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o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陶静静(1989—),女,河南周口市人,河北经贸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环京津区域可持续发展。
  摘要:伴随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紧缺、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生态危机等伴生问题随之而来,引起世人关注和反思。生态自然观改变了“人定胜天”的错误认识,树立尊重自然的意识,减少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并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怎样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全人类都在不断反思探索研究。而生态自然观的逐步演变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原则
  第一阶段,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不断发生公害事件。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Louise Carson)研究了使用杀虫剂所带来的各种危害,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是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1972年,《罗马俱乐部报告》(Meadows et al.)认为,人口和经济规模的无节制扩张,会突破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总量,突破环境自净能力和承载力,直至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同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上形成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回答了“要环境还是要发展”这一问题,强调“或(or)”字。
  第二阶段,1980年,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上第一次提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由布伦特兰(Gro Harlem Brundtland) 主持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上,《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主张在决策中将环境与经济相结合。
  第三阶段,1992年6月,《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主要观点是,环境和发展要平衡,强调“和(and)” 字。
  第四阶段,我国政府于1994年3月编制并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我国政府第一次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也是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可持续发展三角(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于1994年被世界银行首次提出,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与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融合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地球峰会,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中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时间表。它的主要观点是,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融合在一起,这一观点着重“合( in)”字。
  可持续发展有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包含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就是当代人消费发展的同时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权利。代内公平(intragenerational equity)是指同代人中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平等的,没有性别和种族之类的歧视。二是持续性原则,即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承载力是限制人们无节制消费与需求的重要因素,全世界只有将当下和未来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全球的强可持续发展。三是共同性原则,指的是针对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
  2、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文明
  从语义学上分析,“生”=人+土,表示生命、生产、生活、生存,其动力学机制包括:竞争衍生、整合共生、循环再生、适应自生。“态”的中文繁体由自然的“能”和人文的“心”所组成,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状态或者格局,其控制论机理包括:物态谐和、事态祥和、心态平和、世态亲和。“生”与“态”结合在一起,就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老子之道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心同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有助于形成健全的生态思维。道家“道生万物”,儒家“太极化生万物”,均体现出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态道德观。儒家主张仁爱德性,所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道家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佛教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必须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可持续性前提下,进行日常经济生活的再生产。生态文明至少包含着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生态产业的核心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平衡,应通过各种渠道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市场机制之中,最大程度地反映出生态系统中资源的价值。第二,生态友好的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在某种意义上系指人类的意识或行为本身,而制度恰恰能规范或纠正人们的行为。如生态补偿机制、大气污染防控政策,等等。第三,打破“人定胜天”的固有思维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新理念。
  人类的发展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人类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在不同发展时期是不同的。原始、农业文明阶段的人类抱着一种敬畏自然的朴素理念,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与自然基本处于和谐状态。到了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信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念,自恃科技力量先进,肆意掠夺自然,引发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因素。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阶段,将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中。因此,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跃迁,不仅是一场经济革命,更是一场社会革命、文化革命。
  3.结语
  生态文明时代呼唤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与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生态自然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类和自然是同等重要的,只有与自然界建立起一种和谐关系,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王之佳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王如松,胡聃.弘扬生态文明 深化学科建设[C].生态学报,2009(3).
  [3]张新峰.浅议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2).
  [4]李倩.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1(69):85-87
  [5]李清源.生态文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青海社会科学,2005,(5).
  [6]熊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情结.宜春学院学报,2004,(S1)
  [7]张瑞.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4)
  [8]卞强.可持续发展定义透视与重建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9]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我国建筑事业取得了很多有益成绩,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新型建筑项目不断增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必须时时刻刻跟进.整个建筑工程项
诚信问题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其表现形式也是林林总总。基于审计的职业思考,本文重点就“会计信用缺失”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一方面,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于实施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北地区资本证券市场的发育和完善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会计失信问题也是审计机关履行监督和规范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目前会计信用缺失的现状    会计信息是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其
美国国际食品政策研究学会和世界渔业中心3月2日发表的报告说,今后十几年世界水产品的需求量将急剧增长。同时由于野生鱼类资源的过度开发,水产品养殖业也将得到迅速发展。这
国家颁发了《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在此背景下,分析研究了质子治疗中心投资和筹建的一些重点问题,市场方面的旺盛需求,设备价格的高昂和质子治疗技术的高科技复杂性.提
主持人: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鞠佳佳  发言人: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处长王立德、公诉二处处长李莲红、公诉一处副处长郭旭强、检察官解辉、李巧霞、韩菲;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龚东升、副院长李存海、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宋素娟、法官陈英  点评人: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田向红    案情和问题    [案例一]2010年4月28日14时许,犯罪嫌疑人谭某在顺义区中国国际展览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立足省情实际,鼓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思路,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
此文详细分析了现阶段造成我国配网低压线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促进配网低压线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廖新兰是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的检察官。几年前,她主办了轰动一时的一个拐卖幼婴案,并亲手将主犯孙文育、刘碧夫妇送进了监狱。然而,罪犯背后却留下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两
近些年来,现代化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项目管理人员需熟悉了解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内容及涉及的专业知识,合理划分各项工作,确保市政基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