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棒木村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来说,王跃进的经历已然构成百听不厌的传奇。不知道什么狗屎运气,王跃进被前来勘探矿藏的地质队看中了,成为棒木村第一个走出去的人。那段时间,总有飞机在村子上空盘旋,尾巴拉出一条笔直的气流,经久不散。村民还曾在村西的大塘中捞出巨大的塑料膜,摊开来至少能覆盖几十亩地,据说是从飞机上掉下来的,很可能就是天空那段白色尾气。这种塑料膜其实派不上什么用场,因为太薄了,盖在稻把上绝对会戳出很多洞眼,遮不住雨,若任由它漂在水面上,又担心水里的鱼会缺氧而死,鱼死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便分不到鱼,年年有鱼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这种事情绝对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发生。村民蹚在水中伸手打捞薄膜的时候,还能在水面看到飞机倏忽来去的倒影。有人说,那是战斗机在演习。也有人说,那是勘探机,因为只有在高空,才能侦测到棒木村的地下何处藏着什么宝矿。难不成勘探机不仅是放屁虫,还都长着火眼金睛吗?勘探机的说法显然更可靠,春天的时候陆续有大卡车运送人和器材过来,紧邻着棒木村,一座座帐篷眨眼间便铺展开来,像村民从来没有见过的迷彩小蘑菇。
   王跃进那时候已经小学毕业,一说肄业,其实他只老老实实上到三年级,后面那几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两头瞒两头骗,跟家里大人说在学校读书,跟学校老师说家里有事,几次三番之后,家长、老师都懒得再管他,反正也不指望他读书上能有出息。王跃进乐得背着书包在乡野田间四处闲逛,采桑果、捞菱盘、掏鸟蛋、偷家鱼、钓螃蟹。初中自然念不成,地里的活也指望不上,只能继续待在村里做好几年闲人。大人们起早贪黑种地、养蚕,小孩子寒来暑往上学、读书,只有他夹在中间,一年到头无所事事得很。倒也自由,春天背个蛇皮袋捉蛇,夏天骑辆自行车卖冰棒,秋天伙同别人开着三卡沿村挨家挨户用橘子、苹果换稻米,冬天扛把挖锹在地头挖黄鳝。心疼田地无辜被毁的人,经常火速跑到现场逮住王跃进,教训他:“跃进啊跃进,你这么能挖地,怎么不去挖你家的祖坟啊!”并勒令王跃进马上将挖出来的泥土一丝不少地填回去,把洞填好,看不出挖过的痕迹才算完。王跃进老实照办,但心里着实惋惜,他都已经看到洞里黄鳝的一小截尾巴了。虽然如此,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他还是能瞅准时机返回,将洞重新挖开,把黄鳝抓走。好在黄鳝畏冷冬眠,否则早就挪窝游走了。不过,他也长了心眼学了乖,为了防止引起众怒,捉到黄鳝后,会把洞尽量填好,最多发泄一般藏泡热尿在里面。在冷飕飕的风口里,新翻出来的冻土像一块深色的补丁,非常碍眼。
   没想到王跃进做的这些上不得庄稼人台面的事,倒让地质队的领导很喜欢,地质队正缺这样一个人,既熟悉田间地头,又不用种地、上班、读书,能够随叫随到,甚至24小时待命。于是,王跃进得以坐在车头插着红旗的东风大卡车上,威风凛凛地带领着地质队的工作人员,像老鼠搬家一样跑来跑去,在东面插一根高高的金属杆,在西面打一口望不到底的深井,在南面爬坡,在北面下河。可惜的是,金属杆从来没被雷火击中过,深井也没凿在谁家院子里,坡地上的果子倒是见少了好多颗,像跌落枝头的人参果遁土而去。王跃进隔天就能从河里摸到一篮子鸭蛋,好像别人家养的鸭子一晚上憋着不下蛋,就为了屙到王跃进的手心里,虽然有些鸭蛋沉在水里过久,隔着变色的蛋壳都能闻到臭味。
   棒木村的村民本来对地质队满怀好奇,像土蜂老想去叮一头外来的马或熊,误以为是一朵花,但因为里面夹杂了一个王跃进,热情很快冷淡下来,只是不讨好也不得罪地冷眼旁观。说实话,村民们一开始还期待地质队在地底下能找出什么名堂经,以便坐享其成,现在又反悔了,总觉得这样的好事不该让王跃进占了头功,反而盼望地质队什么也不能发现。农民手里除了地,还有什么是值得依靠的?没有了地,一家老小难道都喝西北风啊!
   想归这样想,当地质队真的屁都没发现便潮水般撤退一空的时候,村民们心里还是空落落的,像收走了小蘑菇的那块空地,留下坑坑洼洼的桩眼,晴天闪烁一窝阳光,雨天被积水注满。地质队留下的生活垃圾经常被风鼓荡起来,在村子上空无所事事地上下翻飞,因为与棒木村的生活格格不入、绝无瓜葛,因而总是那么醒目。
   那块空地此后便一直闲置,专门用来放露天电影,卖梨膏糖的夫妻档或者马戏团,也会把那里当成理想的表演场所。至于地质队临了临了把王跃进带走,让村民心里更不是滋味。这王跃进有什么本事,竟然还被国家单位收编了。更有甚者,在地质队离开后,又出现一种新的流言,认为那是一支假冒的地质队,实则是一个盗墓犯罪团伙,因为被市公安局怀疑,被迫逃之夭夭,又怕泄露了行藏秘密,便强行带走了王跃进。王跃进显然是被他们收买了替他们望风的人,是他们的同伙。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因为在他走后才被揭穿,又引起更多的憤怒。虽然村子里没有谁家的祖坟遭到破坏,但王跃进想要偷偷挖人家祖坟的罪名已经坐实。那时到处流行一句话:要想富,去挖墓,一夜一个万元户。现在好了,棒木村里自此少了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多了一个盗墓贼。谁让王跃进经常挖地呢,他做盗墓贼倒也合适,只要给他一把铁锹就行,另外他挖黄鳝锻炼出来的眼力多少也算是派上了用场。他既然可以顺着不起眼的小洞挖到黄鳝的藏身之处,肯定也能找到深埋在地下的散落在尸骸骨殖旁边的黄金白银。
   王跃进随着地质队离开村子后,棒木村的生活重新变得波澜不惊,好像地质队从来没有来过棒木村。塘里捞出的塑料膜,有人指出是制造避孕套的原材料。因为计划生育,村里的妇女主任从镇里领来一捧捧的避孕套,挨家挨户铁青着脸发放,好似登门送欠条。村民也都没见过这玩意儿,讪讪地笑,好像和媳妇亲热被外人撞破了,一时感到难为情起来。小孩子不管这些,以为是气球,抢过去对着嘴吹,也像猪尿泡被吹胀。便有人说,这和塘里捞到的塑料膜一样。村民们纷纷惋惜,虽然领的避孕套不用花钱,但心里都明镜似的,城里人才用得起的玩意肯定值钱。
   养蜂人的到来,引发了新话题。为什么养蜂人每年都来棒木村赶花期呢?那是因为棒木村地下确实埋着矿,地质队不屑于开采是因为只有薄薄的一层,就像覆盖在水面的塑料膜。地里长出来的菜花吸收的营养不一样,蜜蜂采了棒木村的花粉,酿出的花蜜自然比别处好。蜂场也乘便搁在那块空地上,方格的蜂巢取代了圆顶的帐篷,忙碌的蜂群也像探矿小分队。说到帐篷,养蜂人的帐篷明显不如地质队的帐篷质量好,两相对比,地质队的帐篷才是帐篷,养蜂人的帐篷连狗窝都算不上。如果地质队在棒木村这里真的探到富矿就好了,那样就不仅仅只有蜜蜂能采到好花粉、酿出好花蜜,棒木村所有村民也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说不定不比城里人差呢。由此又联想到王跃进,即使他没有掉进地质队这个米缸里,而是被盗墓团伙拖下水,估计现在也成为万元户、10万元户了。    春天的菜花开得香喷喷、黄艳艳的,菜花蛇慵懒地趴在裸地上晒日头,迎来了捉蛇人。村民还以为是王跃进又回来了,但不是。那是另外一个村里的和王跃进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夏天转眼即至,有人一路敲着木板,叫唤着“棒冰棒冰”,一样诱人的声音,一样笨重的自行车,一样的里面塞着一床厚棉絮的木箱子,但不是王跃进,是不知道姓名的別个村子的年轻人。到了秋天,两个男人开着拖拉机,用车厢里的橘子和苹果换稻米,没有哪个是王跃进。冬天的时候,在田间依然能看到挖黄鳝的人,像孤零零的守界树,戴着雷锋帽护耳朵,因为没有将土填回去,所以绝对不是王跃进所为。村民们开始有点怀念王跃进,担心他在外面遇到什么不测,甚至可能野死了。一个人漂泊在外,野死而不能落叶归根,算是顶可怜的悲剧。真的很奇怪,村民们从来不相信王跃进会有好运气,能够炫耀地荣归故里。似乎当年那天他被地质队用卡车带走,就已经用尽了他一生的好运气。
   这话听起来像是诅咒,但何尝不是一种安慰呢?王跃进被突如其来的好运气带离村子,最后如果能因为一种莫名其妙的坏运气而安然返回老家,不也是挺好的结局吗?惊魂未定的他说起这番外出的经历,好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时分,他发现自己居然毫发未损地依然身在棒木村,这让他如释重负,说起话来难免眉飞色舞——这是因为他的面相已经改变,而大家对他往日容貌的印象也很浅——好像在极力邀请听众进入他的梦境。
  
   那是一个地质队无疑。而我被他们选中,除了人勤腿快,还因为我能捕蛇、捉鳝,能捞鱼、抓鸟。地质队由于绝大多数时间在野外工作,他们的食物供给虽然不是问题,但花样少得可怜,有时白天只能吃两块压缩饼干充饥,晚上回到营地才能喝一口热汤。队员们经常抱怨说嘴里能淡出鸟来。他们驻扎到棒木村的时候(说到棒木村,王跃进还是有些生疏,似乎能看出那种犹豫,他本来想说的是“我们村”,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给他们烧过鱼、煮过虾、蒸过鳖,更别说炒过鳝丝、煲过蛇汤。一时间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我,领导思量琢磨,我虽然帮不上地质队什么大忙,做个厨子还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我还善于做野味给队员们打牙祭,于是便把我带走了。我跟着他们吃、喝、穿都不用愁,还能睡帐篷,甚至有工资拿,也就不想家了。我心里打的如意算盘是,等几年后,钱挣足了,那时便回来,盖房娶妻,孝敬娘老子,抚养二男三女,积蓄不够的话,大不了重操旧业,继续抓蛇、卖冰棒、换水果、挖黄鳝。我想这棒木村的蛇、鳝总不至于死绝吧,夏天里的冰棒孩子们总不会吃厌吧,用水果换稻米总还是有利可图吧。
   谁能想到在野外的生活会是如此枯燥呢?队员们还能看书,或者听收音机,或者给家人写信,或者干脆对着照片发呆。我打小便不爱读书,虽然算是上了几年学,知识早就连书本一起都还给老师,很多字它们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们,即使借到书也看不进去,装装样子而已。收音机更不好意思管人借,最多站在声音里蹭一耳朵听听,但十次有八次听不懂里面讲的是什么。他们说我的耳朵缺少训练,我认为是乡下人的耳朵不顶用。倒是有人善意提出帮我写信,但我娘老子连自己的名字都认不清,信纸上无论我请人写什么,不都是“满纸荒唐言”吗?照片上的人是好看,像真的一样,还对着人笑,我倒越发不敢看了,担心会被“勾魂”。这种氛围下,在外这些年,我从来不知道我身在何方,有时候在水一方,有时候在山一方,只记得卡车载着地质队进山出山,或者顺水忽上忽下。有时还坐火车,还坐飞机,就是以前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的飞机,然后再换卡车。卡车都是一模一样的,像一个胚子出来的,飞机不是,有的大有的小,火车也不是,有的长有的短。
   在地质队里,我能做的事没几件,无外乎每次驻扎下来就到处转悠,张网捉些鸟鱼,下套捕些走兽,或者挖鳝、捉蛇,为队员们改善改善伙食。但也经常不顺心,有的地方没黄鳝,有的地方没菜花蛇。毒蛇虽然也能吃,但捉它们很危险,而且据说在营地吃了毒蛇,留下气味,其他毒蛇会前来报仇。有的地方冰层太厚求鱼不方便,有的地方鸟都飞得太高。这还不是大问题,更麻烦的是,有几个地方的鱼和鸟都吃人的尸体,所以当地人不吃它们,以为禁忌。而我对此很难理解,难免犯错,惹下麻烦。渐渐的,领导觉得我成了地质队的累赘。想想也是,我在棒木村里能做的事,换随便一个棒木村的人也都能做,甚至比我做得更好,原本就不显得特殊,换到别的地方,我自然难以派上用场。有些当地的食材我甚至听都没听过,更别说我能用它们翻出花样、烹饪出美味佳肴。也就是说,即使做厨师,我也是不合格的。
   好在队员们都很喜欢我,即使我不能让他们打牙祭,他们依然愿意容忍我在他们身边出没,即使他们在看书、听收音机、写家书、看照片,也不觉得我影响、干扰到他们。我是一个和他们完全不一样的人,但正因为此,他们接纳了我,好像我既存在,又不存在,有时是有血有肉的身体,有时是可有可无的影子,有时就只是他们口中一个非常熟悉或者全然陌生的名字。他们会抬起眼睛看我,空若无物,眼神定定地穿过我,看向不可知的别处。这时候,我有时会忽然忘了我是谁,记不起来我为什么身在此处,在他们中间。
   总之,我慢慢适应了我的新角色,在他们看书、看照片、看信的时候看他们,在他们听收音机的时候听他们,甚至我也能陶醉在他们观看照片时的甜蜜和忘我中,感受到他们写信时的欲言又止和怅然若失。通过和他们的朝夕相处,我觉得我受到了感染,有了变化,初始不明显,等待发觉时吓了一大跳。我完全没想到,我成了这样的人。
   是这样的,地质队在我看来就是站在地面了解土地深处的一群人。这一点和农民完全不同,农民种庄稼只会用锄头和钉耙刨开浅浅的一层,还不如我挖黄鳝的洞深,可再深的黄鳝洞也没有他们用机器打出的洞深。他们在旷野挖出笔直的地道,比村里的井更深,却很少钻进去一探究竟,虽然他们经常和我开玩笑,说一直挖下去,就能把美国挖出来,还让我钻进他们打出来的深井里。美国肯定不可能藏在一处荒无人烟的深井里。他们一点也不期望井底掉出来一个美国,只是静等地下水的涌现。他们会提取深处的水、土壤和石头做实验。除了打井,他们还会举着一枚圆环仪器不知疲倦地到处察看,好像在测量或者捕捉野外的风丝、风片、风声。    这竟然是我在地质队唯一的一次爬树经历。从那么高的树巅下到地面,我再也不渴望爬树,或者任何的高处了。他们经常怂恿我,“王跃进,你不是能爬高吗?你快点爬到高点的地方,看看补给车到哪里了?”“看看天边那块乌云,它的尾巴垂到哪里了?”“看看三小分队,他们现在在哪里?”“看看领导什么时候归队?”好像只要我爬到高处,不仅能看得远,还能未卜先知。好像我既然能看到远处迤逦而行的卡车,就能看穿一切。当然,他们是在揶揄我。当然,他们也希望在枯燥的野外生活中找点乐子,就好像读书、写信,听收音机、看照片。看我爬高显然也是一个乐子。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么能爬高的人,飞檐走壁,身轻如燕,这么说来,武侠小说中怀有绝顶轻功的人肯定是存在的,只是没有机会遇到罢了。他们端详我的手,检查我的脚,研究我的腰,甚至怀疑我的屁股上藏着一根起平衡作用的尾巴。他们问我:“王跃进,在那么高的高处,你的呼吸是不是很困难?你的心跳是不是很剧烈,像张飞给关羽擂鼓一样?”在高处,我没觉得有什么异样,呼吸正常,心跳匀速。要说不正常,只有我的视力显得很不正常,让我感到害怕。譬如说,我能“看到”时间,那还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错觉,是我和地质队的人长期朝夕相处,受到他们的影响和刺激,产生了混乱和虚妄。我连自己几年前的事情都记不清,怎么配谈时间呢?虽然我确实像一只蚂蚁遇到大象,感受到过于庞大带来的压迫和紧张,我指的是他们关于时间的谈论和表达的其他所有知识,必然会在我心中造成似是而非的影响。我既不能消化和摆脱,更无法对此做出解释。我只能“说出”,但对着他们,我连“说”的勇气和能力都极度匮乏。我只能“看”,就好像在高处我所看到的,除了卡车,我还看到了其他。我只对他们说了卡车,其他影像我只字未提,苦于我不能理解我所看到的,因而也就无法说出。这困扰了我,不亚于一场大病,看起来除了离开地质队,我别无他法。于是,我在放弃自己之前,重新回归到了棒木村。
  
   “那么,爷爷,你在大树上看到了什么?”对那些对外面世界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孩子来说,传奇固然听不厌,他们对自己好奇的问题更是紧抓着不放。作为第一个走出棒木村,并且在第二个走出棒木村的人还没有出现时,就已经回到棒木村的王跃进,他现在已经是一个老人,老得足以说出人生中所有的秘密,却依旧困惑于如何向孩子们说出他当年所见。囿于语言,他仍然会迟疑,觉得还是什么也不说为好,但生活经验(哪怕是棒木村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促使他必须尝试说点什么,尤其是随着年岁增长的见闻,通过某种神奇的契合,无疑暗示并助长了他的勇气。
   “我看到了什么?”老人王跃进喃喃自语,身体微微颤抖,好像正站在时间的某个触角上轻轻摇晃,刹那间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旷野中高处的树冠,正在极目远眺。
   “在找到那辆卡车之后,我把目光迎向更远处,那辆卡车很快驶出了我的下眼眶,在我的上下眼皮之间,就再也没有什么活动的东西了。除了风,但风我是看不见的,只有吹过身体时才能感觉到。我一直看着远处,也许是所有的远处,渐渐的,我觉得我看到了,就像过去的时间被我想当然地察觉到,我自以为看到了未来的时间。假使在现在,过去的时间拥挤着畏缩不前,越积越多,就像洪水一样汇聚到一起,只等着开闸泄洪,“轰”的一下就全跑出来了。未来的时间不是这样的,它若有若无,似隐似现,只借助某些具体形象的渐次确立而得以呈现。它从容不迫,与其说在趋近,不如说是远离,就像旷野中的鬼火一样。你如果离得太近,它反而会远离躲避你呐。未来的时间就这样,尽管谁都相信它的存在,但谁也看不到它,更别说趋近了。不过,万事万物都有罅隙和裂缝,时间也是。过去的时间凝聚的是坚固,未来的时间仰仗的是缥缈。最初,我看到一团灰蒙蒙的东西,像阴影一样悄无声息地四下蔓延,但某个局部随时又会被光所照亮。好像我这边渐渐闭合的夜幕并不笼罩它们,另有一个太阳和月亮在围着它们打转。这让我产生了晕眩。一开始我也以为是海市蜃楼。我曾经见过几次,宛如生长于云端,够不着,也戳不破。我在树上所见到的并不是海市蜃楼,它是活的,或者说是活动的,在阴影里蛰伏的时候像水浪,在阳光里显形的时候像火焰。当我怀着惊惧看向它的时候,它停住了,甚至在后退,像潮水退却那样。我放弃了看它,而是看向所有的空,它又开始主动慢慢接近了。夜的气息伴着凉意,在树杈间更为明显。星空像浩瀚的沙丘有了呼吸。我甚至能感到一滴露水正在我的眉宇间形成。
   “孩子们,我看到了什么?不是时间,而是空间,是凌驾于时间之上的变幻的形状。它像水一样不具形,也不像火焰那般有方向。我能感受到它刺骨的寒冷,又能体会到它莫名的灼热。似乎能把一切都冰封,把冰封的万物融化,把融化的所有重新冷却、塑型。我看见了新时代的大洪水,那是摩天大楼,如镜像一样被不停复制出来,蔓延扩张,挤满所有的空隙。摩天大楼的洪水,侵占所有的土地,塞满所有的空间。那是城市这头怪物的细胞。在几万年前,地球表面零星地散布着穴居人的洞穴,穴居人像土蜂一样钻进钻出,身上经常沾满野花的花粉。后来出现了村庄、卫城和城市。城市就是新的巴别塔,身体盘踞在大地上,触角尽可能伸向空中。最后的城市就是巴别塔,将覆盖所有的地表,接触并遮蔽所有的天空。当到了那时,城市便是新的大洪水,淹没了一切,等到这股洪水消退,第三只鸽子衔来的将是一段水泥钢筋。这就是我在旷野中看到的阴影和火焰。
   “很多次,我随着地质队从城市中心穿过,或者绕行于它的边缘。我没有在城市生活的经验,但我感觉到它发展壮大的野心和牺牲一切的决心。在城市边缘住过哪怕一天的人都会有切身体会,城市联合体就像细菌一样迅速蔓延。第二天和前一天完全是不一样的,突然蹿出来的光怪陆离会让人误以为已经置身城市的中心和闹市区。城市的去中心化显然是一个阴谋,当每一个边缘地带都自以为是中心时,它就被城市完全吞噬掉了,被吞噬的又自动转化成饕餮,张开饥饿的嘴巴,急不可耐地去吞吃更外围的一切。
   “这就是我看到的,城市让摩天大厦成为它的拐杖和马匹,正在急行军,绕地球一圈又一圈,直到把地球围成密不透风的水泥茧。我还看到你们,孩子们,你们的脸在城市的霓虹灯中闪现,你们的身形在大街小巷流淌。我看到你们在送外卖,在送快递,在洗车,在开滴滴,在扫大街,在造房子,在开电梯,在端菜,在洗盘子,在当月嫂,在做保姆,在流水线上呆若木鸡,在看周末电影上午场,在吃冰激凌和爆米花,在逛一元钱超市,在立交桥上乞讨,在当狭小空间的租客,在小心翼翼地刷信用卡,在不切实际地幻想,幻想能有朝一日摆脱现在的身份,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过上光鲜体面的一生。光鲜体面也许会来临,但那时人生很有可能已近尾声。
   “这就是我看到的,在高大的建筑群之间,那一张张脸。每个人穷尽一生的努力,不过是坚持一直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齿轮,所有的力气只是用来让齿轮徐徐转动。无数齿轮的咬合带动,无非让城市扩张得更快。就是在那棵树的树巅,我看到城市的逼近,不会放过任何一处旷野,碾压所有的乡村,将之变成领地和附属,一网打尽,然后形成新的一轮滔天洪水。
   “然后,我看到了棒木村,它和我離开时一模一样,完全没有变化。我们的棒木村就在高楼大厦幻影的后面,很容易忽略它,一旦忽略再想找到它就难了。我甚至能找到田野中我捉黄鳝挖出的洞,看到那像补丁一样的被我翻出来的冻土。为什么我要跟着地质队出来呢?为什么我不能待在棒木村呢?如果城市注定要将所有的乡村一扫而空,我在家里坐等城市登门拜访,不是更省心吗?就像你们看见的,事实正是这样发展的,棒木村通上了电,通上了自来水,通上了电话和网络,开通了快递和外卖业务,邮政局和711也有了。等到村里出现的高楼装上了电梯,它真的就跟城市一样了。夜深人静,当你坐在抽水马桶上,你也会感到一种息息相通、四通八达、无所不在、泛着臭味、让人绝望。
  “这就是我在高处看到的景象,它已经发生了。而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其他文献
舒省抱着双臂,望着窗外,細雨蒙蒙中的城市,更像在一座雾山中。   他已经三天没上工了,自打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后,他还处在恐惧中。他分明记得,工头在他上脚手架之前还一再交代注意安全,本来不允许他上去,说他看上去就弱不禁风,可他老坚持,说在脚手架上做工,工钱会高点,多赚点给家里寄回去,工头才勉强答应。他还记得自己当时两只脚踩得稳稳的,没想到,在运一篓砖时,朝下瞅了瞅,十几层楼的高顿时让他晕眩起来,
期刊
有很多事情,费非总是一边干一边后悔,但最后还是会故作镇静地把它干完。   眼前便是这样。“与春天来个约会,一起去竹林里挖竹笋”,88元一日游,听上去很诱人。包早餐、中餐不算,还许诺每人再送10斤春笋。有这样的好事吗?……费非不算是很贪便宜的人,他对包餐、送笋什么的并不抱多大希望,打算自己带些饮料、食品,实在不行,中餐自费另吃,送的笋如不好就偷偷扔掉——只求天黑时能把自己平安送回这座小城即可。
期刊
一  在我的视野中,起凤桥是一幅画,通过灰色小瓦的月亮门,画出记忆的事情。泉水之间有多少座和起凤桥一样,说桥不是桥的桥,谁也说不清,甚至同一屋檐下,济南人对桥的记忆也截然不同。济南的桥有些怪,让我产生好奇感。  王府池子的泉水从月亮门穿过,抵达清河。我拿起相机,拍下泉水静止的一刻,这是我对起凤桥做出的第一个标记。  春日的午后,阳光洒在灰瓦白墙间,一簇簇水草,油油的、滑滑的,泉水在阳光的呼应下变得
期刊
月 夜   镜子里,月光从地上   扶起树影   我们都一同伸长了脖子   望着天空   像蘸取盐粒一样,我们舔湿   食指,蘸取东方的星星   屋檐上趴着的猫   水池边的蓝花藤   一动不动的壁虎   都在波涛汹涌的夜晚   衔着自己的星星四处泅水  田 野   掌纹里下起了雨   冲刷掉所有交叉的虚线   背后的油菜花还在这个季节   使用着各种标点符号   麦田捉住了一只乌鸫   连同那棵
期刊
一  时间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初,老马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事件的核心人物是马树,马家唯一的儿子。马树即将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日期指日可待。马家为了马树填写报考志愿召开了一次隆重的家庭会议。  会议由母亲苏桂云召集并主持,父亲马兴旺、大姐马莲、二姐马花、马树的大姨,一位风风火火的中年女人苏桂霞也列席参加了。一家人神色凝重又满怀激动地围坐在平日里吃饭的饭桌前,事件的主角马树态度暧昧,事不关己地坐在
期刊
张爱玲:起点和终点   一个女人,用了一个冬天,行走在路上,颠簸在异乡,去看那个不能指名道姓的男人。   异乡的路,难行尚不足惧,吃饭被宰、如厕艰难,才让人苦不堪言。而在闵先生老家耽搁了一个月,更让急于会面的人情路不堪。   张爱玲,名门出身,城市女子,当红作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只好和“闵先生”这样的男子搭伴前往目的地。这些地方,他也经过了吧?张爱玲以此安慰自己的心,一边恨
期刊
大地的理想  乙末年距小雪还有5天,我去横峰访友。吴武华兄和史海辉兄均为我多年兄长,慰留我,说,去乡间走走,有很多好地方。我说,横峰来过很多次,大部分地方都看过了。吴武华兄说,可以去新篁看看,有好东西。我说,20年前去过,记忆模糊了。就这样,去了新篁。又不可自抑地去了司铺、莲荷、铺前、港边、龙门畈。冬雨绵绵,大地始终垂降暮色。我却义无反顾地扎入丛林、川峦、田畴之中。似乎那是看不厌的故乡延伸部分,是
期刊
一   《梁光正的光》显然包含着丰厚的历史内容。梳理其叙述所涉的时间序列,即可勾勒出主人公梁光正一生的遭际与命运,而其间有关“人民公社时期”“革命时期”直至当下社会的背景性铺垫与提示,则分明标识着历史纵深叙述的小说维度。人物故事与历史运行之间的深层关联,犹如一路经络存伏于这部长篇的叙述之中   自1949年以降,个体生命与历史内容之间的纠结与胶着,渐成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主流性叙述追求,
期刊
一个满脸皱纹的男人买了扎西的房子,没过几天就住了进来。   扎西要卖房子的事情,到最后我才知道。   我家的房子和扎西家的房子隔不了几米。以前我听别人说,其实我们两家的房子中间有条小路连着,两家大人你来我去,把路磨得光光滑滑。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两家大人不走动了,路上长满了草。再后来,两家干脆把路封了,彼此砌了一堵墙。从此,谁家的生活就是谁家的了。   那天院子里的鹅
期刊
涧水是原始的性灵  草是星星 不辨水流 不辨隐蔽在古镇  中的朱石巷 一早到晚 黄昏 夕阳  斑斑驳驳 隐现  颐阿之间 渡口也羁旅之思   哦我不淙淙细流  不去运河垂钓 落叶纷飞   是新陈代谢 是高沽之流  我是古今 志同道合 巧遇小指岛   蝌蚪漏出腿  魚儿穷游东方 日日夜夜 千索万思  孩童呜呜之音 小河如此无边 如此无际  云日辉映 空水也是人家  大地静如处子  一堆黄杨围着小叶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