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其核心是“探究性学习”,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理念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句话,新课程改革它需要教师角色的创新,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
一、用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教师必须深入理解与把握新课程理念,彻底摈弃传统教学的弊端,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改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我认为,为此至少需要把握这几方面:(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但并不是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美丽借口”,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3)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
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力、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充当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为:第一,如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几年学校教育期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变换了。第二,如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变得复杂化了,这样,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也变换了。第三,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培养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时代发展变化迅猛,教材再怎么更新,总会或多或少地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况且,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总会不断涌现,很多问题用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来应付和解释是根本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根本变革,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课堂不再是和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研究工作将使教师对课程理解不断得到加深,并且使课程的核心渐渐呈现在教师的视野中。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验构建教学的新飞跃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和政治教学活动当作生命来珍爱,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培养、引导学生具备科学的思维品质和优良的人文素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传统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作根本性的调整与改革。
1. 情感式教学。教学时,教师及时捕捉一些典型的时政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极大地调动、挖掘、激发学生个性的需求和参与的乐趣,使学生能够在喜闻乐见中自觉实现知识、知识结构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并进行知识价值取向的选择。
2. 案例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按照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步骤进行教学,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而学生则由“听”者转变为“手、眼、口、脑并用”者,由接受理论知识者转变为实践者,由被支配者转变为地位平等者。明确教学目的能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左右逢源,步入佳境。
教法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坚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
三、用上下求索的精神谋求课改的新突破
1. 探索教学开放问题。新课改要求减少课堂教学中的统一性和强制性,强调课堂的支配权应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教师主要是负责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负责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这种开放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尚需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完善、提升自己。
2. 尝试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各地、各校的实情有诸多差异。课改实验中,不能盲从,更不能鹦鹉学舌,而应该结合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在引导学生做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诸多优势。可是我们在地方、校本教材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所以,要使新课改真正落实到位,编写出更为多姿多彩的有地方特色的政治教材实乃时不我待。
3. 寻求适合课改要求的评价机制。基础教育中追求功利性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依旧存在,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导致了新课改在不少地区举步维艰。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这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打破传统评价观,力争评价的多元化。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必须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当然,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但有一个角色始终不能改变,那就是“心使者”不能变,因为教育的真正秘决就是“爱”,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心换心,用灵魂塑造灵魂,用真心感化人。
一、用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教师必须深入理解与把握新课程理念,彻底摈弃传统教学的弊端,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改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我认为,为此至少需要把握这几方面:(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但并不是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美丽借口”,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3)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
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力、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充当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为:第一,如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几年学校教育期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变换了。第二,如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变得复杂化了,这样,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也变换了。第三,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培养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时代发展变化迅猛,教材再怎么更新,总会或多或少地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况且,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总会不断涌现,很多问题用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来应付和解释是根本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根本变革,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课堂不再是和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研究工作将使教师对课程理解不断得到加深,并且使课程的核心渐渐呈现在教师的视野中。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验构建教学的新飞跃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和政治教学活动当作生命来珍爱,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培养、引导学生具备科学的思维品质和优良的人文素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传统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作根本性的调整与改革。
1. 情感式教学。教学时,教师及时捕捉一些典型的时政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极大地调动、挖掘、激发学生个性的需求和参与的乐趣,使学生能够在喜闻乐见中自觉实现知识、知识结构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并进行知识价值取向的选择。
2. 案例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按照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步骤进行教学,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而学生则由“听”者转变为“手、眼、口、脑并用”者,由接受理论知识者转变为实践者,由被支配者转变为地位平等者。明确教学目的能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左右逢源,步入佳境。
教法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坚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
三、用上下求索的精神谋求课改的新突破
1. 探索教学开放问题。新课改要求减少课堂教学中的统一性和强制性,强调课堂的支配权应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教师主要是负责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负责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这种开放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尚需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完善、提升自己。
2. 尝试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各地、各校的实情有诸多差异。课改实验中,不能盲从,更不能鹦鹉学舌,而应该结合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在引导学生做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诸多优势。可是我们在地方、校本教材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所以,要使新课改真正落实到位,编写出更为多姿多彩的有地方特色的政治教材实乃时不我待。
3. 寻求适合课改要求的评价机制。基础教育中追求功利性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依旧存在,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导致了新课改在不少地区举步维艰。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这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打破传统评价观,力争评价的多元化。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必须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当然,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但有一个角色始终不能改变,那就是“心使者”不能变,因为教育的真正秘决就是“爱”,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心换心,用灵魂塑造灵魂,用真心感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