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乡公路主要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及防治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ive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通乡公路改造和建设正在全面实施,在建设过程中,本文就通乡公路主要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简单分析。
  
  一、填方路基下沉
  
  1、产生的主要原因 (1)填方路基地基承载力低,压缩变形大。当路线经过水田、水塘和低洼地段,地基较软弱,软弱层处理深度不够,其承载力常常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新填路堤产生下沉。(2)路基填筑时未达到设计压实度。施工未严格分层,压实度达不到规定要求;压实强度不均匀;未配备相应的整平、碾压机具;特别是加宽较窄的路基及裁弯取直处的高填方路基,压路机难以碾压,分层经常超厚。由于这些原因,当路基完工后,尤其是通车后,必然产生土体固结沉降变形,产生下沉。(3)新老路基结合处未按要求设置台阶。(4)构造物处及挡土墙内侧的填土不易压实引起路基下沉变形。(5)路堤填筑材料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填料土质差,含有水稳性差、强度低的成分,容易产生塑性变形,引起路基下沉。尤其是膨胀土,遇水膨胀软化,风干缩开裂,危害更大。
  2、防治措施 (1)路基填筑前,应认真检测地基承载能力,凡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进行地基处理。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彻底清除软基,换填合格的材料。水田地段应彻底清除耕作泥,换填水稳定性好、透水性强的材料,并在填筑前挖好排水沟。遇软弱地基,且较弱土层位于表层,厚度不大时,可在路堤与软基之间铺一层40~50 cm厚的砂砾垫层,加强排水固结,起到增加地表强度,防止地基局部剪切变形产生不均匀沉降的目的,如路基软弱地基处理中采取砂砾垫层方法。(2)严格施工管理,保证压实度。填筑时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好填料松铺厚度、含水量、碾压遍数,确保压实度。当路基加宽部分较窄时,可采取超填宽或将老路基铲去部分,保证压路机能分层进行压实。构造物处和挡土墙内侧的填土应分层填筑,每层松铺厚度不宜超过15cm,构造物处的压实度要求从填方基底或涵洞顶部至路床顶面应达到95 %。涵洞台背和靠近挡土墙1m处的填方应采用打夯机夯实。(3)加宽旧路堤时,应沿旧路堤边坡挖内倾斜的台阶,所用填料宜与旧路堤相同或选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要特别注意新、旧交界处的拼接,碾压要做到密实无拼痕。(4)选择符合规范要求的填料。路基填土应选择透水性好,且塑性指数小的土质,优先选择砂性土;不同用土水平分层,以保证强度均匀;透水性差的用土,如粘性土等,一般宜用于下层。
  
  二、沥青路面早期裂缝
  
  1、产生的主要原因 (1)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2)沥青混合料类型选择不当。沥青路路面混合料进场材料质量达不到要求,拌和不均匀,离析,粘结力差。(3)碾压不及时,压实度不够,空隙大或有细微裂缝,路面渗水,加之路面结构防水、排水设施不健全,形成水损坏。(4)路基不均匀沉陷。
  2、防治措施 (1)合理设计路面结构。通乡公路面广,工程投资相对较小,沥青路面一般设计3~4cm 厚的薄沥青面层。薄沥青面层设计应选用粒径较小,空隙率不大于6%的密沥青级配混合料,可提高沥青路面层的防渗水性。如细粒式沥青表处或细粒式碎石沥青等。基层宜选用强度高、水稳性好的半刚性材料,如水泥稳定碎石等。底基层应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证质量、节约投资的原则,干燥的地段宜采用石灰土作底基层;对潮湿地段如是填方,采用砂砾垫层来隔水;如是挖方则采用水稳定性好的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作垫层。同时在基层表面设置一层沥青表处下封层,减少面层渗水,防止基层受水浸蚀。硬路肩及老路面加宽段的路肩下应设置砂砾垫层或横向盲沟,使路槽的水能排出路基之外。(2)选择优质路面材料。沥青表处应选用A-120至A-140类石油沥青;沥表碎石应选用AH-90至AH-140类石油沥青。沥青要求其粘度和相对密度大,稠度和湿度敏感性低,且含腊量一般控制在3%以内。沥青混合料应选用碱性硬质石料,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强度和耐磨性,并具有良好的级配。半刚性基层碎石集料压碎值强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要严格控制集料的粒径,集料最大粒径应控制在30mm,严禁超过40mm。级配碎石上基层应采用最大粒径30mm级配碎石,下基层应选用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级配碎石。(3)施工前,做好沥青混合料和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试验,得出可行的配合比。(4)做好施工方案,严格按技术要求施工。路面铺筑前,首先应通过铺筑试验路段来修改、充实、完善施工方案。半刚性基层碾压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含水量;碾压完后,要及时养生,保护混合料的含水量不受损失;养生结束后,尽快铺沥青下封层和沥青面层。避免水分损失产生干缩裂缝。铺筑过程中,尽量缩短沥青混合料运输时间,以减少集料离析及沥青集中。碾压要及时,尽量确保在混合料高温时短时间完成碾压。施工过程中,铺筑路面可首先通过铺筑试验路段来完善施工方案,严格遵守施工操作规程,沥青路面早期裂缝病害基本消除。
  
  三、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开裂
  
  1、产生的主要原因 (1)原材料选择不当。如水泥碱含量较大,砂、石含泥量大,混凝土配合比选用不当及集料级配不良等。(2)施工工艺及施工安排不合理。如混凝土拌制不均匀,振捣不密实;人工或三辊轴施工时提浆过早;早期养护不及时或养护不当;切缝不及时,或切缝过深过浅。(3)基层强度不均匀,水稳定性差。
  (4)路基不均匀下沉。
  2、防治措施 (1)合理选择路面混凝土材料和优化配比设计。混凝土用水泥一般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道路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及抗折强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水泥的含碱量一般不高于0.6%。粗骨料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且宜采用连续级配碎石,细集料应采用粗砂。混凝土的配比,除满足强度耐久性、经济性指标外,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选择适宜的砂率。混合料和配合比设计强度要比混凝土的设计强度提高15%~20%,确保混凝土的弯拉强度、耐久性、耐磨性及和易性符合设计要求,这样能保证混凝土路面面板整体强度和整体稳定性,从而防止或减少面板断裂。(2)合理选择施工工艺,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尽量采用机械化施工;正确选择路面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严格控制振捣方法和振捣时间,避免漏振和振捣不均匀;加强早期养护,防止面层失水过快;及时切缝,保证切缝深度;规范胀缝、缩缝制作工艺,准确定位传力杆及拉杆设置位置。(3)路基加宽地段和不良地质路段,在路基未达到完全稳定前,不要过早铺筑混凝土路面。(4) 基层应尽可能采用水泥稳定碎石,严格控制细料,保证基层的水稳性;基层厚度应均匀一致,保证强度的均匀性。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在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区有其特殊性,但目前还存在着多头管理、不尊重学生个性、忽视文化建设等问题,高校应重视学生社区
了解双歧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关系,确证其耐药机制——外排系统的存在。对双歧杆菌标准菌株和从酸奶中分离的4株双歧杆菌菌株进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试验,从中筛选出耐药菌株,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