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之香,一国之殇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想做一个素心的女子,写一手端方的唐楷,绘一笔淡雅的竹兰,闲暇时暂逃离红尘的熙攘,端坐在自己的时光中,恣意挥毫,涂抹出一片禅静的世界。
  未学画之前,曾以为墨兰是最容易掌握的花,那些或紧促挺拔之初发,或斜曳舒展之芳华,或端雅函韵之晴容,或吹折劲偃之风姿的兰,即便是有千种姿态也不过简简单单的疏疏几笔,就能勾勒出令人欢喜莫名的清逸秀雅。等到真正开始学习国画,才明白笔墨简洁处,才用意最微。真是要做到这样看似随意洒落,实则删繁就简不费一笔的精准,需要多年刻苦修习才行。而要体会画家那些于人不见处的用心更是需要知其言,知其行,知其心,知其一生。
  千载之下画兰的大师众多,我却独爱郑思肖的兰,只因他所画的兰用笔最简,也蕴意最深。他笔下那些常常突兀地开在素宣之上的兰,无土,无根,无坡、无石,只是姿态挺拔的傲然舒展着,如他的人一样,清寂的让人崇敬,也孤绝的令人心痛。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人。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
  自幼生长在西子湖畔的郑思肖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对兰花情有独钟。和兰花一起深植在他心中的还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少时的他心存匡国之志,喜读经史子集,闲暇之余,与父亲一起打理兰花,观察兰的姿态特点,也常常涉笔画兰,但那时绘画只是他读书之余用来放松的一种雅趣。
  波光潋滟的西子湖陪伴了郑思肖14年的时光,诗书之家的温馨,上有天堂的美景,把他滋养成了清隽文雅的少年。我常常会想,那时的他一定会是时常温润谦逊,偶尔顽皮淘气,他笔下的兰,不仅仅是有坡有石头的吧,或许还会有一只翩然的彩蝶,或是一只生动的蚱蜢,在一静一动间惬意地过着时光。
  后来他与家人一起迁居到了苏州,在这里他有考中秀才的喜悦,有新婚的甜蜜,也有丧父、丧妻的悲哀,有他整个青年时光跌宕起伏的悲悲喜喜。
  虽然那时他的画作也没能流传下来,但是我相信这个阶段他笔下的兰应是多姿的,时而秀婷,时而偃伏,总伴随着他的心情起落浮沉。
  然而,这些个人的心绪和家国的鼎革相较起来最终都变的微不足道了。婉丽如词的南宋,在蒙古的铁骑下,终成了一曲绝唱。那一年郑思肖36岁,正是一个男子最风华正茂的年纪,然而他却看到自己的人生再也没有了光明的前景,少年时治国平天下的梦随着宋亡遽然破碎。
  在元朝的统治下,他只能隐秘的追思前朝,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思肖,宋朝的国姓为赵,繁体的赵上正有一个肖字,他的思肖,就是思念故国。
  战乱之后,民不聊生。就在第二年,他的母亲和儿子也相继去世,这个世间和他有着血缘亲情的人一个个都绝尘而去,也使得他因家国倾覆的噬心痛楚再也不能平复。没有了国也没有了家,他的人生没有了经世济民的大舞台,诗画就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孑然一身的郑思肖从此开始了他浪迹名山,流连禅寺,道观的生活。
  居无定所的日子,不宜养兰,他就把心中一丛丛的兰花,开在了笔端。中年后他绘出的兰和尚有家国的时候完全不同。此时的他完全脱离了技法与构图的窠臼,藉由着笔墨恣意抒发胸中的逸气。他的墨兰无土、无根、无坡、无石,他说,国土已经被番人夺取,我又岂肯着地,在哪里扎根。他画的是兰,也画的是自己的品质气节,他与兰早已同质同华了。空谷幽兰恰如中年后的他,独自芬芳,不求人赏。
  秋深霜重时,山中疏篱院落里的一丛秋菊傲然绽放,引起了他共鸣,他写:“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在写菊,也是在写自己。他知道自己好友赵孟頫(宋宗世画家)降元后,就与他断绝了交情,他自称“孤臣”,他也要像这菊花一样,哪怕抱着南宋的遗志而亡,也绝不屈膝投降。
  随着他的画名越来越大,有许多元朝的官员也来向他索画。就连元朝都不被他认可,更何况那些新朝的权贵了,他毫不客气的一一回绝,即便是被官府故意刁难税赋,他也坚决不画。他的兰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志,所以他说:“头可断,兰不可画也。”他的兰花只肯画给汉族百姓。为了明志,他还特意刻了一枚印章“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每画兰必钤此印。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他的诗,他的兰,是以泪化墨,点染而成,那字字句句里皆是酸辛。在之后余生的岁月里,他孤身终老,把家中余财都接济了周围贫困的人,大部分的田产也捐献给寺院,只余下几亩田地供自己衣食来源。虽然他身仍在红尘之中,心却早已在物外,尘外了。
  兰有素心,蕙含幽芳,其清雅的姿态一直是文人的最爱,自屈原的《离骚》之后,更是代指了崇高的爱国情操。所以他在题画诗写:“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兰,与他,是开在楚辞里的一国之香,是开在宋画中的一国之殇。那满纸浮动的古馨香,是他清风今古的君子之芳。
  时光漫过宣纸的经纬染上岁月的茶色,隔着八百多年的光阴,如今看他的兰依旧那样意趣天真,清气袭人。倏尔想起明末清初的画家恽南田曾说过的话:“今人用心在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我想到他的笔墨留白处去看看,我相信那才是他最希望被人看懂的地方。那些被他舍弃的根、土、坡、石才是他最用心之所吧,一定是的,他把最深的感情隐匿在了这里。
  爱兰的人,爱的不仅仅是那叶的清,花的雅,更是爱兰的品质。郑思肖笔下的无根之兰,简到了极致,也美到了极致,是后世众人追摹的范本,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爱上了他的兰,就知道了,作画最难的不是纷繁复杂,而是孤迥高简;做人最难的不是人情练达,而是不改初心。我想做个素心的女子,写一手端方的唐楷,绘一笔淡雅的竹兰,把最深的心意隐逸在笔墨之外,即使身处红尘熙攘依然能内心安定无扰。
其他文献
我们熟知文天祥是因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等诗句,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极具强烈感染力,因此我们对文天祥的定位就是文人,其实历史中的文天祥远不止文人这一重身份。  1256年,文天祥不过才21岁,但已经科举考试中夺得状元及第,从此开始了官宦生涯。直到1274年,蒙古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了戎马征途。  率军勤王
期刊
我是农家子弟,小时候家境贫寒,孩童时衣衫敝旧、粗饭裹腹,每当小伙伴们穿上新的衣服时,心里总是羡慕不已。那时父亲对我说,不能比吃穿,要比志向。  父亲是50年代的初中生,他时常提醒教育,内心深处也慢慢地认同了他的观点,生活无论怎样的贫困,内心总是坚守着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我对家风家教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家风又叫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通过家教、家训、家规的培育而形成的能影响
期刊
与茶相随陪伴了十几年,仿佛拉长了生命的宽度,放慢了生活的速度,相比较现在许多人像在赶着工作生活一般。冷雪越来越喜欢了慢下来的享受,曾经有一段时间,总怕自己闲下来,如果连续两天,没有紧张的工作,就觉得自己在荒废光阴,浪费生命。但仿佛也就是一念之间,我顿悟了时间的意义。无论我们如何着急,如何去追求获得与付出,如何去抢夺时间。时间仍然只是那个速度,不会因为我们快而快,也不会因为我们慢而慢。我们所能做的便
期刊
怔忡是心悸恶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症状,就是在自觉心慌、心跳、心动过速的基础上,出现了自觉心跳突然停顿或者突然启动,也就是自觉心跳不规律,心律不齐。有的人偶尔能感觉到,到了医院心电图又检查不出来。有的只好上跑步机,诱发检测出来。有的则是有明显的影像学检查的改变,被诊断为早搏、房颤、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怔”是形声字,发音同“蒸”,含义是停顿。人常说的“愣怔”,就是这个意思。  说起“怔”,就不
期刊
宋代不只在整个中国的文化史中是一个值得我们了解的特别具备美学品质的一个朝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对宋产生了特别大的兴趣,它是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上比较少有的一个朝代——不那么强调军事、战争、武力,而是积极地去建立文化的一个朝代。所以当我们以过去的比较保守的历史观来看待史学时,常常会把宋定位在积弱不振这个角度,但今天人们对于“史观”都有很新的调整,也发现人类能够避免战争,其实是一种很伟大的文明,能够使得人们
期刊
宋朝之后的很多年,当人们评判那个以文治国的时代和那个痴爱风雅的君主,叹息政治低迷之余,依然会对彼时朝代的风范予以致敬和怀想。那是个君王沉心文房、民间文人士子意气风发的时代,今日仍有人通过摩挲当时作品,联想彼时的一二件风雅事。后人临摹瘦金体,易得字体之筋骨,难得其之神韵,今人爱谈瘦金体,因那势如兰竹、瘦骨俊逸的笔锋总能与文人心性相得益彰。偶尔遥想,瘦金体以“金”字替“筋”字,是因创造这字体的人为一国
期刊
高尔基说,他读书时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对待棉麻衣物,我亦然。  看“棉”字,一个木字旁。再看“麻”,两个“木”,三人成虎,三木不就为森吗!呀,好一片郁郁葱葱!与棉麻在一起,就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因为那是来自大地的气息。但凡带“木”、“竹”、“草”字旁的汉字,都让我灵魂熨帖。好似坐在三千米高空中的飞机上,总是惶惶然。一直待落了地,心方安。如圣经上说,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最终与草木一
期刊
引子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自古便有,近年来再次听到这句话时竟觉得有些变了意味,仿佛一个奇怪的野兽突然闯入了人们的视线。  对此我是不屑一顾的,如此哗众取宠的论点,我实在想象不出,有什么人会相信。  然而令我始料不及的是,这一完全颠倒黑白的谬论,竟然愈演愈烈,大有欲甚嚣尘上的架势,这不得不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起来。  谁说我中国不复,崖山之后,时间不远,汉家大明今尚值赞!  一 帝王  崖山海战
期刊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一)  杜甫的诗里似乎少见欢颜。我们熟悉的,是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是他“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劳神,是他“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忧愤,是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沧桑。似乎历史通
期刊
在所有楷体字中最喜欢的就是瘦金体,喜欢它清隽瘦劲如铁骨寒梅,也喜欢它长瞥飘逸如拂风兰叶。而对于这种独特字体的创始人宋徽宗赵佶我却总怀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怨憎怜复杂情绪。  他是古往今来最有才华的帝王,也是政治上无能的君主,北宋的灭亡虽不能全部归咎于他,但却是他的临危禅让,用人不善导致了靖康之乱,使得宋从此分为了南北。  李清照  那年的李清照四十三岁,是艳冠宋词之首的闺媛第一词人,也是婉约词的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