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压岁钱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ic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长辈给孩子压岁钱,是前所未有的阔绰,孩子拿着压岁钱怎么花,是让大伙儿都挺头疼的事。
  不论是帮他们把钱存起来,还是帮他们代管,最后这些钱的下落往往是跟孩子再无干系。
  对待压岁钱,能不能有点新意?
  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们也来说说压岁钱,顺便说说小孩子理财那些事儿。
  
  “妈妈,我可不可以用这笔钱买台电脑?”
  “当然可以。我不是说了吗,这钱归你,你是产权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只要不买毒品,你想买什么都可以。”
  
  从中学开始财富人生
  ●林夕
  不知什么时候起,女儿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买东西毫不心疼,春节近千元的压岁钱不到一个星期就花光了。
  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对孩子的零花钱要管,但口不能收得太紧,否则物极必反,使她过于看重金钱,成了拜金主义者,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先是给女儿设立一个账户,把她每月的零用钱、每个季度买衣物的钱和每一年度的旅游费一并存入其中,以年为单位实行总量管理,由她自行支配。我以上一年的消费情况作参照,估算出今年的财务预算是6500元。然后,我们一起去银行,用她的名字开户,把这笔钱存进去。
  女儿想买电脑,我说没问题,她高兴得立刻就要去电脑城。
  我提醒她:“你要想好了,如果用这笔钱买电脑,就一年内不能吃冰激凌,不能去麦当劳,不能穿新衣服,不能去游苏杭了。再说,你马上就读初三了,晚自习到8点半,周末还要补课,有什么时间用电脑呢?你牺牲所有的享受,只为了买一台没时间用的电脑,划算吗?”
  女儿低着头,拧紧眉毛半天不语。我继续说:“你知道吗?一个人除了智商和情商,还有财商。财商,简单地说,就是管理财富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只能在具体实践中得到锻炼。妈妈给你设立个人账户,就是想让你通过管理自己的钱,逐步提高你的财商指数。我相信你会做到的。”
  设立个人账户之后,女儿花钱谨慎多了,有了开源节流的意识,但问题还是不断。她以前就想买一个MP3,并执意取了1000元圆了她的MP3梦,她打算攒零花钱来补上这笔钱。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1000元缺口仍无从填补,女儿开始耍赖,想让我给她填补“赤字”。我一口回绝。她生气地撅着嘴问我:“你是我亲妈吗?”我告诉她:“正因为是亲妈,所以不能心太软,我要对你的未来负责。”她见此计不成,索性认输,说攒钱太难了,不攒了。
  “你不想攒钱,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挣钱。”
  “你是说打工?可我才15岁,谁敢用我?”
  “谁说让你去打工啦?再说那也挣不了几个钱。你可以像妈妈一样,写文章挣稿费呀!”
  我早就发现女儿有写作天赋,读小学时就有两篇作文被老师推荐到杂志发表,她曾一度雄心勃勃,想当韩寒、郭敬明,但后来又喜欢上漫画,把写作的事丢一边去了。现在经我提醒,她又来劲了,加上挣钱心切,路上就和我商量写什么。
  在我的指导下,女儿写好一篇文章,投给一家杂志,很快就采用了。一个月后,杂志社寄来600元稿酬,女儿简直欣喜若狂,冲着汇款单来了个Kiss,搂着我激动地说:“妈妈,我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了,原来知识可以挣钱啊!”
  我看着她开心的样子,点点头说:“当然,现在是‘知本时代’,知识就是资本,就是最大的财富。”
  摘编自《家庭》
  
  
  英国财经主播狄克·史宾西斯说:“找到能让自己满足的道路,钱才是钱!”
  欢天喜地地收压岁钱,欢天喜地地花掉,掌握“钱的平衡”,才不会被钱的数字绊倒。
  我从高中就“有钱”
  ●曹启泰
  我高中念公立的“成功高中”。下课后,去中华商场后排的皮鞋店帮忙招呼生意,我就可以免费得到订做的亮皮金边白马靴;帮咖啡厅画橱窗海报,我就可以换得牛排套餐。进了大专,念艺术学校的好处是活动繁多。活动多的好处是,都有公费让我吃吃喝喝,参加比赛。参加比赛的好处是,可以拿冠军得金牌。得金牌的好处是,有奖品、有奖金、有优待。我在大专的几年之间,跑遍了金马台澎,全部公费。还坐着商务舱去了欧洲与非洲的11个国家,游山玩水看世界,同时还可以领薪水、拿奖金。
  打工的兼职工作,让我的作品每天在第一大报连载刊登。出访期间,我兼职的传播公司还可以让我留职照领薪。还没毕业,我就成为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大专的最后一年,我已经走到幕前开始表演。
  可是,我在20岁的时候月入2000元也能左右逢源,到了三十几岁,月入75万时也会焦头烂额。你说,到底是2000算有钱,还是75万算有钱?
  真有趣,为什么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挺有钱?你问我,“有钱”到底是什么?答案是:一种你自己去体会的感觉。
  要感觉“有钱”其实很简单:钱一直够用就是了。就算当时不够,也知道会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来,会来多少。最好的感觉就是:一定够用!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有钱”的感觉。
  要达到这样的地步,就要做到“钱的平衡”:花钱和赚钱平衡,能力和收入平衡;努力和成效平衡,负担和成就平衡;期望和结果平衡,你和大家都平衡。
  “那不能赚钱的人怎么办?”不能赚钱?省钱也是赚!
  “那还不会赚钱的小孩子怎么办?”孩提时代,是学习和建构金钱观念的黄金时期,金钱观,是最容易在孩子身上浮现出来的。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孩提时懂得珍惜所有,学会礼尚往来,愿意与人分享,分摊群体劳务,体会共同喜悦……你就会看见他们少埋怨、多平衡、易开心、常喜乐。真正爱钱的孩子,不会变坏。除非是你我教错了——那也难怪,因为你我也没人教。
  还有一件一直没变,一直让我很容易体会“平衡之美”的事:我的排骨饭。
  我一直爱吃排骨饭,武昌街的“江浙好味道排骨大王”一直是我的最爱。7岁到15岁,在学校打饭时期,我最爱吃的也是炸排骨。“再兴排骨”一吃9年。结婚后,家里饭桌上的炸排骨,依旧是我的盛筵丰馔!进了演艺圈后,吃大鱼大肉的机会多了,我还是觉得吃排骨饭最开心。
  说也奇怪,从还不会赚钱到月入2000元,再到月入75万时,我都那么爱吃排骨饭。
  那么赚那么多钱干吗?回想起来,这一生当中就属月入75万的那一段日子,我最吃不到心爱的排骨饭!赚比较多的钱真的就比较快乐?在排骨饭这一件事上,我看未必!
  摘自《做个有钱人:我爱钱》 汕头大学出版社
  
  好像国外的家长也发压岁钱,在圣诞节。可是,“亲兄弟,明算账”这话,他们还真是执行得清清爽爽。
  找姐姐借钱
  ●希拉·C·贝尔 ◎李荷卿 编译
  8岁的时候,我特别想要一条侦察多功能带。它有一个可以暗中见物的折叠式望远镜,还有一个隐形墨水笔、一个声音倒频器、一套指纹密码、一个放大器和一个解码器。所有这些东西都连在一条闪亮的黑色塑料带上。我就想有一条这样的带子。
  但是要买这样一条带子需要10元钱,而我,像平常一样,身无分文。我决定向11岁的姐姐凯思琳借。她一直都有钱。我到她的房间里,双膝跪下来,恳求她借钱给我。她大笑着同意了,但她接着说:“我每月要收你百分之十的复利,直到你把钱还给我为止。”
  “复利?那是什么?”我问。
  “噢,复利就是借钱的人必须额外多还的钱,”她解释说,“复利意味着还款时间越长,需要还的金额就越大。”
  她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铅笔和一个写字板,挨着我在床沿上坐了下来。
  “我演算给你看。我每月收你百分之十的复利。”她在写字板上写道,“10元钱的10%很容易计算,只要把小数点往左移一位就可以了。再把得出的结果和我借给你的10元钱相加。这样,一个月以后,你就要还给我11元。”
  “好的。”我说。看起来够简单的。
  “如果你要过两个月才能把钱还给我,那么,你的债就从10元涨到11元了。这样,利息再和你欠我的11元相加,得出的结果就是12.10元。那就是两个月后你欠我的钱数。”
  “当然。我知道。”我说,其实我已经被她说糊涂了。
  “希拉,我要确定你是真的听懂了。”她指着写字板说,“如果你要过三个月才能还钱,那就更糟了,我就要在12.10元的基础上收你利息了。”
  “我已经清楚了!”我说,“你瞧,一个月后就是我生日了。我生日的时候会得到一些钱,我还给你11元。”
  凯思琳把钱借给我了,我买了那条多功能带。一个月之后,我的生日到了。果然,奶奶给了我10元钱,爷爷给了我5元钱。但是,不巧的是,15元钱刚好只够我买一套与我的多功能带配套的带指尖传感器的侦察测谎仪。
  我只好推迟一个月还钱给姐姐了。又过了一个月,我把还钱的事给忘了。
  几个月以后,在圣诞节那天早晨,我和姐姐都在自己的圣诞袜里发现了一张20元的钞票。
  我正把那张脆爽爽的绿票子往自己的睡衣口袋里塞时,凯思琳拍了拍我的肩头。
  “不好意思,老妹。那是我的。我要收债了。”
  “啊?”我说。接着,我想起了那笔借款,“嗨!哪有那么多啊?我只借了10元钱。”
  “没错,”她说,“但是还有8个月的利息呢。现在你欠我21.43元了。”说到这里,她顿了顿,然后接着说道,“那1.43元,你可以用下个月的零花钱还我。”
  姐姐又拿出了她的铅笔和写字板,当面演算给我看。
  当我努力跟着凯思琳的计算方法看下去的时候,我的心如刀绞般疼痛,但是这一次,我弄清了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借钱只能暂解燃眉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你不及时还款,它就会带来更大的烦恼。
  摘自《润》
  
  有位男士,姓赵,10岁,成都人,小学五年级文化程度,微胖肤白。赵先生股龄两年,第一桶金是自己的压岁钱。
  不要以为赵先生年纪轻轻就钻了钱眼,人家妈咪电动车被偷了,在屋里哭得眼泪汪汪的。赵先生手一挥:妈,我给你买。我去股市提钱!人家还真给妈妈买了一辆崭新的“都市玫瑰”!
  
  从小就想做有钱人
  ●潘石屹
  我出生在西北农村最贫穷的地方,我家又是村里最贫穷的一户人家。
  小时候,我想做医生,因为医生能够解除人们的痛苦。医生是很受人尊重的,天天背着药箱,挨家挨户地转,所有的人家都杀了仅有的老母鸡请他吃。我还想过做电工,村子里那时刚刚装上电灯,这个东西多神奇啊,一拉线,灯就突然亮了。我觉得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除了医生就是电工。
  上了中学,我的理想又变了。那时经常被饥饿折磨,看到食堂里的馒头和发糕,想长大后当一名厨师,因为能吃饱饭。后来渐渐感到有钱太重要了,有了钱我就能去给妈妈治病,就能让全家人有饭吃、有衣穿。
  从当医生、电工的理想,到想做一个有钱人的理想,中间有很大的转变。当医生、当电工,首先要学习技能,并且把有关技能应用于对他人的服务,这是个朴素的职业规划的萌芽,还有一些人生的设计在里面,我觉得很好。其实后来的理想根本不能叫做理想,那是为贫寒所迫,是一种对金钱的支配力的崇拜。
  金钱对我们施了咒语,控制了我们的灵魂。现在很多人富裕了,觉得这种想法有问题了,觉得我们的神不应该仅仅是财神,还应该有智慧之神、爱情之神、艺术之神。我们的精神应该全面发展,首先就要从单一的财神信仰中解放出来。
  金钱几乎给我们整整一代人都下了咒,我们就像受到鞭打一样急急忙忙地到处找钱。找到一分钱就赶紧放在床底下藏起来,感觉占有了钱。十几年前我曾经拿到一张钞票,上面写着某个人的名字,还盖着手印。估计这个人想的是把这张钱签名画押了,这张钱就永远是他的了。
  消除金钱的魔咒,其实就是要消除我们给自己设定的荒谬思想,减弱对金钱支配力的崇拜。当时因为贫穷导致的急功近利、见识短浅的思想,现在看来确实是十分荒谬了。
  钞票是商品价值的度量,同时钞票只有在流通之中才能发挥其功能智慧。它状如流水,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流水中挖一个坑,占有某一部分,说自己是这里的“财主”。总想着占有金钱的人,事实上是挣不了多少钱的。你不能占有它,你一占有它,就是僵化了它,就好像把一条鱼放到冰箱里一样。
  爱钱,不如去了解钱的力量,而钱的力量就是你不能独占它。流通是它的天性,从这点来看,它是人类发明的灵性之物。在健康、合理的社会中,金钱的流向、交易的保证都完善,钱不会走错路,它走的路永远是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满足和财富增值之路。
  摘自《我用一生去寻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压岁钱的变迁
  
  最早
  压岁钱出现于汉代,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戴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物。
  
  1949年
  那会儿要是有福气收着压岁钱,听起来倒是挺唬人的——100块,其实那时候的100块钱跟今天的1分钱差不多。
  
  20世纪50年代
  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还得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呢!不过,那也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合作社买小炮儿买零食去!一路那钱被死攥在手里直到捂出汗来,藏来藏去藏丢了的倒霉事也常有,那种痛心跟今天在股市割肉没什么两样儿。
  
  20世纪60年代
  行情见涨,也就两毛五毛的,钱一到手,眼前就是小人书、小炮儿、爆米花。
  
  20世纪70年代
  拜年磕头的孩子,收个五块十块的压岁钱不成问题。
  
  20世纪80年代
  钱多了,反而不太兴给压岁钱了——平时的零花钱把压岁钱给比下去了。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孩子成稀罕物儿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千上万块压岁钱——不过再也不搁手里攥着了,都让爹妈代管了。(其实90%的可能就是被家长花了!)
  摘编自《西安晚报》
  
  亨利·泰勒说:“在赚钱、储蓄、花销、送礼、收礼、借进、借出和遗赠等方面,正确的行为原则和方法几乎为一个人的完美无缺作出了论证。”
  金钱可以塑造我们的品格,同样也可以毁灭我们的品格。正确使用金钱,事关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道德与才智。追求人与金钱相处的良好结果,是人生重要目标之一。
  在挣钱之前,先动一动压岁钱吧。
其他文献
看了一个访谈节目,陈鲁豫采访白岩松。  陈:“我一直以为你是个文质彬彬的人。”  白:“一个在广院(北京广播学院)的球场上踢球的人,一个在大学几年里参加4×100米接力跑而且都是前三名的人,文质彬彬纯属假象!”   节目开始,主持人陈鲁豫提示放映一段白岩松第一次主持《东方之子》时采访一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画面,画面出来后惹来不少观众的笑声——白岩松身着一套不合身的西装,戴一副超大镜框的眼镜,
期刊
“我们一点儿也不物质,80后小孩其实特有闯劲,因为还没有失败过,还没有被算计过,像钱小样一样,一如既往地往前冲,坚信自己能闯出一片天。”    《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让她红了,走在路上人家可能记不起她的大名,却记得“米莱”和“钱小样”。连她爸爸跟朋友喝酒,也被冠以“跟米莱的爸爸喝一杯”“再跟钱小样的爸爸喝一杯”这样的劝词。  赵宝刚导演的青春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王珞丹两次出演的都是女
期刊
最有力量的就是平庸了,它能支撑世界。    有一种类型的女人,被称为贤妻良母——这不错。  同是这种类型的男人,却极易被视为平庸的男人——这不公平。  关于这点,我也是最近才明白的。  他是一位“老三届”高中生。20岁时去了北方,一去10年。  他以他的优秀,娶了当地最美丽的女子,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并且,当了一所中学的校长。  10年后他回到他出生的南方城市,回到他年迈的父母身边——他是独子。 
期刊
孤独和幸福、戒烟、肥胖、痤疮一样,会在朋友和邻居间传播。这种感觉,像拆毛衣,用力拉一根线头,整件毛衣都会被拆掉。    身处繁华的闹市,孤独却会从骨头里渗透出来——很多小说都喜欢用这样的桥段。在虚构的情节中,孤独有时候甚至和高贵挂钩,虽然在现实中,孤独感其实对人没有一点好处,有时候,它甚至会影响健康。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1/3的城市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对老年人而言,造成亚健康的
期刊
《源泉》是怎样一本书呢?如果把尼采和米尔顿·弗里德曼放到绞肉机里搅拌搅拌,合成一个新人,让他来写小说,那将是《源泉》。就是说,这本书充满了对“个人意志”的极端信念,其中,“意志”那个部分属于尼采,而“个人”那个部分属于弗里德曼。  故事是这样的:20世纪20年代的建筑系大学生霍华德因为笃信现代建筑、鄙夷传统建筑而被学校开除,他来到纽约自己创业。由于对自己的设计原则不做一丝一毫的妥协,其事务所生意寥
期刊
台湾作家黄春明说起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从宜兰搭火车回台北,瑞芳那站上来一群高中生,挤在厕所外说笑打闹。我从厕所出来,车一转弯,我撞到一个学生。   “你怎么搞的?”他很不高兴。   我说:“对不起,车子摇晃得很厉害。”   他看看我,说:“反正你快要死了。”我心里好痛,回家说给太太听,台湾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这样讲。   退休的暨南大学教授李家同对精英高中生演
期刊
你一定要有一个梦想之地。    有个姑娘告诉我,她想去斐济。  我想不出斐济有什么好处。“斐济和肚脐相比,没多大的区别,它们都是我不感兴趣懒得探究的地方。不同的是,肚脐一伸手就可以摸到,斐济就需要跋涉千山万水才能到达。”  “这是我前男友最想去的地方。有天晚上在山顶看夜景,他说,斐济有一种海藻,晚上会发光,在海面飘来飘去,就像这个城市的灯火一样。有朝一日,他要带我去看。”  唉,她不晓得,她前男友
期刊
很怕跟父母约会,他们总是到得特别早。  约好了一点钟在酒楼饮茶,十二点十五分已经接到他们的电话说:“我们已经到了,你不用急。”  结果唯有匆匆赶去,去到了,发现他们干坐着等我,点心也不肯叫。  父亲节那天,约好一点三十分回去接爸爸,因有事要晚一点才到,一点钟打电话回家,妈妈说:“他已经在楼下等你。”  跟年老的父母约会,压力无比沉重。人老了,睡得特别少,时间好像过得特别慢。儿女整天在外头,难得见面
期刊
有一种怨恨,随时都可以烟消云散。  有一种缘分,总是藕断丝连。    他是朋友的朋友,一次聚会上偶然相识的。不过是萍水相逢,却像相识了百年般的默契。经过一两个月的交往,两人已是一对知己朋友,什么知心话都会彼此倾诉。他向我说起他的母亲、他的姐妹,甚至他的堂弟堂妹……只要与亲人有关,时代久远琐碎无比的事都能拿来说半天,我也听得很认真。但他从来没有说起过他的父亲,我想,可能他的父亲已经不在了吧?提了那么
期刊
一段肠子,断送了一段坚不可摧的爱情。    一位社会学博士,在做毕业论文时被搞糊涂了,因为他在归纳两份相同性质的材料时,发现结论相互矛盾。一份是杂志社提供的4800份调查表,问的是:爱情、孩子、性、收入、其他,在维持婚姻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什么?90%的人回答是爱情。可是从法院民事庭提供的资料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4800对协议离婚案中,真正因感情彻底破裂而离婚的占不到10%,他发现他们大多是被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