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秋收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a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禾莳田,茅人也值钱。”这句俗谚,说的是在农忙季节,连稻草人也在驱赶麻雀,站岗放哨,发挥作用。除了“双抢”之外,秋收时节也是非常繁忙的。霜降来临,天高气爽,地里的庄稼、山上的果实纷纷成熟,大地一片金黄,勤劳的人们忙着收稻子、挖番薯、摘茶籽,忙着劳动赚工分,而孩子们也闲不住,利用短暂的假日,各尽所能,为大人们减轻负担。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既要出工劳动赚工分,还要照顾我们兄弟三人的起居饮食,十分辛苦。作为老大的我,自然懂事得早,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我在放学以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家务,扯猪草,剁猪草,喂猪食,煮饭炒菜,洗衣服,什么都做,至今我左手食指的三个伤疤,就是小时候剁猪草时不小心剁伤留下的。
  收割晚稻时,大人们都去赚工分了,我们小孩就跟在大人的后面,捡稻穗,扯猪草,挖泥鳅。在刚收完水稻的田里,每看见一个手指大的小洞,我们就深入追击,不一会儿准能挖出一条条的泥鳅。遗憾的是,那时的规矩很严,稻田里播下了红花草,因此不能多挖泥鳅,我们就到附近的水渠里去拨翻泥鳅。首先是放干水渠里的水,然后一段一段小心地翻泥,准能捉到许多鲜活的泥鳅。那时化肥、农药用得少,无污染,也没有电鱼机等工具,沟里的鱼和泥鳅很多,运气好的话,在十来米的渠道里最少能捉到两三斤泥鳅。当然也有运气差的时候,偶尔翻出几条花花的泥蛇来,往往吓得赶快跳上岸,再也不敢下去了。泥鳅捉回来后,先用清水养起来,之后等大人回来用茶油煎酥,加入青辣椒爆炒,可以美美地吃上几天,味道赛过山珍海味。
  挖番薯是个技术活,割掉薯藤后,见大人们将一个个胖嘟嘟的番薯挖出来,我们羡慕极了,也跃跃欲试地拿起锄头,可不知怎的,不是挖不到番薯,就是用力过猛挖烂番薯,你说气人不气人。在将番薯装进箩筐前,也有许多讲究,不仅要小心地摘下薯藤,清除泥土,还要拣出有破损的番薯,如有流浆的地方就要用湿湿的黄泥土补上去,以免流浆烂掉,不利收藏。番薯晒干后要及时放进薯窖里,这样到次年春天也不会烂掉,可以补充粮食的不足,度过春荒。
  摘茶籽也是秋收的一件大事。霜降前后,天刚亮,我们就穿着厚厚的毛衣,跟着大人们上山。上山之前,我们做好煎饼等干粮,背着竹篓子,披着蒙蒙霜雾,顶着草木的露珠,在一棵棵茶树下,采摘熟透了的茶籽。树上的露珠打湿了我们的衣服,冷得我们直打哆嗦,要等到太阳出来以后,晒干衣服,身上才感到暖和。有时摘到中午肚子饿了,我们就在山上找野果子,有猕猴桃、野杨梅、板栗,还有熟透了的山楂,以及叫不出名的果子,吃得我们的嘴上乌黑乌黑的。填饱肚子后,我们便疯狂地玩耍,高兴地叫喊,待大人们摘满了一竹篓菜籽,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恋恋不舍地跟着大人们回家。
  儿时的秋收,紧张而又有趣,繁忙而又幸福,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似乎长大了,能够为大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家庭的负担,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心里十分愉快。
其他文献
人体足部有6条经脉与脏腑相连。足部是肢体末端,也是负重部位,特别在站立或长时间不活动时,瘀血、肿胀易集中在腿部和足部。泡、搓、晒,这三种保健方法能很好地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泡。老年人阳气不足,四肢就会冰冷。促进肢体末端血液循环的方式首推泡脚。水中热量可通过足底进入全身,使肾经、肝经得到养护。同时,泡脚还可刺激足部反射区,调理内分泌,舒筋活络。  搓。建议老年人泡完脚后用双手掌心轮换着按摩揉搓足部
期刊
老年人适当运动的好处不言而喻,不过有几个要点要切实把握:  一戒负重锻炼。老年人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可使肌肉协调放松、全身得到活动的运动,如打太极拳、健步走、打门球等都很合适。  二戒變换头部位置。前俯后仰、侧倒旁弯、各种翻滚,头低脚高、脚朝上的倒立等姿势容易造成脑溢血,危及生命。  三戒屏气运动。老年人屏气时容易发生头晕、目眩,严重者可发生昏厥和脑血管意外。  四戒激烈运动。老年人不宜进行快跑等
期刊
从严格意义上说,特种兵始于二战时期。但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早已不乏“特种兵”的身影……  战国:铁鹰锐士  铁鹰锐士是秦国最精锐的部队,由上将军司马错创立。铁鹰锐士不仅要剑术超凡,而且要马战步战样样精通。铁鹰锐士的选拔极为苛刻:第一是体魄关。司马错在魏国名将吴起当年训练魏武卒“手执一支长矛,身背二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同时携带三天军粮,连续疾行一百里,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全副甲胄、一
期刊
我从教育战线退休以后,就订了一份《老友》杂志,她不仅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也给老伴带来了健康。从2014年秋季开始,为了照看孙子上学,我和老伴离开乡镇,住进了县城儿子家。多年来,《老友》一直伴在我俩身边,从来没有离开过。  老伴年已古稀,虽然她只是小学毕业,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对《老友》非常感兴趣。无论在老家还是在县城,每当我把《老友》通读之后,她也要抽空看一看。尤其对《养生保健》栏目中的文章,她总是爱
期刊
在所有的杂志中,我阅读最多、收藏最全,并当作百科全书使用的当数《老友》。除了《老友》之外,没有哪种杂志能让我一读就是21年。  每当拿到最新一期的《老友》,我都要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欣赏每一幅图片,品味每一帧设计,年年如此,月月如此。若以情感论,《老友》堪称我的良师;若以情谊论,《老友》堪称我的益友。我与《老友》相伴21载,是她引导我在晚年的人生旅途中悟出健康长寿的道理。  《老友》代言老人所需、
期刊
笔者有过多年当海员的经历,加上旅游和探亲,到过欧洲许多国家,感觉欧洲国家有许多共性和习惯,与我们截然不同,这里仅列出三种日常不相同的习惯,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窗前花香——不晾衣物  欧洲人讲究环保,绿化美化环境,例如像垃圾分类这样的事,在我们还没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时人家早就做到了。欧洲人的绿化意识,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形成了。居民大都有美化自家窗台的习惯。  笔者先后赴西欧12国旅行、北欧探亲、东欧观
期刊
1937年,26岁的季羡林从德国格廷根大学毕业,在此前的三年里,他一共翻译了10部英文小说、8部阿拉伯文著作及6部俄文小说,成为格廷根大学最勤奋的学生。  在毕业典礼上,校长要为他颁发一个特别奖项。当校长宣读完季羡林所取得的成绩后,老师和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上臺领奖。季羡林在掌声中走向领奖台,可就在他走上台阶的时候,一脚没踩稳,竟然在台阶上重重摔了一跤,非常狼狈。这一幕让全场顿时安静了下
期刊
1973年3月,我母亲病重在床,垂危的时候,忽然想吃苹果。那时的农村,人们全靠从鸡屁股里抠几个钱换盐吃,水果算是奢侈品,根本买不起。我母亲一卧病,向来就什么都不吃,难得她老人家开口,我搜遍全家,仅凑了两角钱,步行9公里赶到县城,买了两个小苹果。谁知回来时,母亲已不能吃了,只好看着两个苹果咽了气。那两个苹果一直供奉在母亲的灵前,直到烂成了酱。这事从此也成了我的终生遗憾,什么时候想起来都心里难过。  
期刊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乡陇首村高竹山的木梓树下不幸被俘,随即被关押在国民党军独立第四十三旅第七二七团团部。从此,方志敏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狱中斗争。  国民党反动派对方志敏的被俘欣喜若狂,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施行种种卑劣手段,企图让方志敏改变初心,放弃信仰,屈服投降。但敌人想错了,方志敏以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在囹圄中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5年2月1日,方志敏从玉山
期刊
最近我在整理照片时,一张2013年12月我在螺田中学校友联谊会上与7名学生的合影,勾起我深深的回忆。  1968年我在吉水中学任教。是年10月,在“中学不出公社,小学不出大队”的口号下,各地兴起办学热潮。吉水县革命委员会所属文教卫生组从吉水中学选派了4名教师分别到没有中学的公社去办中学。我被指派到最偏僻的螺田公社。11月1日,我带着工作介绍信和简便行李乘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到达螺田公社。在公社用过午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