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业科技创新之路上的杰出践行者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engh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中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让他进入了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水行业。儿时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夜晚的繁星满天、潺潺溪流,深印脑海,冥冥之中,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人民的用水安全,成为他矢志不移的职业。
  他就是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获奖者——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郑兴灿。
  在30年水业科技的跋涉中,他如绵延的流水一般浸润着科技的园林,也在这片园林中收获了无数科研果实。
  还城市清洁用水
  1983年,郑兴灿从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便入职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一直从事城市给水排水和水环境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工程设计工作。在3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开发项目(课题)和工程设计项目60多项,参与审定评审研究开发项目(课题)和工程设计项目600多项。
  伴随这一惊人数字的,是他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城市污水治理便是郑兴灿科研积累30年取得的成果。
  氮磷污染物的有效控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郑兴灿所负责的课题组便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污水除磷脱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在历时20多年的除磷脱氮基础理论研究、工艺技术创新开发和工程设计实践中,他们开发出一系列针对我国城镇污水水质特点、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标准的污水除磷脱氮改进工艺流程,有效解决了污水碳氮比低、水质变动大、回流污泥携带硝酸盐影响工艺运行效果的技术难题。
  如今,这项技术在低碳氮比污水除磷脱氮工艺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并出版了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术专著,研究成果为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水质条件下的污水除磷脱氮工艺技术选择提供了系统可靠的理论依据、设计计算方法和工程化经验,技术成果在上千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成功推广应用。
  2007年5月,无锡出现供水危机和蓝藻大爆发事件,引发了全国的关注。为此,郑兴灿率领团队,对污水处理一级A稳定达标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及时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多种工艺及设备的集成和工程验证,形成了包括强化预处理、强化除磷脱氮、深度处理在内的整套污水处理工艺设计运行参数和技术经济指标,成果在全国各地污水处理厂得到推广应用。其中,无锡芦村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集成应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初沉(发酵)池 回流污泥反硝化改良A2/O 悬浮填料强化硝化 化学协同除磷 机械过滤”工艺流程,成为我国第一座完全按一级A标准提标建设的工程项目。
  除了对城镇污水进行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的创新开发,多年来,郑兴灿还不遗余力地推动着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他在国内首次从政策、标准和技术示范三个层面上提出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及技术指标体系,着重发展战略、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工艺技术、配套设备和工程示范的系统研究与集成。
  通过课题研究和工程设计建设,形成了污水再生处理成套工艺技术及工程实施方案,完成了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的编制。通过二级强化处理、混凝沉淀、过滤等系列单元技术的整合与集成,以及膜生物反应器、微滤等设备产品的研发,提供了适合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需求的污水再生处理技术及配套设备,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应用于市政杂用、园林绿化、景观水体和工业用水,引领了国内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
  为污水处理工艺注入新活力
  在城镇污水处理领域,郑兴灿不仅要充当危急时刻的消防员,更要成为前瞻未来需求的先知者。他一直在探索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应用。这种探索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针对我国合流制(混流制)城镇污水普遍水量波动明显、水质浓度变化大、SS/BOD5比值偏高、BOD5/TN比值偏低、水质水量的季节性及昼夜变化显著等特点,郑兴灿研究开发了以环沟型改良A2/O高效除磷脱氮工艺系统为核心的改进型污水除磷脱氮工艺流程,重点解决出水氮、磷、COD、BOD5、SS等水质指标的一级A稳定达标问题。明显缩短了整个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总体水力停留时间,提高生物反应池的污泥活性及反硝化速率、优质碳源所占的比例及内碳源利用效率,降低工程造价、占地面积、能耗物耗和运行成本。
  同时,针对我国城镇污水碳氮比偏低、进水无机悬浮固体比例偏高的水质特点,郑兴灿开发了改善污水除磷脱氮性能的初沉发酵预处理方法及系统,集生物絮凝沉淀和水解发酵作用于一体,改善进水水质构成特性,实现了城镇污水有机碳源的充分利用和无机悬浮固体的有效分离,提高进水中的优质碳源比例,相应提高了污泥活性、除磷脱氮效果和运行稳定性,大大降低了碳源不足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降低了工程建设投资、运行费用和能耗物耗水平,为碳源严重不足污水处理厂的氮磷稳定达标提供了可能。
  在引进消化AB工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市场需求和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郑兴灿又对该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开发研究、改进和提高。根据试验,他提出初沉污泥活化形成生物絮凝作用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提交成套工艺技术、性能测试数据和示范工程;在机理和特性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技术成果已在20余座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应用。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化学—生物联合絮凝强化一级处理新工艺,在国内最大规模的上海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一期(170万m3/d)工程中得到应用。
  科技为国家民生服务
  近年来,郑兴灿在忙碌于科研的同时,主持完成了“863”计划城市污水处理关键设备研制等重大项目,在国家层面,将技术转化为造福未来民生的工具。
  据他介绍,项目围绕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功能提升和出水稳定达标的技术瓶颈,在污水机械预处理设备、新型初沉池设备、悬浮填料强化硝化系统、曝气成套设备、深度处理新型过滤设备的研制与工程应用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的设备产品。其中,超细格栅实现了100%国产化,新型初沉池及砂水分离器解决了高SS/BOD问题,应用规模达60万m3/d;悬浮载体填料完全替代进口产品,规模100万m3/d。
  此外,郑兴灿还将自己的技术成果运用到了工程实践中。他主持完成的海河流域典型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针对北方典型缺水城市季节性水量变化不均、内外污染源交替污染、上游过境与下游地产污染物相互作用、复合型污染现象突出问题,选择代表性城市开展城市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整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集成应用,形成了包括城市与工业园区污染负荷削减、再生水利用与安全保障、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景观水系统功能恢复与滨海盐碱湿地修复等方面内容的集成技术体系,建立了各类示范工程26项,形成关键技术(点)58项,研发设备18台套,申请发明专利63项。
  厚积30年,郑兴灿因其出色的工作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市级优秀设计奖一等奖3项。
  作为国家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863”领域专家、科技支撑项目主持人,结合自身长期潜心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郑兴灿又需主持制定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重大专项的各类项目计划及实施方案,终日奔忙却乐此不疲。
  水利万物而不争。郑兴灿如流水滋润干涸的田地般,哪里有技术需要便流向哪里,埋首耕耘,不问荣誉。诚如静水流深,他的成果在积淀中向更深的领域发展,带领人们进入更加清洁澄澈的未来。
其他文献
为促进经济再生,日本政府努力落实2013年6月推出的《日本复兴战略》。该战略提出了“日本产业复兴计划”、“战略市场创造计划”以及“国际拓展战略”,强调了制度改革和科学技术创新在日本经济再生中的关键作用,重申了要强化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作为科技创新总司令部的职能,推出了推动跨部门的战略性创新项目、设立国立卫生研究院等重要措施。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20多年,给日本经济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长期通货紧缩加
2016年5月30日的人民大会堂别开生面,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会合一”,在此隆重召开。此次三大顶级科技会议历史性地联合召开,参会人员规模之大,与会人员规格之高,近40年历史上只有1978年的“中国科学大会”能与之媲美。  两次科技盛会虽背景不同,但目标却相似: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
集成电路发展迅速,微电子知识日新月异,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蔡一茂在微电子领域十几年的研究生涯中,一直以导师王阳元院士、黄如院士为榜样,把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事业和微电子学科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不懈追求的目标。他说,未名湖畔,潜心科研,教书育人,是他追求的理想生活。  只争朝夕,为祖国微电子发展归来  2009年以前,蔡一茂在韩国三星总公司存储及研发中心做闪存技术的研究。蔡一茂说,在三星的这段工作经历,
最轻便清洁的能源转换新技术  经济发展建立在消耗资源的基础上,社会持续发展带来能源开采和利用,造成现在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根据世界能源机构2012年的分析数据显示,世界石油、天然气、煤、铀的剩余开采年限仅为45年、60年、230年和70年,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同时,传统化石燃料的使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从而引发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现象,以及雾霾灾害天气的频频发生;化石燃料中的杂质燃烧后向大气中释放氮、硫
“现在总有人对医疗问题不满意,认为还不如赤脚医生的年代。事实上,在那个时代缺医短药严重,更多时候是听天由命。”在不算宽敞的办公室里,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用这个开场白开始了这次采访。  这位“60后”院长,持一口带着一丝乡音的普通话,言语中流露出对现代医疗的自信。在一个以创新为科技主旋律的时代里,他认为科研并非一种形而上的“圣物”,它无处不在,存在于兴趣里、临床上、管理中……他要追求的就是这种“真科
石智课题组  癌症是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800万人死于癌症。根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目前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为285.91/10万,平均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我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至8人中有1人因患癌症致死,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  目前人类对抗癌症的有效途径是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与药物治疗,其中化
摘 要:员工参与管理在视人才为企业第一资源的今天,已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十分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南京R集团公司员工参与管理的实施情况,总结其经验和不足,进而构建“员工参与管理”模型。  关键词:员工参与 参与管理 案例分析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企业组织在获得人才后,如何对人才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这一类核心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有效激励就显得越加重要。美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铁路运输业,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有着快速性、安全性、大批量、低运价和全天候的优势。近年来,随着铁路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铁路的不断兴建和完善,我国的铁路运输业有了快速发展,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运输需求巨大,铁路运输还未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尤其是在春运、暑运、“十一”长假出行高峰时期,运力紧张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如何应对这
陈明清,教授。1999年于日本鹿儿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到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工作,200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六大人才高峰”A类资助计划,主持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兼任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功能材料》和《化工科技》等期刊编委。  高分子材料学与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
今年是韩发彬教授全职回国的第2个年头。在美国和加拿大,他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基因克隆与发病机理探讨。回国后,这位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空降”到聊城市人民医院的教授,依然专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和遗传致病基因克隆。  不论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医学,韩发彬教授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过,最让他骄傲的并不是这些,那会是什么?回国后的这段时间,他对自己科研与临床转化和产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