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应用性、综合实践性强,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考核办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对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考核 改革 创新
1.课程考核改革的总体思想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是山东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应用性、综合实践性强,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特点。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能力、获取实际技能的一种手段,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仅凭卷面成绩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采用新的考核办法客观真实地评价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全面地反映学生应用该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发挥出个人的潜能,成为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50%)+实操训练与考试(20%)+解决实际应用课题情况(20%)+课堂考勤、平时作业(10%)。
理论考试是按照考试大纲要求,闭卷考试,100分钟。
实操训练与考试是在现有的模块化生产培训系统和机电一体化教学实验设备上进行设备操作、编程、调试等,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解决实际应用课题情况主要是结合生产实际给出小的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给出解决方案,编写控制程序,借助现有设备进行模拟调试,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考核方法能够客观真实地评价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全面地反映学生应用该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了单纯的理论考试反映学生成绩的片面性,避免了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让更多的学生发挥出个人的潜能,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各种活动。
3.考核改革实施过程
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课程组调研有关院校后,经过小组充分讨论,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1)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课题组成员首先调研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根据本校情况,经多次修改,制定了考核大纲。
(2)制定考核评定办法和评判标准。
在充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课程组经过认真讨论论证,确定了各部分的考核评定办法和评判标准。
(3)向学生宣传和实施该考核办法。
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4-1、2班学生宣传并进行试点,让学生了解和接受该考核办法和考核评分标准,并在该课程讲授结束时实施该考核办法。
(4)进行成绩分析及问卷调查。
考核结束后,对考核成绩进行了分析,成绩总体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学生考核成绩的分布基本合理,考核各部分覆盖面广,难易适当,也说明考核办法科学合理。并对04-1、2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份,收回问卷28份。问卷调查显示:96%的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考试改革的评价为“很成功”和“比较成功”,96%的学生觉得现在的形成性考核对促进学习有效。学生普遍认为该考核方法做到知识和技能的并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5)进一步修改、完善。
该考核办法实施后,听取学生意见,并经课程组成员的充分讨论,找出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
4.考核改革的效果
该考核方法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操训练与考试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理论考试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题解决情况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地反映学生应用该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4-1、2学生实施考核办法后,后续实践性环节——课程设计及实训、毕业设计学生得心应手,后续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有5位学生报名参加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并获得不同的奖励。
5.结论
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探索和实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试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几年来,课程组全体成员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获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考核 改革 创新
1.课程考核改革的总体思想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是山东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应用性、综合实践性强,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特点。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能力、获取实际技能的一种手段,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仅凭卷面成绩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采用新的考核办法客观真实地评价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全面地反映学生应用该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发挥出个人的潜能,成为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50%)+实操训练与考试(20%)+解决实际应用课题情况(20%)+课堂考勤、平时作业(10%)。
理论考试是按照考试大纲要求,闭卷考试,100分钟。
实操训练与考试是在现有的模块化生产培训系统和机电一体化教学实验设备上进行设备操作、编程、调试等,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解决实际应用课题情况主要是结合生产实际给出小的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给出解决方案,编写控制程序,借助现有设备进行模拟调试,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考核方法能够客观真实地评价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全面地反映学生应用该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了单纯的理论考试反映学生成绩的片面性,避免了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让更多的学生发挥出个人的潜能,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各种活动。
3.考核改革实施过程
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课程组调研有关院校后,经过小组充分讨论,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1)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课题组成员首先调研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根据本校情况,经多次修改,制定了考核大纲。
(2)制定考核评定办法和评判标准。
在充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课程组经过认真讨论论证,确定了各部分的考核评定办法和评判标准。
(3)向学生宣传和实施该考核办法。
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4-1、2班学生宣传并进行试点,让学生了解和接受该考核办法和考核评分标准,并在该课程讲授结束时实施该考核办法。
(4)进行成绩分析及问卷调查。
考核结束后,对考核成绩进行了分析,成绩总体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学生考核成绩的分布基本合理,考核各部分覆盖面广,难易适当,也说明考核办法科学合理。并对04-1、2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份,收回问卷28份。问卷调查显示:96%的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考试改革的评价为“很成功”和“比较成功”,96%的学生觉得现在的形成性考核对促进学习有效。学生普遍认为该考核方法做到知识和技能的并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5)进一步修改、完善。
该考核办法实施后,听取学生意见,并经课程组成员的充分讨论,找出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
4.考核改革的效果
该考核方法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操训练与考试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理论考试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题解决情况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地反映学生应用该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4-1、2学生实施考核办法后,后续实践性环节——课程设计及实训、毕业设计学生得心应手,后续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有5位学生报名参加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并获得不同的奖励。
5.结论
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探索和实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试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几年来,课程组全体成员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获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