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对辽宁省辽阳市境内2县5区总计23个乡镇进行秸秆资源总量调查与评价,统计2012年的种植结构及种植数量,根据统计数据换算辽阳市作物秸秆资源现有情况,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辽阳市作物秸秆使用情况及秸秆资源利用情况,并通过科学分析给出了现行评价。
关键词 生物质秸秆;资源;调查;利用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7-05572-01
农作物秸秆是种植业的副产品,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1-2]。为全面准确了解辽宁省辽阳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和利用情况,实现秸秆能源化、商品化、资源化,达到资源互补、环境友好、能源综合利用,给农户切实增加收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辽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全市境内2县5区总计23个乡镇开展了种植结构、种植总量及秸秆使用情况的调查和评价工作。
1 辽阳市基本条件
1.1 自然条件
辽阳市的地理坐标为122°35′04″~123°41′00″ E,40°42′19″~41°36′32″ N,位于辽宁省中部太子河畔,北邻沈阳市,东接本溪市,西南与鞍山毗连,东南与丹东市邻界。辖境总面积4 743 km2,由西至东极端直线全长92.3 km,由南至北极端直线距离100.3 km。
辽阳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低山丘陵区和丘陵区为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降水较多,多暴雨、大雨,严寒期较长,气温较低,春季多大风。平原区为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特征是大陆性气候较强,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降水多于北部丘陵地带,且多集中于5月至10月农作物的生长季,年平均温度8~9 ℃,降水量在600~800 mm之间,无霜期160~180 d,年正积温3 400 ℃以上。
1.2 土地利用情况
辽阳市现有耕地17.80万hm2,占总面积的37.6%,人均占有耕地0.097 hm2;林地16.24万hm2,占总面积的34.30%;草地4.07万hm2,占总面积的8.60%;其余19.50%为城乡、工矿、交通等占用。
1.3 农村农业发展情况 2012年,辽阳市粮食播种面积14.12万hm2,总产量91.9万t,单产433.9 kg。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34万hm2,其中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97万hm2,总产量90.8万t。水果种植面积1.50万hm2,产量10.7万t。
2 调查方式
采用NYT 1701-2009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于2013年11月10~30日对全市2县5区逐一开展秸秆资源调查。调查以实地走访为主,按照实事求是、规范科学、真实有效的要求开展调查工作。总计调查了23个乡镇,走访了2 300户农民,结合查阅政府公布的2012年粮食产量等官方数据得出秸秆资源总量结论。此次调查主要对玉米、水稻进行调查,其他作物参照《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执行,调查结果汇总后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相应结论,为科学制定利用方案提供依据。
3 作物采集及相关数据处理
3.1 草谷比
因为各地区草谷比不尽相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及不同品种之间有较大差异,同一地区不同种植方法,不同的地力情况也会带来较大的差异,计算草谷比时需要平均多年的丰歉差异。该次调查由于人力、时间、精力等多方原因,草谷比经多方文献参考,咨询专家,最后采用玉米草谷比1.34、水稻草谷比1.86。
3.2 收集系数
在玉米、水稻收获过程中需要留茬收割,且手工收割与机械收割,留茬高度均有所不同,而在秸秆收集与运输过程中又会发生部分枝叶脱落等造成损失。因此,可收集资源量与理论资源量存在一定差异。据调查,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占36%,不留茬,其余为人工收割,留茬高度10 cm,玉米平均株高231 cm,最后換算玉米收集系数为0.85;水稻机收面积比例占30%,留茬高度为30 cm,人工收割面积比例占70%,留茬高度为10 cm,秸秆收获运输损失系数参考经验值为0.05,即水稻秸秆收集系数加权平均为0.76。
3.3 可利用系数
秸杆作为农作物的副产品,除了能源利用外,同时也是工业、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源,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以及造纸、建材、编织、养殖食用菌等工农业的生产原料,用途广泛。通过抽样调查及分析统计发现,辽阳市秸秆资源主要用途为直接还田,其次是饲料,玉米的秸秆可利用系数为0.46,水稻秸秆可利用系数为0.435。
4 辽阳市秸秆资源利用情况评价
4.1 秸秆资源状况
辽阳市辖辽阳县、灯塔市、太子河区、宏伟区、弓长岭区、白塔区、文圣区7个县(市)区,37个乡镇(街),535个村。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6.46万hm2,其中,玉米面积7.33万hm2、水稻面积5.33万hm2、高粱面积0.04万hm2、大豆面积0.57 hm2、杂粮0.047万hm2、薯类0.23万hm2、花生面积0.31万hm2、经济作物2.13万hm2、其他0.47万hm2。
全市农业秸秆产生量约为140万t,其中,玉米秸秆约87万t、水稻秸秆约42万t;大豆、高粱、杂粮及薯类等秸秆约11万t。
辽阳市农业秸秆资源较为丰富,而且分布比较集中。秸秆总量的70%分布在辽阳县、灯塔市、太子河区、宏伟区、白塔区20多个乡镇(街),13个山区乡镇秸秆产量只占全市秸秆总量的30%左右。
4.2 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辽阳市秸秆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秸秆还田。全市年推广秸秆还田面积2.13万hm2左右。玉米秸秆还田量10万t左右,占玉米秸秆总量的11%;水稻主要推广了高留茬技术,全市年稻草还田量为6万t左右,占稻草总量的14%。二是家庭直接燃烧利用。目前,全市农村,特别是平原地区以秸秆作为燃料做饭取暖的农户还有较大的比例,主要消耗玉米秸秆和稻草。年消耗玉米秸秆26万t左右,占玉米秸秆总量的31%;年消耗稻草7万t左右,占稻草总量的17%。三是秸秆直接养畜。主要是将玉米秸秆、稻草、大豆秸秆、薯类秸秆等直接喂大牲畜及猪羊等,年消耗秸秆近8万多t,约占总量的6%。四是用于青储饲料。主要是玉米秸秆青储,用于喂养牛、鹿等,年估算消耗秸秆2万多t,约占玉米秸秆总量的2%。五是用于秸秆编织及造纸。主要指稻草编织及造纸,年消耗稻草近6万多t,占稻草总量的14%。六是秸秆致密成型(固化)燃料和饲料,年消耗秸秆4万t。
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总量为69万t左右,综合利用率约为48%,有52%的秸秆尚未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培栋,杨艳丽,李光全,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潜力估算[J].可再生能源,2007,25(6):80-83.
[2] 张晓文,赵改宾,杨仁全,等.农作物秸秆在循环经济中的综合利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S1):107-109.
关键词 生物质秸秆;资源;调查;利用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7-05572-01
农作物秸秆是种植业的副产品,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1-2]。为全面准确了解辽宁省辽阳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和利用情况,实现秸秆能源化、商品化、资源化,达到资源互补、环境友好、能源综合利用,给农户切实增加收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辽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全市境内2县5区总计23个乡镇开展了种植结构、种植总量及秸秆使用情况的调查和评价工作。
1 辽阳市基本条件
1.1 自然条件
辽阳市的地理坐标为122°35′04″~123°41′00″ E,40°42′19″~41°36′32″ N,位于辽宁省中部太子河畔,北邻沈阳市,东接本溪市,西南与鞍山毗连,东南与丹东市邻界。辖境总面积4 743 km2,由西至东极端直线全长92.3 km,由南至北极端直线距离100.3 km。
辽阳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低山丘陵区和丘陵区为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降水较多,多暴雨、大雨,严寒期较长,气温较低,春季多大风。平原区为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特征是大陆性气候较强,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降水多于北部丘陵地带,且多集中于5月至10月农作物的生长季,年平均温度8~9 ℃,降水量在600~800 mm之间,无霜期160~180 d,年正积温3 400 ℃以上。
1.2 土地利用情况
辽阳市现有耕地17.80万hm2,占总面积的37.6%,人均占有耕地0.097 hm2;林地16.24万hm2,占总面积的34.30%;草地4.07万hm2,占总面积的8.60%;其余19.50%为城乡、工矿、交通等占用。
1.3 农村农业发展情况 2012年,辽阳市粮食播种面积14.12万hm2,总产量91.9万t,单产433.9 kg。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34万hm2,其中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97万hm2,总产量90.8万t。水果种植面积1.50万hm2,产量10.7万t。
2 调查方式
采用NYT 1701-2009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于2013年11月10~30日对全市2县5区逐一开展秸秆资源调查。调查以实地走访为主,按照实事求是、规范科学、真实有效的要求开展调查工作。总计调查了23个乡镇,走访了2 300户农民,结合查阅政府公布的2012年粮食产量等官方数据得出秸秆资源总量结论。此次调查主要对玉米、水稻进行调查,其他作物参照《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执行,调查结果汇总后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相应结论,为科学制定利用方案提供依据。
3 作物采集及相关数据处理
3.1 草谷比
因为各地区草谷比不尽相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及不同品种之间有较大差异,同一地区不同种植方法,不同的地力情况也会带来较大的差异,计算草谷比时需要平均多年的丰歉差异。该次调查由于人力、时间、精力等多方原因,草谷比经多方文献参考,咨询专家,最后采用玉米草谷比1.34、水稻草谷比1.86。
3.2 收集系数
在玉米、水稻收获过程中需要留茬收割,且手工收割与机械收割,留茬高度均有所不同,而在秸秆收集与运输过程中又会发生部分枝叶脱落等造成损失。因此,可收集资源量与理论资源量存在一定差异。据调查,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占36%,不留茬,其余为人工收割,留茬高度10 cm,玉米平均株高231 cm,最后換算玉米收集系数为0.85;水稻机收面积比例占30%,留茬高度为30 cm,人工收割面积比例占70%,留茬高度为10 cm,秸秆收获运输损失系数参考经验值为0.05,即水稻秸秆收集系数加权平均为0.76。
3.3 可利用系数
秸杆作为农作物的副产品,除了能源利用外,同时也是工业、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源,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以及造纸、建材、编织、养殖食用菌等工农业的生产原料,用途广泛。通过抽样调查及分析统计发现,辽阳市秸秆资源主要用途为直接还田,其次是饲料,玉米的秸秆可利用系数为0.46,水稻秸秆可利用系数为0.435。
4 辽阳市秸秆资源利用情况评价
4.1 秸秆资源状况
辽阳市辖辽阳县、灯塔市、太子河区、宏伟区、弓长岭区、白塔区、文圣区7个县(市)区,37个乡镇(街),535个村。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6.46万hm2,其中,玉米面积7.33万hm2、水稻面积5.33万hm2、高粱面积0.04万hm2、大豆面积0.57 hm2、杂粮0.047万hm2、薯类0.23万hm2、花生面积0.31万hm2、经济作物2.13万hm2、其他0.47万hm2。
全市农业秸秆产生量约为140万t,其中,玉米秸秆约87万t、水稻秸秆约42万t;大豆、高粱、杂粮及薯类等秸秆约11万t。
辽阳市农业秸秆资源较为丰富,而且分布比较集中。秸秆总量的70%分布在辽阳县、灯塔市、太子河区、宏伟区、白塔区20多个乡镇(街),13个山区乡镇秸秆产量只占全市秸秆总量的30%左右。
4.2 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辽阳市秸秆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秸秆还田。全市年推广秸秆还田面积2.13万hm2左右。玉米秸秆还田量10万t左右,占玉米秸秆总量的11%;水稻主要推广了高留茬技术,全市年稻草还田量为6万t左右,占稻草总量的14%。二是家庭直接燃烧利用。目前,全市农村,特别是平原地区以秸秆作为燃料做饭取暖的农户还有较大的比例,主要消耗玉米秸秆和稻草。年消耗玉米秸秆26万t左右,占玉米秸秆总量的31%;年消耗稻草7万t左右,占稻草总量的17%。三是秸秆直接养畜。主要是将玉米秸秆、稻草、大豆秸秆、薯类秸秆等直接喂大牲畜及猪羊等,年消耗秸秆近8万多t,约占总量的6%。四是用于青储饲料。主要是玉米秸秆青储,用于喂养牛、鹿等,年估算消耗秸秆2万多t,约占玉米秸秆总量的2%。五是用于秸秆编织及造纸。主要指稻草编织及造纸,年消耗稻草近6万多t,占稻草总量的14%。六是秸秆致密成型(固化)燃料和饲料,年消耗秸秆4万t。
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总量为69万t左右,综合利用率约为48%,有52%的秸秆尚未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培栋,杨艳丽,李光全,等.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潜力估算[J].可再生能源,2007,25(6):80-83.
[2] 张晓文,赵改宾,杨仁全,等.农作物秸秆在循环经济中的综合利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S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