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来源 :吉林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7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思路: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和全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用农业标准化理念统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突出关键环节,依托项目拉动,夯实基础,完善体系,全面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防范、监管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体目标:通过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计划”, 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全年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总体任务:实施农业标准化,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建立监管体系,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机制,落实监管措施,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
  
   重点工作:
  1.以农业标准化为主线,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
  1.1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 一是加快“农业地方标准制(修)定”工作步伐,计划新制(修)定50项农业标准。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吉林省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为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执法依据。二是加快标准示范推广,结合我省“五百工程”,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基地、企业),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1.2建立与国际建设标准相接轨的检验检测体系结合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特点,以“建设体系、完善设施、强化手段、提高素质”为目标,尽快完善检测功能、提高检测质量、提升检测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按照国家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要求,逐步建立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好国家投资的1个省级质检中心和36个县级质检站。
  1.3建立与国际认证标准相符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一是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的培育、认证、登记保护和开发;二是做好认证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实现“三品一标”在规模上的扩张,质量上的提升;三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农产品;四是积极推行农业投入品GMP、种植业GAP和农产品加工业HACCP认证。逐步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配套的认证格局。
  2.以全程监控为重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本着“突出重点,全程监管”的原则,重点抓好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三品”和蔬菜、水果的质量监管,对主要种植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重点监测和抽查,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大惩处力度。
  2.1抓好源头治理,把好农产品生产头道关口 一是把好产地环境关,认真开展“三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和“三品”基地污染监控等产地安全管理工作;二是把好投入品质量关,以农药整治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农资生产和经营秩序,从源头把住农资产品质量关和市场准入关。
  2.2抓好产品监管,把好农产品产地准出关 对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全程监管,探索产地准出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一是引导基地、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建立生产经营记录和档案;二是指导和培训生产者开展农药选型及科学合理规范使用;三是监督指导基地蔬菜开展质量安全准出性检验;四是鼓励生产者使用包装及标识,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奠定基础。
  2.3强化政府监督,把好生产与流通两大领域监測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确保“基地监控”与“市场监督”的“双重”监管。一是将监测工作制度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二是将监测工作科学化。要按照国际风险评估的理念来确定监测目标,确保监测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三是将监测工作系统化。以蔬菜、水果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开展例行监测工作。以人参、食用菌等特产品为切入点,开展专项抽查工作。以水稻、花生等优势粮经作物为初步探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
  3.以完善监管制度为切入点,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3.1建立监管制度 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础上,逐步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产地准出和例行监测、产品追溯”等质量安全十项监管制度,全面构建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3.2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各级农产品执法监管队伍的公正、廉洁、高效。
  3.3建立监管模式 通过法及配套制度的全面实施,建立自上而下,由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到终端产品全链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3.4优化监管机制 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关系,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长效化。
  4.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为支撑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4.1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开展危害因素摸底调查,摸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隐患和产生环节。针对质量普查、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群众举报和媒体披露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4.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切实加强风险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4.3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上下联动、信息通畅、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甄别、分析、评价和发布等工作程序 加强舆情监控,全面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动态。
  5.以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建设
  5.1完成《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世行贷款项目》的启动与实施工作。
  5.2继续深入开展《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项目》吉林省投资项目实施建设与项目管理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六大体系构建提供基础保障。
   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落实责任 确保抓好省市县三级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特别要加强乡镇级监管队伍建设。
  2.配套政策,保障运行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有关生产、经济主体开展农业标准化活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顺利推进。
  3.加强培训,强化队伍 加强对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技术、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尽快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具备专业技术,能够适应新时期新形势需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监测、推广、管理与执法队伍。
   4.创新机制,标本兼治 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相结合,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逐步完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达到标本兼治。
   5.典型带动,广泛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场所、各类活动和相关媒体,广泛宣传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以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典型带动,加强农药科学规范使用知识的宣传和指导,确保法规要求和技术标准进村入户,营造人人关注层层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省农委市场信息处供稿)
其他文献
大规模扩招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质量危机、价值危机、信誉危机、制度危机及财务危机等一系列新老危机。在危机背景下,低质高校的退出与转型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也有利
1.轴漏油回转轴包括起动机的变速杆轴的离合器手柄轴以及发动机的减压轴。  2.漏油开关包括水阀、油箱开关和汽油开关等。  3. 接头漏油管接头包括锥面接合和空心螺栓管接头两大类。若因管接头装配平面上产生拉痕,可用细砂纸或用油石磨平接头装配平面和垫片;若因配合面有杂质,装配时应注意机体清洁,接头固定螺栓应均匀拧紧。  4.油堵漏油螺塞油堵部分包括锥形堵、平堵和工艺堵。  5.接缝漏油平面接缝包括用纸
永吉县位于吉林省中部,属半山区,是吉林省的粮食生产大县,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玉米。永吉县多数耕地地势平坦,能够适应大型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视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永吉县农机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 农机推广工作取得的成就    1.1 农机化技术推广取得的成效  1.1.1 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具有保土保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