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奥秘真相生活”导写及示例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人需要弄清一切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也有人说,对于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
  读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所思和所想呢?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审题立意: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是讲人要明白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关键词是“弄清”、“奥秘”、“生活”和“意义”,生活有意义的必要条件是弄清楚奥秘,强调认知对于生活的价值;第二句话则相对或相反,讲对生活的真相不需要全知,甚至可以不知道,生活恰恰有滋味,这里的关键词是“不知(不尽知)”、“真相”、“生活”和“滋味”,生活有滋味的必要条件是不需要知晓真相,强调不知对于生活的效用。后者强调的是“滋味”,有别于前者表述的“意义”。
  两句话的核心差异在于“弄清”与“不知(不尽知)”之间体现了两种人生观所具有的价值评判的不同。“弄清”就是要完全了解、把握,不留迷茫和空白,“不知(不尽知)”,就是不需要或主观上不想去了解事情的原委,不必追根穷源、打破沙锅问到底。
  如果从辨证的角度来审视,就第一句话可得两种立意:
  1.人需要弄清一切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
  2.人不需要弄清一切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
  就第二句话可得两种立意:
  3.对于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
  4.对于生活的真相,要知道,必须全知道,生活才有滋味。
  就整则材料可得立意:
  5.生活中的奥秘(真相),有的需要弄清,有的不知或不尽知,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或才有滋味。
  但是,还是有不少的同学审题出了问题。
  该材料的关键词除了“奥秘”、“真相”外,应还有“生活”,“生活才有意义”、“生活才有滋味”在文中不能少,少了就是偏题。
  审题出错的原因是不去揣摩命题人所给材料的意图,不从材料的整体角度思考(至少就一句话的整体),只抓住材料的片言只语立意,如抓住“奥秘”,立意“探索奥秘”;抓住“滋味”,立意“生活要有滋味”,而忽视了其它,这样的立意是跑题。
  【佳作示例】
  天 道 忌 盈
  江苏泰州一考生
  《菜根谭》有言:若业必求满者,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遭外忧。其意便是做事总要做个完满,明白事理总要知道个透彻,纵然不会发生大灾祸,也定然免不了一些小忧虑。换言之,对于生活的真相不必过于执着,有时半知半解也自可得清风明月,又何必非要弄个透彻呢?
  孔子和弟子往谒鲁桓公庙,见庙中有一酒器名为“看厄”,孔子便命弟子将水注入酒器之中,待水至一半时,酒器四平八稳。然而至水满时,酒器辄然倾倒。孔子见之省曰:“此便是忌盈之道。”子贡不解乃问,孔子答曰:草木自生至长成,繁盛过后自有衰之相继。人亦如此,过于快乐后自有悲伤相续,所以为人处世须知此“盈虚之道”。
  可见,天道忌盈一说自古流传至今。可笑可叹的是,不知历史洪流中有多少人因自作聪明,不明忌盈之道而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曹操手下谋士杨修,自恃聪明机智,能了解曹操心意。闻曹操以“鸡肋”为口号便提前收拾行李,在其他人未明之際点破曹操欲退之心。知曹操见门写“活”便知曹操嫌门阔。多次将曹操的心意弄得透彻清晰,终免不了身首异处的悲剧。反观其它谋士将领,有人不知,有人半知却可以保住性命。
  偶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不过寥寥几笔,一明月,一孤舟,一钓叟,几点水纹,其余皆为留白。作画之人将笔墨收住了,却将意境铺展开了。于是观画之人便可沿着深浅不一的墨迹于心中描绘出水月俱沉,空山俱静之景,于心中体味画中烟波浩渺之朦胧意境之美。那时,悠然一境,不许尘侵,清风明月,方寸之间,天地宽矣。
  忌盈之道便是画中亦可体现出“留白”之美,亦可令无数画家所折服。
  所谓:天道忌盈,卦中未济。人活在世,但求心体淡然,不求本真,处处皆有好风景,何必为将一事了解透彻而闲置了美景,冷落了好心情。有些事纵然一知半解亦可以留一段时光给清风明月,亦才有时间闲一方背影给瓜田豆园。你要跳出的不只是一只空鱼缸,更要跳出的是装满了鱼的鱼缸。唯有真正掌握“忌盈之道”,方可以纵马驰骋,笑傲江湖。
  【点评】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一个观点不分解,三个例子围绕观点展开,且叙且议,道理讲得透彻。孔子例不仅形象地论证了对于生活的真相不必过于执着,而且巧妙地点出文章的题目,很好地解决了题目与观点统一的问题,与有些文章直接以论点为题相比,增加了一层蕴藉美;二、三两例进一步强化了有时半知半解也自可得清风明月,又何必非要弄个透彻呢?全文语言自有一种“自然风流”,特别是最后一段诗般语言给人以清新闪亮的美感。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教学研究室;江苏泰州市三泰学校。
其他文献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介绍和论述中国55个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大型专著。全书在深入田野考察基础上,针对我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民俗音乐)的考察研究,集中反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全貌,是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实践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我国各民族文化既保持了各自的传统风格特色,又相互交融、彼此吸收,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它“在流动、吸收、融合、变异中延续艺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