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梵音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公路零公里处是青藏公路109国道的起点,标志着从这一刻开始进入青藏高原。“日月山”、“倒淌河”很快被我们抛在身后,海拔也迅速攀升,公路在山间盘旋,云雾在窗外掠过。
  高原的天气变化无常,当吉普车翻过一座海拔约4000米的垭口时,前面的道路豁然开朗。极目远眺,笔直的公路延伸到天际,河卡山口,海拔3910米;鄂拉山口,海拔4498米;姜路岭岔口,海拔4458米;我们正在一步一阶地走上高原。途径一个很大的海子,当地人称之为“苦海”,让人想起佛语中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玉树洲,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美丽清纯,海拔高度3750米,植被繁茂,牧场广阔,民风淳朴,是川、青、藏三地之间商旅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唐朝年间,文成公主就是途径当时的玉树县进入藏区的。
  结古寺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府结古镇海拔3700多米的山腰上,为扎武部落萨迦派的主寺。寺院以建筑宏伟,寺僧众多,文物丰富,历代均出大学者而闻名。整个寺院依山势起伏而建,经堂、僧舍错落有致。寺内藏有八思巴所赠的“释迦牟尼”唐卡、护法面具和檀香木度母像、古印度铃杵、格萨尔王曾经用过的钗拨,以及扎武部落从故居象雄地区带来的宝刀。由于结古寺盛名遐迩,该寺曾来过许多著名人物。1937年,藏历十二月一日第九世班禅大师,确吉尼玛在返藏途中于结古寺圆寂,其灵塔殿就建在结古寺。
  藏传佛教博大精深,宗教活动多以寺院为中心。清晨,当我们赶到寺院时,众多的信徒早已围绕着外围的山道,手持经轮,虔诚地转山。他们按照一定的路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步一叩首,十分虔诚,永无休止。金色的晨光中,一位老僧站在屋顶吹响了海螺,激昂的号声唤醒了沉睡的群山,寺院中不时传出朗朗诵经声。钟声、涛声、海螺声、诵经声和间或传来经轮旋转声,构成一曲神秘而又和谐的梵音。
  结古寺一世嘉漾活佛曾在内地的峨眉山、五台山等地客居20余年,他精通汉语,衣着酷似汉族僧人,故称“嘉漾朱古”,意思就是汉活佛。嘉漾活佛多才多艺,独创了3100多种藏族舞蹈,玉树地区流传的“卓舞”即源于此。他还在新寨乡修建了玛尼堆,人称“嘉漾玛尼堆”,主要以石刻佛经为主,在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小的地盘上,堆放着2.5亿块大小不一的石片,上面分别刻有六字真言、律法、历算、艺术、宗教等方面的论述及各类佛像、神龛,堪称“世界第一石刻图书馆”。
  下午,我们又来到位于玉树县结古镇西南山坳中的禅古寺。该寺历史悠久,相传在公元12世纪,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曾来此活动。寺主禅来坚贡为原西藏政府在玉树认可的四大救世主之一,地位甚尊。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就是由该寺与卓玛帮杂共同管理。禅古寺现任活佛洛卓尼玛仁波切较为年轻,学识广博,其信徒不仅在康巴藏区,连香港、印尼、新加坡也有其弟子。活佛听说北京来了客人,盛情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傍晚,我们沿巴塘河北岸溯源而上。站在高高的山岗之上,脚下秀美的巴塘草原向东一直延伸到四川境内。巴塘河水清澈见底,山坡上散落的牛、羊悠闲自得,微风中传来阵阵铃声,寺院、佛塔、五色经幡、玛尼堆、六字真言,真可谓佛祖无处不在啊!
  
  
  离开歇武乡,继续赶往称多县城。称多县不大,我们直接找到县民宗局。铁将军把门,局长到州里开会去了。正急得没办法时,民宗局干事索南才让来了,答应陪我们去尕藏寺。尕藏寺距称多县不远,出县城沿山谷一直向西约3公里即到。该寺是称多县最大的寺庙,有60多位僧人,寺内所藏铜佛像较多,大经堂气势恢弘装饰豪华,富丽堂皇,中间供奉阿旺切培萨布活佛像。小经堂独具特色,四周墙壁满绘壁画,中间供奉造桥大圣唐东杰波塑像。唐东杰波是公元10至11世纪人,出生在称多县,他一生在藏区共修造桥梁一百多座;同时,他还是藏族戏曲的创始人之一。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寺后山坡上为其供奉着一尊佛像。
  早晨7点离开县委招待所,迎着朝阳,一路东行。山坡上已经结了一层霜冻,在晨光的照耀下泛着晶莹的光芒,冬季就要来临,畜牧点上的牧民们开始打点行李准备转场。途经珍秦乡,铺天盖地的“风马旗”在微风中飘舞,光线没有昨天看到的效果好。由珍秦乡往北,沿扎曲河走214国道一路经过清水河、八道班、巴颜喀拉山口、野牛沟食宿站、黑河,下午2点钟,我们回到玛多县。玛多大桥是黄河源头上的第一座大桥,由这里向西,沿河滩溯源而上约50多公里,即可到达鄂陵湖、扎陵湖,以及黄河源头。古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惜别玛多,继续沿214国道北上。加果、十四道班、长石头山口、清水,于下午5点到达花石峡岔路口,由此向东行即是果洛藏族自治州。傍晚时分,当我们登上马积雪山崖口时,从这里就可以远眺阿尼玛卿山。阿尼玛卿山自西北向东南,横贯果洛藏族自治州,主峰玛尼岗日峰海拔6282米,山顶终年积雪。夕阳中的阿尼玛卿雪山像一位青春的美丽少女,在暮色中渐渐掩去羞涩的红颜。夜幕很快降临,公路上很少再有往来的车辆,我们的吉普车沿着优尔曲独自狂奔。
  
  查郎寺,活佛家的糌粑
  
  达日县城就坐落在黄河岸边,海拔3900米,这里山清水秀,黄河水在达日境内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看上去十分温顺、秀美。始建于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的查郎寺,位于县城西南20多公里的山坳中,该寺由郎智班玛、朗多合嘉措共同创建。寺院面滩、靠山,有数条溪水环绕寺院,右侧山坡上有一座巨大的天葬台,满山经幡在微风中飘摇,数十只秃鹫盘旋在半空中。看来是又有吉人将在这里升入天堂。查郎寺为达日县第一大寺,现有僧人296人,大小经堂30多间。主持活佛丹碧尼玛,是青海省佛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建国初期,查郎寺曾经为和平解放果洛地区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班玛的佛塔与传说
  
  从达日县继续往东南方向行驶,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莫坝东山口和华消山口,便进入到班玛县的境内。它是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的一个小县城,隔杜柯河与四川省的色达县接壤,由于交通闭塞,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独特的,极具藏民族色彩的古朴传统和历史遗迹,佛塔便是其中之一,其代表首推阿什姜寺。寺院的殿堂建筑其实就是风格各异的数座佛塔,其中既有石塔,也有青砖塔。石塔是由当地出产的青石板砌成,乍看上去很粗糙、简陋,细细观赏,却会发现,不论是塔头、塔脖、塔身还是宝座,全都符合建筑规则;该圆滑处便圆滑,该有棱角时便棱角分明。佛塔从上到下,没有用一抹泥灰勾缝,没有一钉一铆衔接!在经历了数百年风吹雨打、雪飘日晒之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变形,其修造工艺的高超,由此可见一斑。
  班玛的佛塔大多呈半身人形,远远看去,塔刹像戴了一顶草帽,塔身如同穿了“斗篷”的人,整座佛塔建筑风格粗犷,与当地山峦重叠的环境十分谐调。佛塔身上的装饰,都有其寓意;塔尖大多饰以日、月、星辰图案,那是表示“三界”中的“天界”。塔帽形如佛冠,而涂上金黄色(表示崇高,神圣的意思)。塔顶那13个黄环,代表了藏族的13个地域。至于塔头上的一对眼睛(有的是4对),不论你从任何角度观察,都仿佛是“佛光开眼,观察秋毫,明辨吉凶”。
  班玛的塔名大多与古老的传说有关,像菩提塔、莲聚塔、吉祥如意塔、大神变塔、神降塔、息净塔、殊胜塔、涅塔等等,构成佛塔群的中心布局,向过往的行人弘扬释迦牟尼的“八大功绩”。其中著名的菩提塔,还是为纪念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炼、顿悟、成佛而建的。
  离开班玛县城,往南翻过杜柯山后,就进入了班玛原始林区。这是一片鲜为人知的地方,原始风貌保存完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种类繁多。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探访位于大山深处的知钦寺。该寺始建于1810年,是川、甘、青边界地区著名的“宁玛派”寺院。宁玛在藏语中有“古”“旧”的含义。知钦寺的成名不在于寺院建筑的堂皇宏大,它只是建在林间谷地,杜柯河畔的一座普通寺院。正是这样一座深山古寺,从建寺至今,先后为藏区培养出了一千多位“大堪布”,称得上是藏区的高等学府,由此而名扬藏区,目前该寺仍有两位活佛在美国和印度弘法。
  知钦寺规模不大,现有僧人90多位,除了大经堂、讲经院、禅修院、大伙房外,还有散落在周边的数百间修行的僧舍。“桑档巴惹”塔建在林木环绕的一座小山上,远远望去,须弥宝座如同一座城堡,显得庄重大方,给人稳如泰山的感觉;而形如瓶状的塔身,尤如一个大酒缸,是藏族地区常见的佛塔形式。
  久迈洛哲活佛身着红黄法衣,一边摇鼓,一面口中喃喃祈祷;众喇嘛盘膝围坐在四周,缕缕清烟在空中缭绕,似飘带般游移于殿堂间高悬的布幢、帷幔之间,弥漫成一个看来并不属于人间的世界。知钦寺在其超凡的外表下,竟有另一种魔界般的韵味。
  晚饭后我们在活佛家的院内席地而坐,一边品着黄河啤酒,一边聆听久迈活佛讲述着莲花生大师的故事。夜深了,四周静得出奇,我甚至可以感觉到风涛声中树叶落地的响声。满天的星斗不时好奇地向我眨眼。这世界真的太美好了。难得有这样的闲情雅致在大自然中净化自己,我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正是这种平淡,才给人一种亲切朴实的感觉。
  
  寺院,建在黄河北岸
  
  由达日县北上,穿过西柯曲、东柯曲,翻过阿尼玛卿山即进入到果洛州府所在地玛沁。玛沁取名玛卿岗日峰的前两个字音,海拔3670米。距玛沁70公里有座拉加寺,黄河在这里流向甘肃省玛曲县后掉头向西,再次流回青海省。拉加寺就建在黄河北岸,与拉加乡隔河相望,该寺建于清乾隆年间,有乾隆御赐寺匾一块。乾隆年间和嘉庆年间御赐僧人做饭的两口大铁锅,目前虽已弃置不用,仍可想象到当年寺院香火的鼎盛。
  由拉加乡继续北上,翻过西倾山即进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昨晚住宿在河北乡色若招待所,河北乡因地处黄河之北而得名,是进出果洛州的必经之地。境内的石藏寺,距乡政府所在地有70多公里的山路,路况极差。相传,石藏寺在建寺之初 ,僧人是由后藏迁来的,后藏的汉译音就是石藏,故取名为石藏寺。据说第一任住持丹巴加措,就是由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派来此地弘法的。现任住持日旭活佛年近7旬,不便陪同,由寺管会主任格勒为我们讲解。石藏寺现有僧人350左右,是海南州规模较大的寺院,有大、小经堂、弥勒殿、千佛殿、释迦牟尼殿等经堂。大经堂内供奉着第一任班智达纯银舍利塔,经堂内壁满饰由纯金粉绘制的释迦牟尼像。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五世班禅还曾为石藏寺全体僧人制定了一套十分严格的戒律,为维护戒律还特赐权利铁棒一根。时至今日这些文物都完好地保存在寺院内。
  由石藏寺往北,翻过休麻岔口,经南巴滩向东20多公里即进入和日乡。和日寺就坐落在乡政府东边不远的一条山谷间,是宁玛派寺院。寺内大经堂供奉着鼻祖莲花生大师的塑像,寺后海拔3500多米高的山坡上,建有一道宽约5米、长约200多米的石经墙。和日寺的石经墙在藏区是很出名的,据称从1831年建寺初始,历经一百多年,由数代僧人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用上亿块刻满佛经、历算、天文、医药、佛龛的石片堆砌而成。目前,寺中的老艺人仍每天坚持不懈地雕刻石经、石佛像。石经墙所处的山虽不高,爬起来却十分吃力,山坡上除了四处裸露的石片外,几乎是寸草不生。烈日当头,石经墙上反射出无数耀眼的玄光,我背着沉重的器材箱,围着石经墙边转边拍,剧烈的高原反应使我不得不随时倒地喘息。
  
  隆务寺里的绘画大师
  
  一路北上赶往黄南州府同仁县,虽然仍是土路,但路况较好,吉普车终于可以挂上四挡撒欢了。翻过麦秀山林场,盘山公路急转直下,沿途的景色十分秀美。离开斑马县后就很少再见到绿色,随着海拔高度的不断下降,大片的绿色扑面而来,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
  晚上9点我们来到铜仁县,夜幕中与灯火通明的隆务寺擦肩而过,寺院前有许多身披袈裟的僧人,街上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明天我们将拜会隆务寺。
  隆务寺是黄南州第一大寺,大经堂金碧辉煌,规模宏大,其鼎盛时期曾有4000僧众共聚一堂之说。文革期间州政府在此办公,寺院得以保存下来,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堂内供奉着号称藏区最大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塑像,墙壁四周满绘精美的壁画,回廊上挂满了有数百年历史的唐卡、堆绣,佛龛中供奉着数十尊紫铜镏金佛像及镶满宝石的纯银舍利塔。
  离开隆务寺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这是我们进入青海以来第一次遇到的大雨。冒着滂沱大雨,我们来到五屯乡。五屯是藏区著名的绘画之乡,有上、下两个寺院,这里的僧人不分老少,均以绘画见长。在五屯乡,我们有幸拜见了著名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老先生。夏老从小受佛教绘画艺术的熏陶,7岁即拜当地著名藏画家索南丹巴为师,并随师到青海塔尔寺作画达8年之久,后从师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在甘肃敦煌作画两年。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青海、四川、甘肃、西藏等地,彩绘佛像画近千幅。77岁的夏老性格开朗,面色红润,还即兴为我们作画。
  离开五屯寺后,我们从保安转道去循化县文都寺。保安是著名的腰刀生产地,早就听说这里生产的腰刀造型独特、制作工艺精湛。本想寻一把好刀收藏,无奈奔波数十日,早已囊中羞涩,只好断此念想。文都寺是十世班禅大师的诞生地,当我们一路风尘地赶到文都寺时,又赶上寺院放假,僧人们都回家秋收去了。大部分殿堂都已关门,只有十世班禅灵塔殿开放。大殿中陈设着班禅大师的灵塔,纯银制作,高达七米,上面镶满各类宝石。
  
  深山藏古寺
  
  夏琼寺在化隆县的西北方向,出城后沿西宁方向的公路,经李家峡岔口向北,沿着黄褐色的山间小路,峰回路转约二十多公里就来到了夏琼寺。远远望去,夏琼寺犹如一只展翅的大鹏,经堂、僧舍、佛塔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突兀的山坡之上,难怪人称该寺为“夏琼岩”。不身临其境,很难感受这其中的道理。这里的海拔有三千多米,居高临下,正好俯瞰黄河。由此往下数百里的河段上就建有两座大型的水利枢纽,李家峡水电站、刘家峡水库。
  由夏琼寺去尖扎县的南宗尼姑寺还要返回化隆县,大约要绕百十公里,陪同的县民宗局长是本地人,自告奋勇带路。我未加思索就同意了,没想到这是一条拖拉机走的河床道,先是沿着山脊一路下坡,路面仅有一个车身宽,根本无法错车。下坡后吉普车沿着河床择路而行,河水湍急,到处是密密匝匝、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天渐渐地黑了下来,灯光如同虚设,不时还要下车探路,油表显示也接近底线,此时已无退路可言,只能是左突右冲,勇往直前。晚上七点半,我们终于看到了前方公路上的灯光。
  八点半我们如约到县宗教局,局长是藏族人,非常爽快,介绍信很快就开好,一切手续齐全。加满油,补充好给养,我们继续上路。由群科镇再渡黄河,往李家峡方向前进。李家峡水库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是继刘家峡水库后黄河上游的又一特大水利工程。站在李家峡水库大坝上,就可以遥望黄河对岸崖壁上的夏琼寺。穿过隧道后,沿山间小路盘旋而上,这是一条通往“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的林间小路。
  终于看到藏于山坳中的古寺。这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黄寺、红寺和尼姑寺。住持活佛由黄寺与红寺共同推举产生,尼姑寺委托管理。尼姑寺主要建筑由大经堂、观音殿及部分僧舍组成。现有150多名尼姑,大部分来自青海本地。寺管会主任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尼姑,青海海南州人,12岁就出家,已修行十几年了。我们三人由两位背柴的小尼带路向山顶攀去,这里的地貌很像南方的丹霞地貌,山峰突兀而起,岩石是赭石红色,山顶上有一块篮球场般大小的平地,新建一座约三层楼高的观音殿,里面供奉一尊木雕彩绘千手千眼观世音像。由山顶俯瞰山脚下的寺庙群,经幡佛塔、溪水潺潺、红墙、绿瓦,担水、背柴的小尼,林间闭谷修行的僧人。眼前浮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我似乎感悟到了深山藏古寺的奥妙。
  夜幕降临,数十位来自各地的俗家弟子席地而坐,围在堂火边听活佛讲经,考虑到我们是远方来的客人,活佛特意安排我们三人住在楼上的一间耳房。(当晚在活佛家借宿的达几十人,有听经的,有画唐卡的,还有活佛远道的亲戚)
  清晨,林间悦耳动听的鸟鸣将我唤醒,信步登上一座小山,大口地呼吸着发自泥土的芳香,俯瞰脚下的寺院中炊烟渺渺,身边“辟谷修行”的诵经声时断时续。
其他文献
丹杰林寺,拉萨四大林之一。在拉萨市区内,位于大昭寺西北侧,今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北面。周围的丹杰林路、丹杰林巷都是因它而得名。  丹杰林是拉萨四大林中最早的一个,建筑规模相当宏大,但其间经噶厦政府几次没收,今仅剩下一幢三层高的楼房建筑,隐于民居之间。楼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70平方米,面阔46米、进深27米多。底层建筑是该楼的主要部分,相当严谨规正。建筑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前边是经堂,近方形,面阔5间
休宁鹤城乡往南,沿一条翻修拓宽的渔瑶公路前行,过新安源村不远便开始了翻山越岭。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近年来被誉为“黄山第一村”的——右龙村。从地理位置而言,右龙村并不处于黄山山脉中,它是休宁与江西浮梁县瑶里镇搭界的怀玉山脉五股尖下的边界小山村,隶属黄山市休宁县鹤城乡。  香榧守护的村庄  车沿着渔瑶公路逐渐攀高,窗外的群山逶迤连绵,这样的山形总被先人们比喻成“龙脉”。而此时,我们几乎就走在“龙脊”的附
从梁家河到正定,从宁德到福州,从浙江到上海,建沼气、揽人才、反贫困、促民生、强浙沪、绘蓝图……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一路走来,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新闻工作者交友、交心、交情,关心、信任、支持新闻舆论工作,善待善用善管新闻媒体宣传党的声音,凝心聚力、推动工作、富强一方。  沿着总书记当年走过的足迹,记者一路追寻,那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画面,铭记在一个个同他交往的新闻工作者心中,印刻在他曾工
酒店木牌上的那一行字:世界最大的客家围屋酒店使我对这家酒店充满了好感,大厅的天棚,是打开的折扇拼出的图案,扇面上的花鸟画色彩鲜丽,而底色却是暗色调的,悬吊于顶上的黄色宫灯那暖暖的温馨的感觉便格外浓郁。服务员穿的是“岛服”,我称它为岛服。海南岛上的酒店里兴这种花色素雅中见繁丽的热岛工服,素雅的似锦繁花加短裙短袖。不过,这里的岛服也另有特色:大卷边的帽子有点美国西部牛仔的风味,却戴在女服务员的头上,于
写下这几个字时,窗外天色微曦,鸟声如洗。又一个苍翠欲滴的夏日清晨。  曾在看一些历代画论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字眼,并时时玩味琢磨,如对一颗晶莹碧润翠玉。比如,“黄大痴(黄公望)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 明代学者陈继儒在《妮古录》中这样说。  其实,“烟云供养”一词本出自禅语道家,我们借用过来,感觉更是流连山水、天人合一的圆融洁净。这恰恰是每一位旅行者
人人都爱花,可我偏爱红红火火的石榴花。  也许我是纯正的长安人的后裔,我一直倾慕美艳妩媚、气质非凡、雍容华贵、一扫中国历史长期近乎病态的“窈窕美女”模式的大唐第一美女杨贵妃。  我觉得,成就杨贵妃超凡魅力的,蓬松的、休闲的、饱满的、艳艳的石榴裙功不可没。这个硕大饱满、浑圆鲜亮、晶莹剔透、味美汁甜的石榴多像体态圆润丰满、妩媚艳丽的杨贵妃啊。尤其是在杨贵妃身穿石榴裙、跳起欢快奔放“胡旋舞”的时候,旋飞
由北京市东城旅游委设计的“券游东城”品牌产品于近期全面启动。“券游东城”优惠券包括众多吃、住、游、行旅游资源,同时册内加带了全区70家可供游客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底使用的“券游东城”优惠券。70家商户各展所长,以返现、打折、赠送礼品等形式提供优惠,比如持券到红剧场可以买到七折的演出票,前门大街新开业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持券立减35元,北京饭店持券可享受800元一晚的特别优惠价等等。  同时
陕西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还创造出了博大精深、久负盛名的“面食文化”。  岐山面食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岐山臊子面。臊子面又名“蛟汤面”,典出定居于岐山的周文王挥剑斩蛟龙的故事。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其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由于岐山臊子面做工精细,吃法讲究,所以数千年来一直受
浒湾书铺街  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  金溪因历史上出产金银、有色泽如金的小溪流经而得名,南唐时设金溪场,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县,远在唐朝就是江南的冶银重镇;两宋时期是江西陶瓷业重要产地,“先有小陂窑,后有景德镇”。建县千年来,金溪人杰地灵,书香袅袅,共出过2名状元、3名榜眼、242名进士,与程朱理学并重的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元代领修宋辽金三史的危素、明代“医林状元”龚延贤和官至
余秋雨先生曾在《阳关雪》里说,诗文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阳关,比如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黄鹤楼,比如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  洛阳,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让洛阳成了多少男人心头的故乡。  万家灯火夜雨敲窗时候,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让多少沧桑的心灵望峰息心,让多少孤寂的情怀心生暖意、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