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灵秀共鸣的紫砂壶“灵钟”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壶是因茶而生的器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从粗陶器皿变为经典的艺术陶瓷,并最终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流露出浓郁的民族文化之美。历代紫砂艺人在创作中亦十分注重作品文化性能的表现,善于挖掘文化的精髓内容,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的修养,并将艺术形式与人文内蕴完美融合,留予世人美好的视觉和精神享受。
  顾景舟大师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一文中说,“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辟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由此可见,任何一把优秀的紫砂壶都离不开“形、神、气、态”的构造要求,且需严格遵循将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综合的原则。
  紫砂壶“灵钟”便是这样一件基于传统造型,充分变化形式,并融入文化内容的作品。该壶以传统经典器型“德钟壶”为基础形态,通过线条的起伏、曲直变换,流露出简雅柔美的韵致,同时,该壶更将钟文化的深邃内涵巧妙渗透于壶体,从而不仅呈现出品茗赏壶的趣味,更营造出悠远的人文意境,达到壶与人共鸣、共感的效果。
  钟文化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的钟文化以其特有的古代乐钟文化而更具魅力。商代到战国时期的中国乐钟制造技术、音乐性能和在文化中的地位都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因此,中国的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洪钟发长夜,余响绕千峰”、“钟声警万里,鼓声惠十方”,古钟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美好的华夏文明的象征。悠扬浑厚的钟声,使人领略到自然质朴的美,给人以警醒和启迪。因此,以钟文化为题材主旨而进行创作的紫砂壶历来便不胜枚举,例如“德钟壶”就是其中的经典款式,这把“灵钟壶”同样以钟文化为素材,撷取“德钟壶”的风格特征,不仅以“钟”命名,更将“钟”的形象融入壶型,使“钟”的魅力内涵贯穿始终,带给人强烈的触动感。
  “德钟壶”是清代邵大亨所创光素造型中的代表佳器,器型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简洁质朴,得古钟之神韵,仿佛还流淌着袅袅余音,令人心醉。“灵钟壶”则在此基础之上,融入灵动的风格特性,整体流畅柔和、手感极佳、触摸舒服,一洗繁缛习气,技艺手法的表现堪称极佳。壶身圆润可爱,壶肩饱满丰润,线条流畅地向下蔓延,腹部略收,使得体态更显优雅,至壶底则似钟摆展开,底下承矮足,提升了壶的轻盈感;壶盖微鼓,与壶口严丝合缝,子母线上下相切、严谨规整;一只桥钮立于盖中央,使得整壶在视觉上形成一只古钟的形象,惟妙惟肖,不仅大方端庄,更富于线韵变换的情调,增添了趣味性和亲切感;壶嘴与壶把相互对应、风格一致、生动婉转,三弯嘴贴于壶身前端,饱满圆润,嘴腹较大,大圈把饱满莹润,显得灵妙天然、古朴简雅,赋予了整把壶律动的气息。整器造型素面朝天,将古钟形象融于壶体,同时又适当融入线条美学的效果,营造出独特的灵秀意境,令人浮想联翩。
  艺术形式往往是文化或情感的载体,能够唤醒人们的内心,赋予人全新的精神领悟。自紫砂壶艺诞生以来,它的人文性能便愈加强大,可以说,壶与人的共生、共融性愈加明显,人们习惯于在品茗赏壶的过程中,从壶里获得超越于茗饮本身的更深层次的感受。“灵钟壶”无疑于灵秀简雅的形象中给予人强烈的共鸣感。钟文化所赋予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这些内容凝练于一把壶中,便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把“灵钟壶”时时传递着钟磬鸣音,钟礼之美、崇高象征、正气之音等无不随之散发出来,给人以警醒或灵魂触动,从而真正使内心获得洗涤,并真正从中感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他文献
在中国饲料行业,很多人对大豆蛋白原料HP300并不陌生。这是全球植物蛋白领域的"贵族"产品,通常用于乳仔猪开口料配方中。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的查询,国内期刊文献中最早提及
针对单发鸭式布局飞机,通过低速风洞实验,研究了矢量喷流对飞机地面效应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喷流使得飞机的地面效应增强,升力系数增加,降低飞机起飞/降落时的飞
提出了一种在整体硬质合金旋转刀具表面采用激光直接标刻数字字符的标识方法,该方法具有标刻面积要求小、标识字符形象直观的特点。首先研究了激光对硬质合金材料的刻蚀规律,然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传统的髋臼研磨方法存在研磨失误的可能性,影响髋臼假体的成功安放。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改进的THA研磨髋臼方法,即"一钻研磨法"的临床效果。方
为期一年的宜兴市陶瓷产业“名师带高徒、共同促发展”活动取得丰硕成果,40件(套)“名师带高徒”的紫砂艺术作品于上月底开始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馆内展出。宜兴市总工会主席黄维正、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仇建梅、丁蜀镇委宣传委员黄锐、丁蜀镇工会副主席苗学文、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国大师汪寅仙、鲍志强、顾绍培,省大师吴震、沈汉生等到场祝贺并观赏了作品展。这些作品体现了师徒结对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