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在教学中迅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需做到本文提出的以下四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在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新课改素质教育潮流的冲击下,中学语文阅读分析题目量不断加大,分值也随之上升。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现代文阅读更是最容易却又最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对阅读面相对狭窄的农村中学生而言,语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就目前状况而言,他们的阅读水平普遍较低,阅读能力较差,远远没有达到语文新课改教育教学计划的要求,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迅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我认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需做到以下四步:
1 整篇通读,把握文章线索
文章的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一种思路,是连缀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是构成文章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它能使文章的复杂材料成为有机整体。这好比一堆珍珠,用一根丝线把它们按一定要求串起来,组成一件珍品一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效的从深层领悟和理解文章内涵、掌握文章线索?
首先:明确文章体裁,理清线索。语文阅读的文章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四种。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让学生明确此文章属于那种体裁,然后根据文章的体裁把握线索,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如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线索、人物线索、事件线索、时间线索和地点线索。当然,在教学过中,这些知识必需适当的讲解给学生,让他们对此并不陌生。如《邓稼先》这篇文章就是一篇以人物为线索的文章。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甘于奉献。最后做了三次大手术的他,因失血过多而逝世。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当之无愧。再如鲁迅的《社戏》,本文的整体线索就是“看社戏”。但文章内容又分为两条子线索展开:从“时间”线索: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及“事件”线索: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展开叙述。如议论文,就要掌握它的论据(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等)和论证方法(举例、引证等);如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其次再掌握说明的分类和说明的顺序。以此类推,明确文章的体裁,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信每位老师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注重整体把握,不肢解内容。也就是让学生依据文章线索,把握好阅读的每个环节,学会自主阅读,全身心的投入,把零散的珍珠串起来,整体感悟语段,通篇领会文意,感受深层次的东西,透彻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力求融会贯通,完成表达。不能无线索,无层次随意性地瞎读。
2 立意明确,产生问题质疑
立意是文章表达思想的艺术支点,是贯穿全篇的气息。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最重要的东西,是它应该有一个焦点才成。就是说,应该有这样一个焦点:所有的光全集中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放射出去。这个焦点,不可以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古人又道:“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意思是说一篇文章贵在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确立中心思想,以思想内容做为文章的统率。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中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运用,都以表现中心思想为依据。
至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整篇通读,把握线索的同时,一方面要要求他们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到文章的这个“焦点”,并在头脑中清晰的呈现出文章的线索。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对文章产生质疑。带着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好比雕塑家罗丹在雕刻一块完整无缺的玉石,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尊玲珑剔透的象形美玉。如《父亲的秘密》:本文的线索围绕“秘密”展开,中心是“父亲历尽艰险尝毒蘑菇”。那么,学生在掌握线索和中心的前提下,教师应指导他们对文章产生问题质疑:父亲的秘密到底是什么?父亲为什么尝毒蘑菇?他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尝毒蘑菇的?如《伤仲永》:本文以伤仲永才华逐渐衰退为线索贯穿全文,以伤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不学“泯然众人”的可悲经历,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为中心思想。学生依据主线产生疑问:伤仲永才华衰退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变化共经历了几个阶段?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从中的到什么启示?等等。多层次深入、领悟,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而有不同的方向。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方面产生质疑、挖掘,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浅显性。
3 掌握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是促进教学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当然,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低,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主性。其次,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农村学校图书不齐全,部分书比较陈旧,形式单一,且时代性不强,内容不新颖。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只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为了读书而读书。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后,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尤其许多农村学校,缺少的就是一种文化气息,经常有一些不良现象产生。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与方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指导阅读方法,激发兴趣。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作品类型灵活选择阅读方法。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普通话演讲赛、优秀作文征订、百科知识竞赛、手抄报设计、灯谜大会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閱读兴趣。
其次,尊重学生阅读自由,营造一种自主、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在指导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应把阅读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就会循序渐进的提高。
再次,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前提。《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而近中正也”。这也就是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不断的“渐”,因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至此,学校应多渠道给学生收集与时俱进的书籍,创设环境,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多方面传道解惑,鼓励他们多阅读。如带学生进图书室、办图书角等。
最后,多鼓励学生看健康的、积极的央视节目。农村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那么,作为老师,应提倡并鼓励他们多看有益的电视,关注一些新的知识,如“百家讲坛”、“少儿节目”、“教育新闻”等,这些无形的知识,对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受益匪浅。
4 培养习惯,拓展课外阅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阅读策略。作家巴金语:“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同样,在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目前农村状况而言,大部分中学生阅读的习惯性较差,对课外阅读的书目认识不清,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再者,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知识文化有限,对课外书采有敌视态度,带有排斥心理,视它们为闲杂书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自由阅读的空间。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效的拓展课外阅读呢?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行为性的习惯。行为性习惯的养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这也就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那么,行为性习惯的养成要做到那方面的要求:(1)培养按计划阅读的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与片面性。(2)培养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多动脑、动手。(3)培养善于请教、自主阅读、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善于思考、善于提问。(4)培养学生互动质疑、合作性交流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5)培养学生不断反思、讲求效益的习惯。指导学生给自己制定阅读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及时总结经验,持之以恒,达到专时专用的目的。
其次,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农村中学生而言,课外阅读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有相当的难度,那么,教师该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呢?笔者建议(1)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阅读。如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必读中外名著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西游记》、《骆驼祥子》、《童年》等。从而使他们有一个丰富多彩的读书世界。(2)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日记或读书笔记。农村俗语: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定时的检查,及时的表扬,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从而使课外阅读形成一种明确性、习惯性、自主性的阅读活动。(3)做好农村家长的思想工作,让每位家长转变传统的观念,化敌视为鼓励与支持。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阅读的自由平台。(4)摘抄精美的语句,力求熟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语段的精髓。(5)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精略得当,深思熟虑。从而使学生在定期内有一定的收获。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不仅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提高农村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就目前的教育发展状况而言,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语:“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所以,这种状况的改观,还要靠教育界各位同仁们的悉心指导,精心策划。同时,处在教育领域的年轻一代,也要跟随新课标的步伐,共同探讨,交流經验,发表意见,携手共进,为教育教学事业做贡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在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新课改素质教育潮流的冲击下,中学语文阅读分析题目量不断加大,分值也随之上升。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现代文阅读更是最容易却又最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对阅读面相对狭窄的农村中学生而言,语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就目前状况而言,他们的阅读水平普遍较低,阅读能力较差,远远没有达到语文新课改教育教学计划的要求,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迅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我认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需做到以下四步:
1 整篇通读,把握文章线索
文章的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一种思路,是连缀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是构成文章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它能使文章的复杂材料成为有机整体。这好比一堆珍珠,用一根丝线把它们按一定要求串起来,组成一件珍品一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效的从深层领悟和理解文章内涵、掌握文章线索?
首先:明确文章体裁,理清线索。语文阅读的文章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四种。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让学生明确此文章属于那种体裁,然后根据文章的体裁把握线索,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如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线索、人物线索、事件线索、时间线索和地点线索。当然,在教学过中,这些知识必需适当的讲解给学生,让他们对此并不陌生。如《邓稼先》这篇文章就是一篇以人物为线索的文章。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甘于奉献。最后做了三次大手术的他,因失血过多而逝世。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当之无愧。再如鲁迅的《社戏》,本文的整体线索就是“看社戏”。但文章内容又分为两条子线索展开:从“时间”线索: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及“事件”线索: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展开叙述。如议论文,就要掌握它的论据(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等)和论证方法(举例、引证等);如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其次再掌握说明的分类和说明的顺序。以此类推,明确文章的体裁,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信每位老师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注重整体把握,不肢解内容。也就是让学生依据文章线索,把握好阅读的每个环节,学会自主阅读,全身心的投入,把零散的珍珠串起来,整体感悟语段,通篇领会文意,感受深层次的东西,透彻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力求融会贯通,完成表达。不能无线索,无层次随意性地瞎读。
2 立意明确,产生问题质疑
立意是文章表达思想的艺术支点,是贯穿全篇的气息。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最重要的东西,是它应该有一个焦点才成。就是说,应该有这样一个焦点:所有的光全集中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放射出去。这个焦点,不可以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古人又道:“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意思是说一篇文章贵在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确立中心思想,以思想内容做为文章的统率。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中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运用,都以表现中心思想为依据。
至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整篇通读,把握线索的同时,一方面要要求他们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到文章的这个“焦点”,并在头脑中清晰的呈现出文章的线索。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对文章产生质疑。带着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好比雕塑家罗丹在雕刻一块完整无缺的玉石,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尊玲珑剔透的象形美玉。如《父亲的秘密》:本文的线索围绕“秘密”展开,中心是“父亲历尽艰险尝毒蘑菇”。那么,学生在掌握线索和中心的前提下,教师应指导他们对文章产生问题质疑:父亲的秘密到底是什么?父亲为什么尝毒蘑菇?他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尝毒蘑菇的?如《伤仲永》:本文以伤仲永才华逐渐衰退为线索贯穿全文,以伤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不学“泯然众人”的可悲经历,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为中心思想。学生依据主线产生疑问:伤仲永才华衰退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变化共经历了几个阶段?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从中的到什么启示?等等。多层次深入、领悟,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而有不同的方向。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方面产生质疑、挖掘,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浅显性。
3 掌握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是促进教学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当然,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低,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主性。其次,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农村学校图书不齐全,部分书比较陈旧,形式单一,且时代性不强,内容不新颖。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只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为了读书而读书。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后,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尤其许多农村学校,缺少的就是一种文化气息,经常有一些不良现象产生。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与方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指导阅读方法,激发兴趣。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作品类型灵活选择阅读方法。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普通话演讲赛、优秀作文征订、百科知识竞赛、手抄报设计、灯谜大会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閱读兴趣。
其次,尊重学生阅读自由,营造一种自主、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在指导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应把阅读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就会循序渐进的提高。
再次,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前提。《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而近中正也”。这也就是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就会受到不断的“渐”,因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至此,学校应多渠道给学生收集与时俱进的书籍,创设环境,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多方面传道解惑,鼓励他们多阅读。如带学生进图书室、办图书角等。
最后,多鼓励学生看健康的、积极的央视节目。农村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那么,作为老师,应提倡并鼓励他们多看有益的电视,关注一些新的知识,如“百家讲坛”、“少儿节目”、“教育新闻”等,这些无形的知识,对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受益匪浅。
4 培养习惯,拓展课外阅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阅读策略。作家巴金语:“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同样,在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目前农村状况而言,大部分中学生阅读的习惯性较差,对课外阅读的书目认识不清,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再者,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知识文化有限,对课外书采有敌视态度,带有排斥心理,视它们为闲杂书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自由阅读的空间。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效的拓展课外阅读呢?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行为性的习惯。行为性习惯的养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这也就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那么,行为性习惯的养成要做到那方面的要求:(1)培养按计划阅读的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与片面性。(2)培养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多动脑、动手。(3)培养善于请教、自主阅读、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善于思考、善于提问。(4)培养学生互动质疑、合作性交流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5)培养学生不断反思、讲求效益的习惯。指导学生给自己制定阅读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及时总结经验,持之以恒,达到专时专用的目的。
其次,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农村中学生而言,课外阅读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有相当的难度,那么,教师该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呢?笔者建议(1)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阅读。如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必读中外名著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西游记》、《骆驼祥子》、《童年》等。从而使他们有一个丰富多彩的读书世界。(2)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日记或读书笔记。农村俗语: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定时的检查,及时的表扬,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从而使课外阅读形成一种明确性、习惯性、自主性的阅读活动。(3)做好农村家长的思想工作,让每位家长转变传统的观念,化敌视为鼓励与支持。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阅读的自由平台。(4)摘抄精美的语句,力求熟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语段的精髓。(5)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精略得当,深思熟虑。从而使学生在定期内有一定的收获。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不仅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提高农村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就目前的教育发展状况而言,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语:“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所以,这种状况的改观,还要靠教育界各位同仁们的悉心指导,精心策划。同时,处在教育领域的年轻一代,也要跟随新课标的步伐,共同探讨,交流經验,发表意见,携手共进,为教育教学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