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鸟情长寓意深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13632594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北宋诗人欧阳修的咏鸟诗《画眉鸟》,情文并茂,名垂诗史,显示了一位思想先行者的深邃思考与卓绝才情。而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安石的咏鸟诗《见鹦鹉戏作四句》,在思想的高度和吟咏的深邃方面,和欧阳修有惊人相似,息息相通,两首诗堪称宋代咏鸟诗的双璧。不过,王安石之诗,重视者寥寥,因此很值得作一欣赏与探究。
  云木何时两翅翻,玉笼金锁只烦冤。
  直须强学人间语,举世无人解鸟言。
  据记载,王安石是一位工作狂,不苟言笑,他的同僚们很少见他有笑容。然而,王安石还有他幽默诙谐的一面,只不过这种性格的表现形式,深埋在冷峻外表之中,与众不同——“含泪的笑”罢了。题目中“戏”字,就透露了这一消息。某天,王安石瞥见锁在笼中的鹦鹉,侧耳聆听其啼声后,他难得地会心一笑,随即戏洒笔墨,写下了本首《见鹦鹉戏作四句》诗。此题目,颇能见出作者性格——“戏”,何等随意!“四句”,何等轻松!而随意与轻松中所包含的郑重与沉重,却不是用语言能轻易表达出来的。
  请看王安石所见到的鹦鹉处于一种何等状态吧。
  开端一句,以“云木何时两翅翻”之振聋发聩的呼喊,径直探到鹦鹉内心深处,道出其长久郁闷憋屈的心理,令人为之一惊。
  细细品味,这句开端内涵丰富,情感郁勃,行文峻拔奇峭,的是安石笔法也。王安石之诗文,往往高屋建瓴,陡峭健拔,直指人心。请看,身在笼中的鹦鹉鸟儿,日日学人语,貌似快乐适意,实则内心时时燃烧着冲出牢笼的怒火。它内心永远重复的一句话,就是“云木何时两翅翻”——“我何时才能冲出牢笼,展开双翅,飞向高空,盘旋于耸入云天的高大林木之间啊”!
  “云木”——高耸云端的树木丛林,本来是鹦鹉栖息的所在,是它真正的故乡。本诗开端冲口而出的对“云木”的呼唤,真是情不能已,荡气回肠。它道出鹦鹉困于笼中的抑郁烦闷处境,一心向往其生命的原发地的心声。“两翅翻”,更以双翅舒展、逍遥恣意的形象,揭示、加强着奔向自由的难以抑遏的渴望。“翻”字,生动展现了鸟儿翩翩飞翔的逍遥之态,也于有意无意之间,透出翻转现实之苦痛处境、彻底解放身躯与灵魂的意绪。
  “何时”二字不可忽视。它点出了此刻鹦鹉身在笼中的苦境;同时也表明,鹦鹉之在笼中,时日久矣,昼夜煎熬之悲,难以言说也;它还告诉读者,鹦鹉冲破牢笼之日期,殆遥遥无期,然而仍然保持着一丝希冀也。往日之被无情封闭,当下冲出牢笼之渴盼,对于未来不得解放之绝望中的一丝希望,皆交织在“何时”两字之中,情绪悲凄,大有揭响入云之势,令人动容。
  接下的“玉笼金锁只烦冤”,将鹦鹉的现实处境展现在世人面前,将“云木何时两翅翻”之情绪,进一步推向高潮。细味此句,本应放在全诗的开端的,按照句意逻辑,应是:“玉笼金锁只烦冤,云木何时两翅翻”——锁在金笼里很烦冤,何时能飞向那云木蓝天呢?不过,若按如此顺序来写,抒写鹦鹉“烦冤”之艺术效果会有所减弱。作者对此两句做了倒置处理——先痛抒冲出禁锢的渴盼之情,再展示现实之憋屈烦闷之境,顿使鹦鹉之悲哀倍加浓烈。
  “玉笼金锁”——一片金玉光泽,很是耀人眼目。看似随意写来,而实有深意寓焉。此四字既是现象,也是本质。“玉”与“金”之质地与光泽,都表明鹦鹉之居所与物质生活,是惬意舒适的;而“笼”与“锁”,则揭示了一片光彩滋润生活背后的阴暗与愁闷。诗人告诉读者,鹦鹉过的一种“锦衣玉食”之生活,是需要付出丢弃自由的精神代价的。此四字,惜墨如金,将鹦鹉之优渥生活环境与凄悲心理状态的描写,水乳交融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显示了作者洞察事物与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
  正是因为这种“锦衣玉食”的光明表面与禁锢之心灵苦闷相互交织之情境,引起了“只烦冤”的巨大痛苦。“烦”者,烦闷也。这种烦闷,不堪忍受也;而更有不能使人忍受者,是“冤”也。“只”者,但存、仅有之意也。总之,此“烦冤”之意绪,几乎近于崩溃也。
  这个“冤”字,真是别具慧眼,道出了鹦鹉的深层痛苦。如果说,烦闷之情还可勉强忍受——将来飞出锦笼的希望依稀或存;而当锦笼之主人,竟以为鹦鹉满意于此种生活而精心豢养,那么,他们对于鹦鹉之心理,必定会产生莫大的误会,而鹦鹉飞翔于蓝天、栖息于“云木”之理想,将最终破灭。岂不冤哉!笼中鸟之主人,以欣赏乃至关爱之情来对待被囚禁的小小生灵,完全不能理解鹦鹉的真实感受,而至于以恩人自居并宽慰;因而不难得知,鹦鹉“冤”之感觉,是本诗最沉痛的所在,也是诗意之承接转折的所在。
  锁于笼中,不但使鹦鹉蒙冤,还带来了另一种极大误会:“直须强学人间语,举世无人解鸟言。”在豢养鹦鹉之人看来,究鹦鹉之一生,只需做一件事,那就是“学人间语”——把人世间的话语学会了,就是鹦鹉的成功了;进一步说,也竟是豢养鹦鹉者之愉快与成功了。
  其实,在王安石看来,这正是鹦鹉的最大悲哀。正如人类特别注重自己的语言一样,鹦鹉之愉快本能,也是直接唱出它们自己的心声。当人们赐予鹦鹉之饮食,甚至教会它们人类的语言时,他们完全不知,鹦鹉之真实个性和愉快本能完全被压抑了。它们在云木之间,在大自然里飞翔鸣叫的自我快感,完全消失了。人们指导着鹦鹉生活,欣赏着鹦鹉学说种种人语,年深日久,就与他们欣赏鸟语的初衷,完全相悖了,甚至到了“举世无人解鸟言”的地步(“鸟言”,可理解为鸟儿的本色啼声,更可理解为其真实心理)。这是鸟儿的悲哀,难道不也是人类自身的悲哀吗?“举世无人”四字,饱含“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沉重感喟,深味自知。
  把自己的愉快想象为他人的愉快,以自己的计划方案、人生设计加在他人头上为正确,这是人类最易犯下的错误。在本诗之结尾,王安石用了“直须”(必须)和“强学”(强制或勉强学习)四字,来点出人类的认识误区,不但一针见血,也加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量。
  笔者在本文开端曾言,王安石此诗与欧阳修之《画眉鸟》可称为宋朝咏鸟诗的双璧。现将欧诗抄录如下,以供对比:“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对比之下,可以感觉两位诗人欣赏和追求的,都是一种自由之精神。欧阳修用更多的笔墨描写了在林中之画眉鸟的千种花样、万种风情(“百啭千声”)的快乐鸣叫声,见出自由自在之环境的可意可贵;王安石之作,则强调了被锁在笼中之鹦鹉的烦闷乃至冤屈,见出失去自由的可怕可恨。二诗一正一反,正可参照吟咏。读者还可以看到,作为带有思想家气质的欧、王二人,都极其微妙地写出了一种不易被世人觉察到的真相——欧阳修是经过了很漫长的时间跨度,才感悟到(注意那“始知”二字):画眉鸟在林中的花样翻新的鸣叫声比在笼中之声,要宛转动听得多;王安石则是一眼便洞见了(注意那个“只”字):每日学人语的鹦鹉之舒适生活的背后,掩藏着天大冤屈的心灵。而在日常生活中,粗心的人们是很难辨清鸟儿在林中与在笼中啼声的微妙差别的。而能准确、深切辨明这种差别,能深入此差别的本质,这正是执着追求真理的思想家兼敏感细腻的诗人欧阳修、王安石之人格魅力的鲜活显现。
  就艺术特色来看,欧阳修的《画眉鸟》的形象性更强,声情更委婉;相比之下,王安石的《见鹦鹉戏作》稍有逊色。而就其笔力的峭拔,感情的厚重,议论的精警来观,后者别有一番独特风格,同样值得欣赏与借鉴。
  从思想内涵看,欧阳修之《画眉鸟》之核心,就在那个词“自在”上;王安石之《见鹦鹉戏作四句》之最吸人眼球处,正是那个“冤”字。若问王安石之能写出“冤”字之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及作者本人当时的心理状态,真是用语言难以道尽的。咏物之作,从来都带着诗人自己的影子。仅从作者的某些人生经历来观——他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之颠覆性的名言招来的攻击,以及他那名诗《明妃曲》引来的“坏人心术,无父无君”之责难,就可以窥见一斑。限于篇幅,在此不遑多论了。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都市里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拥挤的车流和水泥森林,让人们既享受到了现代化生活的便利,又时常处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人们开始重燃回归自然的渴望,对“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的田园生活充满了无限遐想,正因为如此,被称作都市农业的体验式农业项目应运而生,逐渐被社会广泛认知和喜爱。  通常体验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经过规划设计
眼睛干涩吃芝麻  李惠明    防止眼睛干涩、缓解眼部疲劳,除了需要适宜的光线和充足的休息外,给眼睛“补充营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使眼睛得到充分的“补给”,首先要注意营养平衡,平时多吃些粗粮、杂粮、红绿蔬菜、豆类、水果等含维生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其次,应该吃些对眼睛有保健功能的食物,如芝麻,它就能缓解眼睛疲劳、防止干涩。  眼睛干涩属于中医“内燥”,又称为“津亏”或“血燥”,是一种因视物过
非洲东部辽阔的热带草原上,生长着一种波巴布树。  波巴布树的树皮、叶子、果实都可供药用,树高只有10~20米,可是树干却粗得出奇,一般的直径超过10米,最粗的一株树干基部直径竟有16米,要30个成年人手挽着手才能把它围一周。  一棵棵粗大的波巴布树远看像坐落在热带草原上的一幢幢楼房,当地有的人家真的把这种树的树洞當房子住。这种树洞又是狮子、斑马等动物避雨或休眠的场所,有趣的是,这种树最招引猴子,因
我每年让学生写一篇作业,题目是《不忘初心:不要忽视你身边的清华人》。我要求学生采访学生宿舍扫厕所的阿姨、教學楼的保安大哥、食堂蒸馒头的师傅、校园里修自行车的师傅、实验室里的合同工、没有编制的兼职教师、各个研究机构的合同工研究员。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像尊重教授一样尊重他们。
人们常说:“源清流自洁,身直行始正。”初心,意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与最初的原因。而党員干部的初心,就是其为民服务的纯正之心。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当守为民服务之初心:一是从政不改入党之“愿心”,永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是为政不改公仆之“丹心”,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三是执政不改担当之“决心”,切实增强人民群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首要的意义就是通过主题教育推动党员干部在思想武装上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我们党还将迎来百年诞辰。新中国
[摘要]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着应试教育制约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高校育人环境需要改变的问题。高校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可行性措施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在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开展的一项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政治灵魂的重要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是每一名党员的信念和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宣誓和诺言,激励着九千万党员为中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是要学习党史、国史,从昨天的苦难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多民族多国家决定了其文明文化的多样性,民心相通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实现民心相通的目标只有借助于信息传播,必须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国家战略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要通过传播先行、整合传播、在地化传播、差异化传播等传播策略来解决民心相通的问题,增进各国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从而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关
北宋理学大师张载曾提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后世奉为治世理政的经典,同样也深刻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群体,知识分子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拯救国家与民族危亡、推动社会进步与谋求人民福祉的历程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历经磨难而矢志不移,这已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宿命。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只有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