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实与精神探寻──90年代长篇小说论析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2009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构成了中国文学跨世纪的显眼轨迹。历史叙事的三种姿态和意向结构,是民族从昨天到今天寻找文明秩序的心灵迹象;现实叙事的两种风格,是作家对现实与生存认知和思考的艺术再现;精神性叙事的对立性主题,则表达了世纪末期重建家园的不同情怀。它们联系着世纪之交的种种精神取向。
其他文献
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
一、绘画风格的形成条件1.传统艺术的形成条件。人类的绘画历史不同的时期民族和国家,都会出现各类艺术风格和艺术样式。风格是什么?西方美学家总结为“风格即人”这与现代人自
素描的个性化语言是指艺术家卓越不凡的表现方式。素描的个性化语言是形成画家绘画风格的主要原因。油画的发生、发展以及风格流派的形成始终没有离开过画家对素描个性化的探
价值分析是政策研究方法论的一个基本方面。价值分析的作用主要是制定和应用评判标准来评价政策价值观与政策选择,内容主要是提出并评价价值论点正确性的判断标准,中心问题是用什么标准证明政策行为的正确、有益或公正。政策研究中的价值分析是决策者实现决策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把握价值分析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至关重要。
当前,经济日趋全球化,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生命与灵魂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的主体——科研人
<正> 《风景谈》中“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一句,旨关全文。但课本无注,教参无解,学生感到茫然。一般注家和教者囿于传统,只停留在阐述文中人们熟知的五句议论性文字的含义和作用。以此说明“名为写实,旨在赞人”的主题,而未注意到文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美学观。何谓“人创造了第二自然”?这是一个美学范畴。简言之,是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征服了的和改造了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它深深地打上了人的意志和印记,牢牢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这一观点的构成因素是“人和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宽频带高速数字综合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等信息科技前沿的进展,给21世纪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消费和生活方式。以及经济
嘉靖年间,福建因抗倭军费开支庞大,寺田充饷被作为筹措军费的手段而提出和实施。事实上,寺田充饷还起因于当时高估寺院经济的实力,以及地方官员控制福建社会的企图。由于寺田数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是促进企业在新形势下获得更大发展的重要保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本文
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指的应该是产品总量,由于新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资料等物质要素投入增加,会带来劳动生产率更大的提高,产品总量巨增。这反而导致单位产品的科技含量下降。在此同时,活劳动含量减少还会引发劳动力价值降低与相对剩余价值增进;但是,却会使劳动者消费的绝对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