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孔角化症继发Paget样Bowen病一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000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76岁,10余年前于左大腿屈侧出现两个上下排列的黄豆大小的淡褐色皮疹,此后皮疹未见增多.2006年8月29日在我科门诊就诊,诊断为限局性汗孔角化症.3年前开始,汗孔角化症皮损处出现红色斑片,偶痒,患者当时并未在意.后皮损逐渐增大增厚,于1年前再次来我科就诊,遂于门诊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情况。

其他文献
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是致命性的皮肤肿瘤,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较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增长率约3%[1].2009年美国估计皮肤恶黑新发病例68 720例,其中8650例将死于该病,是持续快速增长和男性增长最快、女性增长第2快的肿瘤[2].恶黑易扩散,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疗效差,因此,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期刊
目的 在肌皮瓣法手术操作基础上,于下睑外1/3区域联合应用皮瓣法,进一步提高睑袋整复效果.手术方法对37例行下睑袋成形术者,采用下睑缘切口,并将切口外侧延长线藏于外眦皱褶线内,先行肌皮瓣法操作,同时行外眦固定术,于下睑外侧1/3运用皮瓣法.结果 术后恢复快,下睑皮肤平展,外眦部皮肤去除充分,张力适度.术后6个月至1年观察,无睑退缩、下睑外翻,外侧切口瘢痕隐蔽,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运用肌皮瓣法联合外
期刊
患者男,22岁.因系带旁红肿伴疼痛5 d,尿痛伴分泌物3 d来我科就诊.5 d前包皮系带处红肿伴疼痛,渐增大到花生米大小,中央出现溃破,挤压有脓性分泌物.3 d前患者出现尿痛,尿道口红肿,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流出.7 d前有非婚性生活史.既往无尿道炎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系带左侧红肿,约花生米大小,挤压痛,中央可见溃破,有较多脓性分泌物,尿道口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沙
期刊
患者男,81岁,四肢皮疹半年,泛发加重伴破溃疼痛2个月.患者半年前无诱因于左手背出现暗紫红色斑片,同时于左胫前出现暗紫红色结节,无明显不适.此后于左下肢陆续出现类似皮疹并融合,伴左小腿肿胀.2个月前皮疹数量迅速增多、泛发.1个月前累及右侧肢体,左踝前方陈旧斑块破溃、渗出,伴较剧烈的疼痛.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既往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均不规律治疗。
期刊
梅毒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二期梅毒的鼻部损害少见,它起病隐匿,患者常隐瞒病史,易被误诊.现将2002年5月至2010年3月,本院诊治的伴鼻部损害的二期梅毒4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4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28~67岁,均有非婚性接触史.病程4~ 12周,均以鼻部浸润斑块、结节为主诉就诊,2例伴鼻塞,2例伴咽痛.2例就诊前2~3周发生外生殖器溃疡,2例否认外生殖器溃疡史。
期刊
①性病艾滋病临床诊治进展是为获得性病艾滋病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提供良好机会,4月16—20日,I类学分10分。②皮肤组织病理新进展详细讲解皮肤组织结构、组织发生及基本病变,各种常见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皮肤淋巴瘤等疾病的组织病理改变,并包括目前有关疾病的新进展、新内容。结合上课内容安排电脑彩色投影仪及多头显微镜读片、示教。
期刊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食物过敏原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50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与Ig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花生、黄豆、牛奶等过敏原的特异性IgE与IgG不同结果组进行双盲安慰剂食物激发试验.结果 188例患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7.4%,其中腰果、花生黄豆阳性率较高;362例患者至少对1种食物过敏,IgG阳性检出率为72.1%,牛奶、鸡蛋、虾
期刊
患者男,51岁,上腹部胀痛4个月,颈项、躯干、双大腿结节、斑块1个月.当地多家医院行胃肠道相关检查,并予对症处理,治疗效果不佳.腹部皮肤结节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下层和皮下脂肪小叶内大量增生的小血管腔内填塞中等偏大异形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标记:血管腔内异形细胞CD2(+++)、CD4(-)、CD8(-)、CD3ε胞质(++)、CD99(++)、CD43(+++)、CD56(+++)、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
通常来说,不同人种具有由浅至深不同的肤色,但是类似的肤色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种族中。很多中国人崇尚白且光滑的皮肤,因此美白美容产品在中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该项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临床评估和工具测量获取不同年龄段中国女性皮肤颜色的分析数据,第二确认一项美白产品对改善面部肤色的效果。
期刊
皮肤科的多种疾病,例如,病原微生物感染皮肤毛囊、真皮、皮下组织、皮脂腺等处,多在皮肤深层。皮肤深层为局部给药系统的靶向作用部位,而覆盖于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是给药系统渗透的主要屏障。传统的局部给药系统经角质层渗透率较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磷脂囊泡类给药系统可以增加药物经角质层的渗透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