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人文精神的重塑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m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工具理性的张扬,加剧了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为了顺应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重塑大学的人文精神,大学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科学、民主的制度文化;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自觉诉求意识。
  [关键词]大学 人文精神 重塑
  [作者简介]樊瑞君(1968- ),女,陕西凤县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宝鸡721013)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4-0176-02
  
  大学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健全、和谐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不少学校追求规模效益,却忽视了人性的发展;传授知识却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批专才却忽视通识教育;培养社会精英却忽视了人内在的精神需求。①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张扬,也加剧了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大学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并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和谐理念的倡导下,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新特点。我们应该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重塑大学的人文精神。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这为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学教育从根本上是一种文化和文化启蒙,它自觉地把本土化的、民族的和世界的优秀文化品质、价值观念、人文关怀等融入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其他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在获得专门知识的同时内在地建立起关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等基本关系的人文素养。”②文化传承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亦如此。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虽然很多时候教育的目的超越了纯粹的思辨性质,带有很强的政治导向性,但它始终离不开教育自身的本质属性,必须考虑教育内在的规律,把社会需求、学习者的需求以及知识内在逻辑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呈现出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因而大学教育应着眼于长远,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21世纪战略思想行动建议,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必须克服精神与物质的张力,使物质与精神保持和谐一致,倡导不同地域的人们应当在文化多元的情况下提高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以获得普遍的价值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人性不是人的生物性,相反,它是人的社会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只有在社会分工和合作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操与理性品质,才是人性的凸显。人文精神正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和确证,它体现了人类对美满现实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与憧憬,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向善、求真与求美的统一,也即人要在成才的基础上,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人文精神正是对人的内在灵魂的关照,使每个人摆脱物质的奴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志自由,从而使人产生幸福感。因此,重塑大学人文精神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使人的内在需求得以满足。对高校而言,大学的功能体现在其社会规范和社会批判作用上,大学具有本能的社会使命。“大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平衡器。当社会趋于功利性,大学倡导高尚精神;当社会趋于平庸时,大学追求卓越文化;当社会流于空谈时,大学鼓励求实创造;当社会失去规范时,大学重建民主意识;当社会失去公正时,大学力求匡扶正义。”③这是对大学功能的经典诠释。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体,其人文精神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社会使命的完成。因此,大学的管理者在思想上要认清大学教育的目的、大学的性质、作用与地位,认识到大学是传播和创造文化的重要领地,而所有文化都以体现人的普遍价值、社会正义和美的理想的人文精神为原则。因此,大学应坚守自己崇高的使命意识,大力倡导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可因社会的功利化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力求导引社会文明进步。
  二、建立民主、科学的大学制度文化
  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形成的保障,没有完善的大学制度就没有高品位的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人文精神重塑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撑和保障。在教育实践中,大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制度文化建设提供保障。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干部人事制度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性。大学制度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适合大学特点的干部人事制度,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激励和引导教职员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二是要坚持学术自由的原则。“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④大学重在兼容并蓄、倡导学术自由。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先生的领导下,提倡自由、民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思想、不同意见,因此,北京大学当时才得以出现了如胡适、陈独秀、陈寅恪、梁漱溟等一批学术大师和社会精英,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如果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就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求知欲,也难以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出具有开放、创新、宽容等人文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三是所有制度的制定都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的原则,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制定一切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育人、培养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
  现代人不仅需要广博高深的知识、掌握科技的知识和运用科技的能力以及管理决策的智慧,而且更需要有人之为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确立文化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产生历史认同感和使命感。同时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倡导普世价值,培育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公民意识。同时,还要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文教育过程相结合,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要加强人文学科的教学与实践。高校人文教育应以人类优良文化成果,包括伦理、道德、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为主要手段,以人文精神的铸造为核心,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人文科学体系,系统、合理、完整地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人文学科课程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完善人性,使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近年来,北京大学等名校推出通识教育系列课程教材,不少普通高校也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值得推广。
  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文化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部分。前者主要指物化环境,后者主要指人际环境。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只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知识,还有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识渊博的教授自身所具有的人格力量以及高校基于历史形成的校园环境。芝加哥大学所享有的崇高声誉不仅在于其学术上的成功,还在于其校园中有许多先哲与名人留下的文化足迹。“如果不计其精神的话,这些殿堂具有普遍房舍相同的许多功能,然而由于信仰之故,他们至今还是圣殿。一旦信仰消逝,先哲与圣人的精神失传,也不再成为殿堂。它会因此而走向死亡,至多成为一种纪念碑,悠闲的游客将永不会领略它的内在生命”。⑤每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自身的精神气质,如北京大学的常为新、宽容,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等。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这些精神气质成为必不可少的人文因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人。
  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精神塑造过程中的表率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最好的诠释。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他们的言行举止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和气质修养等在无形中也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塑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师生之间学识上的传递、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最为直接、亲切,因此,教师对于大学生精神的塑造和道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学生的心灵。一旦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在教学与生活中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积极作用,做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表率者。
  六、培养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自觉诉求意识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要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要超越现实、超越职业追求的某些理念和实践来塑造自我,尤其要以知识分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萨特说过,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应对一切未能挽回的事实负责,知识分子要在社会的激流中,思考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去路、关注现实民生,思考张扬国家社会进步的理念,从而真正地做到中国古代学者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行为标准。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大学教育的作用旨在使人“向善”,作为人的内在灵魂境界的需要,人应该以崇高的理想为追求,高瞻远瞩地向求真、向善、尚美的境界提升自我,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只有自身具备了对人文精神的自觉诉求意识,才能感受到人文精神对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感受到人文精神对自身生命的意义。大学生具备自觉追求人文精神的意识是重塑大学人文精神的根本出路。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指向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工具理性的张扬,大学面临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挑战。由于高等院校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必须从关心民族未来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顺应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历史发展趋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重塑大学的人文精神。
  
  [注释]
  ①王世荣.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J].教育与现代化,2003(4):69.
  ②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
  ③吴刚.“秀选”时代与大学的知识使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9.
  ④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59.
  ⑤尤西林.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2(2):1.
  ⑥杨丽娟.被召唤的知识分子的负责与良知[J].观察与思考,2007(4):62.
其他文献
7月11日,以“携手同行维护国际物流畅通”为主题的第16个“中国航海日”主会场活动在上海成功举办。为弘扬航海文化,普及水上交通安全知识,提升全社会对航运业的关注支持及全
船舶断缆事故时有发生,并造成人员伤亡。文中从一起船舶断缆致人死亡事故出发,分析了船上带缆作业的安全风险,深挖事故中暴露的船舶缆机远程操控操作安全问题,并结合国际海事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雄激素受体表达的改变。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和40例对照子宫内膜雄激素受体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COS患者子宫内
由于高镍铜阳极泥是典型的难处理铜阳极泥,故以高镍铜阳极泥为原料,考察了温度、时间、液固比等因素对贱金属硒、铜和镍脱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两次焙烧和浸出,可
联合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建立了转炉顶吹可压缩氧气射流的CFD模型.对氧气在拉瓦尔喷管内外的射流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考察了不同操作压力以及环境温度下氧射流的流动行为,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国家将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不断强化船舶检验监督管理和行业指导职能,守护着祖国航运事业的成长,保障了水上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为更好地服务祖国“一带一路”建设,为建设交通强
2008年Fabio等调查了全球临床试验和临床研究现状.在《Nm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撰文称亚洲临床研究最为活跃的城市依次为首尔、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曼谷和新加坡.中国
目的以行为学和免疫组化为指标,探讨STZ在AD大鼠造模中的作用。方法 36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用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免疫组化法检测NGF及c-f
2019年底,江浙沪三地陆续完成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省级船检机构以新的面貌和新的组织架构呈现于世.进入历史新阶段,船检事业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上海海事局攻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