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幸福·婚姻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kj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见伞
  便联想一些境界
  這是经常的事情
  即使日子晴雨有序
  人们也不免在伞下行走
  那时刻
  无数人头在一种庇荫之下攒动
  伞,就以教堂尖顶的姿态
  提高着周围的目光
  孩子时就这样
  对伞的敬重
  有如对母亲的敬重
  及至成年,经历些风风雨雨
  相处过许多需要敬重的人
  或者身居高位的人
  直到此刻在灯下写诗
  方突然顿悟
  我头顶上这柄伞
  是因为手的抬举
  才有高居
其他文献
前几日跟一哥们在一块喝酒。正酣畅时,他突然很得意地对我说:“我现在啊,终于寻到了一个缓解心结的良方。”我顿生好奇,连忙追问他,快快讲来。  哥们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后接着说:“前阵子,我真是倒霉透了,在单位遭人挤兑,几次升职都泡了汤,偏偏又后院起火,老婆在家私会初恋情人被我堵个正着。那一刻,我真是心如乱麻万念俱灰,但是,这等丑事又能与谁说哪?那天,我在家里呆不住,迷迷糊糊就到了父母家,看到二老的一瞬
期刊
1  做妈妈后,小朋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他们不能等。  比方说,他饿了想喝奶,你安抚道:“等一下,妈妈现在就去给你冲奶粉哟。”然而,安抚无效,他会一直哭一直哭,直到把奶瓶塞进嘴里才会停下来。  后来才知道,在小婴儿的世界里,是没有“等待”这个概念的。对他们来说,冷了、饿了、困了,都一定要马上、立刻、迅速处理,否则就会哭闹不止。  我原以为只有小宝宝才会这样,最近却逐渐发现,很多大人也是这
期刊
第一次见嫂子的时候,我才五六岁的样子。  那天下雨,嫂子穿着一件浅绿色的上衣,黑色的直管裤,戴着斗笠,在我们家后门,叫一声我的母亲“幺姨”,才推开门进来(嫂子的母亲,是我母亲的远房姐姐,故尔嫂子叫我母亲幺姨)。  那时的嫂子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水灵灵的眼睛含笑地看向我,脸红扑扑的,进门以后,反身把斗笠挂在门外面墙上的钉子上,另外一只手提着胶鞋,赤着脚走进堂屋。  我那时候小,不明白嫂子为什么提着鞋
期刊
66岁的蔡明荣,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遇到生人,他会不停地用指头敲打裤褪上的点点泥巴,眉梢上也会流出憨厚的汗星子,不过湾子里的人,都说他是好人。  一个呼啦圈的故事  这个湾子百十号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守儿童蛮多。那一年,湾子里二狗和铁蛋快要小学毕业,二人是同班同学,平时十分要好,快毕业时学校组织呼啦圈比赛,他俩除了学习成绩好外,玩呼啦圈一次可玩到1000圈左右,两个小孩为争夺学校呼啦圈冠军
期刊
1.偷鸡摸狗对引火烧身说:大哥,有啥想不开的,非得自焚。  引火烧身说:都是因为你不干好事,让我没脸见人。  2.偷天换日对偷梁换柱说:要干就像我一样整点大的,小打小闹一点意思都没有。  偷梁换柱说:就一个天,一个日,我真担心你把它们偷换后,咱们今后都得过暗无天日的生活。  3.自投罗网对游手好闲说:你闲着没事,来我这上网吧,我给你打折。  游手好闲说:我又没犯法,干吗要上你的网。  4.无中生有
期刊
善人在平民百姓里  植物一样难以辨认  岁月深久了  才如早年的衣物  磨出本色  善人,一种很优秀很苦难的人  如绵羊  如骆驼  亦如鸽子  在生活沙漠的底部  默默地扛着都市和村庄  有完整的翅膀,少飞  飞起来,只为祥和天空  善人常常站在邪恶的对面  浑然不知  石头重重的压下去  喘出的气,还很温和  善人有锐利的颅角,不进攻  善人有如峰的脊梁,不自負  善人有机警的喙嘴,不叫喊  
期刊
有一对年轻夫妻,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开始了分床而居的生活。白天工作疲惫而紧张,晚上照顾孩子单调而忙乱,两人之间的话越来越少。  女人首先意识到了他们之间潜伏的危机。一天,她对男人说:“我有个郑重的要求。”“什么要求?”男人漫不经心地问。  “请你每天抱我一分钟。”  男人看了女人一眼,笑了:“有必要吗?”  “我提出了这个要求,就证明十分有必要;你发出了这个疑问,就证明更有必要。”  “情在心里,何
期刊
每一段爱情,都會出现期待的落空。  有时候,那些期待不过很微小。譬如,今天晚上,你很想见他,他却没法来。又譬如说:你期望他会给你一点安慰,他偏偏没有。  那些期待,微小得有如生活中的琐事。你在最想听到他的声音时听不到,你在最想跟他说话时他没时间聆听。你想跟他亲热的时候他看不出来,你只想跟他拥抱时他又以为你想要亲热。你想得到他的赞美时,他疏忽了。你想得到他的支持时,他以为你已经够坚强。  我们以为爱
期刊
鸟,以翅  打开云雾  鱼,以鳍  打開波涛  人,以语言  打开自己  蚯蚓,只能  以柔软的身段为骨头  打开土地
期刊
我割下耳朵  自画一幅肖像  别无他意  仅在表明  能替这个世界受苦受难  只有兩人:  十字架上的耶稣  绷带上的梵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