的艺术价值何在?等等。在师生的交往互动、共同探讨中,学生对艺术歌曲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使教学获得了较好效果。互动与碰撞产生了“新质”。
“创编与表现”是欣赏教学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在活动中,学生为进一步感受、体验歌剧作品的经典片段和音乐在表现剧情方面的作用等方面动脑筋想办法,在此基础上,组长指挥学生分工进行即兴排练。比如,演唱《猫》中的《回忆》,表演《音乐之声》里的歌曲《DOREMI》……这些活动使课堂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场面,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理解、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刻,以至终生难忘。活动中的互动交往还使学生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享受成功和愉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建立了自信。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新课程中,交往的基础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助互学,师生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学生大量的知识是互相学习和从其他地方学到的。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为学生制造出一种气氛,为学生“搭桥”,让学生“学会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从学生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感受到学生巨大的潜能,教师从课堂权威的位置转向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位置。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必须改变,否则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角色转换中都必须发挥自己最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挑战中取胜。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了促进这种改变,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努力转变教学思想与观念,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责编 王学军
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究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
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具有探索性、多样性,是现实而又有趣的。例如,笔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以布置“课前探讨”的方式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自主研究所学的内容,查阅有关资料,及聆听、感受音乐。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或小组。如在学习《外国歌剧音乐剧欣赏》一课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CD、DVD音响资料,并筛选有关文字资料,下载有关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等,然后介绍自己喜欢的歌剧选段、轶文趣事,有的学生甚至能采用演唱和演奏的形式来表现和介绍。
其次,进行课堂展示交流。“展示与交流”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由艺术科代表做主持,而怎样进行则由主持与组长们商定。展示汇报时可任意选择教学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每个小组可推选代表或全组一起汇报。这种展示交流活动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将已整理好的资料(文字或音乐)进行演示,让师生共享,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不仅学会了许多原来不懂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及正确认识自我,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挖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积累了如何敲开通往未知世界大门的经验,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获得结论,掌握学习方法,这对他们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在互动、碰撞中产生“新质”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比如《中外艺术歌曲欣赏》一课的第三阶段为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占主要的地位。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介绍作出适当的补充并与学生交流,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和线索,以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思考,同时教师及时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或支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供全班同学探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允许有不同的意见,保留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就提出:古典诗词与艺术歌曲有什么联系?它的艺术价值何在?等等。在师生的交往互动、共同探讨中,学生对艺术歌曲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使教学获得了较好效果。互动与碰撞产生了“新质”。
“创编与表现”是欣赏教学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潜能。在活动中,学生为进一步感受、体验歌剧作品的经典片段和音乐在表现剧情方面的作用等方面动脑筋想办法,在此基础上,组长指挥学生分工进行即兴排练。比如,演唱《猫》中的《回忆》,表演《音乐之声》里的歌曲《DOREMI》……这些活动使课堂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场面,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理解、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刻,以至终生难忘。活动中的互动交往还使学生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享受成功和愉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建立了自信。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新课程中,交往的基础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助互学,师生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学生大量的知识是互相学习和从其他地方学到的。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为学生制造出一种气氛,为学生“搭桥”,让学生“学会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从学生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感受到学生巨大的潜能,教师从课堂权威的位置转向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位置。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必须改变,否则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角色转换中都必须发挥自己最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挑战中取胜。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了促进这种改变,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努力转变教学思想与观念,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