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开发利用模式分类研究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b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实现矿井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从矿井水空间利用格局出发,在明确矿井水利用分类的基础上,考虑供需双向协调要求,分析提出矿井水分类利用指标因子,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M)方法构建了煤炭矿井水安全利用模式分类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宁东煤炭基地典型煤矿为实例,评价了矿井水开发利用模式分类,结果表明:构建的利用模式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能有效识别主要矿井水利用分类的相关指标和特征值对应的模式分类。
  关键词:矿井水;开发利用;模式分类;协调指标;宁东煤炭基地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1.08.014
  引用格式:张楠,郭欣伟,倪深海,等.矿井水开发利用模式分类研究[J].人民黄河,2021,43(8):74-78.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nified allocation of mine water into water resources, starting from the spatial utilization pattern of mine water,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mine water utilization and consider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wo-way coordin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proposed the index factors of mine water classified utilization. It constructed the classific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coal mine water safe utilization mode by using 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ping network (SOM) method. Taking a typical coal mine in Ningdong coal ba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mine wat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atter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tilization pattern classification constructed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key items of main categories.
  Key words: mine drainag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pattern classification; coordination index; Ningdong coal base
  煤炭長期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地位,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1]。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富集但水资源短缺,作为我国煤炭生产潜力最大的区域,煤炭年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70%,年产生矿井水量12亿m3以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时代背景下,综合利用外排矿井水,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是落实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求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水利部联合印发的《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在缺水地区要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强制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年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2]。2021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3],提出要积极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全国75%以上的矿井水来自缺水地区和严重缺水区的大型煤炭基地,处理后的矿井水可用于工业、生活、农业与生态环境等领域[4-8]。2019年我国煤矿矿井水资源量57亿m3,利用率为80%。2019年的矿井水利用中,工业用水占六成,生态环境用水占三成,农业和生活用水很少。目前国内外对矿井水综合利用的相关研究侧重于矿井水利用途径及方式等方面[9-12],对于从空间格局考虑供需双向协调要求以及区域内适合何种利用模式少有讨论。本研究在细化矿井水利用分类的基础上,考虑供需双向协调要求,构建了适用于煤炭矿井水安全利用模式分类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有效识别矿井水利用分类的相关指标和特征值对应的模式分类。
  1 矿井水开发利用模式分类
  1.1 按利用对象分类
  考虑供需双向协调要求,提出矿井水就近利用模式、面向园区产业链利用模式、回归河湖利用模式。
  (1)就近利用模式:收集、处理后的矿井水水质达到矿场内用水要求的就近利用模式(见图1)。
  (2)面向园区产业链利用模式:收集、处理后的矿井水水质达到用水户需求,经调节池调蓄,通过管网收集输送至工业园区企业、周边农业灌溉、景观绿化、水产养殖、生活等用水户的利用模式(见图2)。
  (3)回归河湖利用模式:矿区周边无用水户时,收集、处理后的矿井水达标排放,增加河道生态基流,补
  充河流、湖泊流量,回归河湖的利用模式(见图3)。
  1.2 按处理难度分类
  考虑矿井水水质类别,提出简单处理利用模式、深度处理利用模式、特殊处理利用模式3种利用模式。
  (1)简单处理利用模式:洁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经混凝沉淀、预氧化、过滤、消毒工艺进行二次处理,达到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的利用模式。   (2)深度处理利用模式:高矿化度矿井水(咸水、苦咸水)、酸性矿井水经消盐、过滤反渗透等工艺处理,达到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的利用模式。
  (3)特殊处理利用模式:含有有害有毒元素的矿井水经浓缩、分离等工艺处理,达到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的利用模式。
  1.3 矿井水开发利用模式细化分类
  考虑矿井水处理工艺难易程度和矿井水利用对象,以矿井水供给量、需求量关系为基础,细化3种矿井水利用模式分类(就近利用模式细分为A1、A2,面向园区产业链利用模式细分为B1~B5,回归河湖利用模式细分为C1、C2),见表1。
  2 矿井水分类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选择
  目前,国内外对于指标体系构建及分类评价方法较为成熟,广泛使用的方法有系统聚类法、K-近邻分类法、支持向量机法等。矿井水利用分类既有定性因素,又有定量因素,相当多的因素在结构上具有递进层次的形式。矿井水利用具有过程复杂、链条长的特点,需要考虑各个环节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应尽可能避免专家打分存在的主观性影响。鉴于此,选择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M)作为矿井水利用分类指标体系构建方法[13-14],SOM是由荷兰学者Teuvo Kohonen提出的一种全连接的自组织和自学习的神经网络,它可通过降维减少计算量,并通过相似数据项的划分对数据的相似性进行描绘。本文通过训练使SOM网络连接权值向量位于输入向量聚类的中心,进而根据得到的聚类中心进行序列聚类。
  2.2 考虑供需双向协调影响因素
  2.2.1 供给方矿井水分类的协调因素
  对于供给方,影响矿井水利用分类的主要因素包括矿井水水量、水质两方面[15-22]。矿井涌水量的稳定性是满足矿场内外用水需求的决定性因素,矿场内生产、生活、绿化等用水量是矿井水是否满足矿场内用水需求、是否存在外供水量的主要因素。矿井水质方面,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矿井水补给来源导致矿井水质千差万别,不同矿井水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和处理方法,处理工艺技术能否满足水质要求较高的用水户的需要是矿井水利用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2.2.2 需求方矿井水分类的协调因素
  对于需求方,影响矿井水利用分类的主要因素包括需求量、水质、经济性、政策法规4个方面[15-16]。矿井水需求量、水质、经济性方面,矿井水量稳定性、水质可靠性往往难以和地表水、地下水等常规水源相比,矿井水供水价格、处理成本、排污费、水资源税等都将决定矿井水能否被安全利用,因此矿井水利用是否经济是需求侧在选择水源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政策法规方面,矿井水利用的制度是否健全、当地是否有配套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激励政策、未来产业规划布局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矿井水能否被安全利用,区域取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要求、污水资源利用等相关政策法规完善性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矿井水利用。
  2.3 指标因子选择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应全面客观地反映矿井水供需协调系统中各子系统内部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也就是说,纳入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在总体上应具备一定的系统性、统一性和完整性,涉及矿井水供需协调的各个方面。
  (2)科学性原则。按照矿井水供需协调的客观规律和要求,在矿井水供给协调指标和矿井水需求协调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确定、具体指标数据选取以及分析方法运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其科学性,既要全面反映矿井水供需协调状况,也要真实、准确地反映矿井水供给和需求的具体情况。
  (3)可操作性原则。包含可测性和可控性两方面内容。可测性是指应重点考虑指标的代表性、覆盖性和发展性,所选择的指标应是可测的且与有关资料在统计口径上具有一致性,通过纳入的各项指标数值能够计算出客观、科学的矿井水供给与需求协调度;可控性是指如果评价显示某一年矿井水供给或者需求协调度不高,则需要釆取措施予以弥补,从而维护缺水区矿井水的供需协调。
  (4)动态性原则。矿井水供需协调度的提升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其内涵和意义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基地建设布局及规模的调整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应动态反映矿井水供需协调的发展状态、能力与趋向。
  3 矿井水供需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优选
  从理论上讲,面向供需双向协调的矿井水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就是评价矿井水供需双向协调的具体指标。从上文分析来看,一是影响矿井水供需双向协调的因素较多、涉及面较广,指标过多不符合多因素指标评价要求;二是部分指标不能直接反映矿井水供需双向协调关系,需要进行拆分、合并;三是对于难以收集到具体评价数据的指标,可以考虑删除或者替换。
  (1)保留指标。供需双方对矿井水的要求无外乎水量、水质两个方面,故矿井涌水量(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用水量(自用水量、损失量、已开发利用量)、矿井水出矿区水质、用水户需求量等指标予以保留。
  (2)替换指标。“成本和处理设备工作效率”指标属矿井水水质处理环节,合并为一个指标“前处理成本”,矿井水需求方“处理成本”替换为“其他水源供水成本”,以便于区别。
  (3)派生指标。由于“开采年限、開采规划、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矿井水水源、水质类别、处理工艺、损失量”只能单一反映指标本身的变化,不能综合反映矿井水供需变化,综合以上指标信息,整合并设置“开采影响系数、水源影响系数、水质影响系数、管道输送率”指标。
  (4)删除指标。政策法规是影响未来产业布局的导向,不会直接影响现阶段矿井水开发利用量,因此将“政策法规”指标予以删除。
  (5)增加指标。“矿井水利用率”是指矿井水现状条件下利用率(利用量/涌水量),符合201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13]118号)提出的“提高矿井水利用率,推动矿井水利用产业化发展”。按照本项目申报书与实施方案,需要提出供需双向协调的矿井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方法,并评价我国矿井水可利用量与潜力,故增加“可利用量”和“开发利用潜力”两项指标。   矿井水供需双向协调指标体系见表2。
  3.2 SOM模型构建
  综合考虑细化矿井水3种利用模式(就近利用模式A、面向园区产业链利用模式B、回归河湖利用模式C)和矿井水供给方、需求方协调指标,选取7个相关指标(自用水量S4、前处理成本S9、可利用水量S11、工业用水户需水量S13、非工业用水户需水量S14、其他水源供水成本S15、矿井水利用率S18)建立矿井水供需双向协调SOM模型(见表3)。其中,每一种模式细化分类有9个特征值(P1~P9):P1,可利用水量介于自用水量与自用水量+矿场外工业需水量之间,取值1或0;P2,可利用水量介于自用水量与自用水量+矿场外非工业需水量之间,取值1或0;P3,可利用水量小于自用水量+矿场外工业需水量,取值1或0;P4,可利用水量介于自用水量+矿场外工业需水量与自用水量+矿场外工业需水量+非工业需水量之间,取值1或0;P5,可利用水量大于自用水量+矿场外工业需水量+非工业需水量,取值1或0;P6,矿井水利用率小于100%,取值0;P7,矿场外工业有无需水要求,取值1或0;矿场外有无非工业需水要求(取值2或0)、矿场外有工业和非工业需水要求(取值3);P8,水质处理成本与其他水源供水成本比值小于1,取值1;P9,水質处理成本与其他水源供水成本比值大于1,取值0。
  4 实例应用
  4.1 矿井概况
  宁东煤炭基地位于宁夏中东部,是国家确定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也是《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重点建设的9个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之一。宁东煤炭基地包括临武、鸳鸯湖、横城、马家滩、积家井、甜水河、韦州7个矿区和石沟驿独立井田。本文以宁东煤炭基地积家井矿区银星一井、鸳鸯湖矿区红柳煤矿为典型煤矿,通过SOM分类计算,确定这2个煤矿所符合的矿井水综合利用模式。
  4.2 评价结果
  在进行SOM网络分析时,预先给定SOM输出神经元的数目,即确定SOM拓扑结构的规模,本文选取9个特征值,按9种分类模式,建立10×10的神经元分析模型,运行结果表明:银星一井、红柳煤矿属面向园区产业链利用模式的B5类,即这2个煤矿矿井水经过处理后,除满足本矿场内用水需求外,还供给外部工业园区使用。经调研了解,这2个煤矿周边用水需求量有限,由于矿井水处理成本(17元/m3)明显高于其他水源供水成本(5元/m3),因此矿井水利用率仅有10%左右,综合利用难度大。为解决矿井水利用率低的问题,按照优先利用矿井排水和再生水的用水原则,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矿井水利用率:①按照水资源税征收管理办法进行多倍计征;②对不优先使用矿井水的企业违规现象进行通报并处罚;③暂停或限制企业其他供水水源供水量;④按照一定配额比鼓励企业优先使用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
  5 结 语
  (1)本文基于矿井水开发利用双向协调水量、水质等影响因素,结合利用对象和处理难度,提出了就近利用、面向工业产业链、回归河湖3种矿井水开发利用模式,从利用对象的组合、是否有富余矿井水量、是否存在外排水等角度细化为9种开发利用分类。
  (2)基于矿井水供需双向协调SOM模型,构建了供需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以宁东煤炭基地积家井矿区银星一井、鸳鸯湖矿区红柳煤矿为例,选取9个特征值,按9种分类模式,建立了10×10的神经元分析模型,确定这2个煤矿属于面向园区产业链利用模式的B5类,并提出了提高矿井水利用率的建议措施。
  参考文献:
  [1] BHATTACHARYA M, RAFIQ S, BHATTACHARYA 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on the Dynamics of Coal Consumption-Economic Growth: New Evidence from China[J]. Applied Energy, 2015,154:686-695.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发展改革委 水利部关于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2019-04-15)[2021-03-1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19221.htm.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13号)[EB/OL].(2021-01-11)[2021-03-15]. https://www.ndrc.gov.cn/xwdt/tzgg/202101/t20210111_1264795_ext.html.
  [4] NARIYAN E,SILLANP M,WOLKERSDORFER C. Electrocoagulation Treatment of Mine Water from the Deepest Working European Metal Mine-Performance, Isotherm and Kinetic Studies[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2017,177(4):363-373.
  [5] 马立新,王勇,吴丽,等.煤矿矿井水处理工艺与效益分析[J].能源与环保,2017,39(9):61-65.
  [6] 郭娟.煤矿酸性矿井水处理方法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3,27(2):39-42.
  [7] 武强,王志强,郭周克,等.矿井水控制、处理、利用、回灌与生态环保五位一体优化结合研究[J].中国煤炭, 2010,36(2):109-112.
  [8] 吴耀国,沈照理,钟佐燊,等.矿井水污染的地表水灌溉入渗过程中的水岩作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3):38-40.   [9] 闫佳伟,王红瑞,赵伟静,等.我国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EB/OL].(2020-11-13)[2021-03-15].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356.TV.20201113.1058.002.html.
  [10] 张雷.榆林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总体方案研究[J].地下水,2020,42(4):51-52,72.
  [11] AMIN AI H, ANUP P, KEITH P.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Using Mine Water from an Abandoned Coal Mine for Heating of Buildings Using an Open Loop based Single Shaft GSHP System[J].Applied Energy,2018,211:393-402.
  [12] CHEN W, LI W, QIAO W, et al. Beneficial Use of Deep Ordovician Limestone Water from Mine Safety Dewatering at the Xinglongzhuang Coal Mine, North China[J]. 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2020,39(1):42-56.
  [13] 王積新.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DTS智能评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35-84.
  [14] 谢宏全,陈秋计.基于SOM网络原理进行矿区复垦条件分类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1):31-33.
  [15] 张楠,郭欣伟,李皓冰.关于矿井水相关概念与定义的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20,46(9):94-97.
  [16] 张楠,何宏谋,李舒,等.我国矿井水排放水质标准研究初探[J].中国水利,2019(3):4-7.
  [17] 李恩宽,白乐,韩瑶瑶,等.基于供需双向协调的煤矿矿井水利用及其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9,45(12):103-106.
  [18] 毛豪林,付新峰,谷晓伟,等.区域矿井水可利用量估算方法及应用实例[J].水资源研究,2019,8(2):146-153.
  [19] 张海丰,曾峰,崔长勇.鄂尔多斯市矿井水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J].人民黄河,2014,36(9):70-72,75.
  [20] 白乐,李恩宽,郭欣伟,等.矿井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评价方法[J].人民黄河,2021,43(2):73-78.
  [21] 白乐,张楠,郭欣伟,等.供需协调的矿井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J].人民黄河,2021,43(4):72-76.
  [22] 郭欣伟,白乐,张楠,等.煤炭矿井水利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人民黄河,2021,43(6):63-67.
  【责任编辑 张华兴】
其他文献
摘 要:為了揭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进规律及内在机制,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多维度引力熵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点度中心性及块模型3个方面,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陕西、四川、河南等4省有较大的中心控制力,属于高
目的:分析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随访管理情况,为进一步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的长期随访管理提供建议。方法:2016年9月-2020年8月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要求,对辖区内26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结果:经过为期4年的规范管理,患者规律服药率为87.5%~91.3%,精神症状稳定率为100%,社会功能状况好转率为45.8%~56.5%,多病共存占46%,病情稳定率为91.6%~100%。结论:社区责任医生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长期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摘 要:水库环境中发生的滑坡涌浪或洪水波传播到大坝附近时会沿着坝体继续爬升,严重时可能会发生漫坝。漫坝水流对下游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毁灭性的。为了研究冲击波漫坝时的水力特征,在试验水槽中用孤立波来模拟涌浪漫坝过程。试验中发现孤立波最大漫坝高度发生在坝顶紧靠迎水坡处,且各漫坝指标与静水深度、相对波高、坝前角度、坝顶宽度等控制参数有关。通过对无量纲参数的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漫坝体积、最大漫坝高度和漫坝持
目的:探究手术鞋污染现状与管理模式。方法:分析2019年8月-2020年12月手术室拖鞋污染情况,并制定管理措施。结果:手术鞋清洗方式均符合医院感控要求;个人保管清洗的鞋采样不达标;手术衣长至外踝上方,可以有效减少鞋污染。结论:手工清洗和机洗鞋符合感控要求,但机洗鞋出现摔倒案例,个人保管清洗鞋采样不达标,不建议采用该类方式,手术衣长度与鞋污染呈正相关。
摘 要:在傳统的水资源配置过程中,水库水量平衡计算时水库弃水量巨大,造成大量可利用的水资源被浪费。系统梳理水资源配置模型,分析得到水库弃水量大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配置模型存在“水源分割”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传统的模型进行改进,增强模型全局统筹能力,提出水资源动态配置模型,建立区域水资源的全局理念,切实有效地做到区域水资源的统筹管理、统筹调度、统筹配置,实现水资源配置动态平衡的目标。使用机器学习
摘 要:近年来灌区水资源短缺现象频发,为定量分析人民胜利渠灌区气候变化特征,利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气候倾向率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等方法,分析了1951—2017年灌区气象因素及干旱特征年、季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灌区年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水面蒸发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年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均呈现升高趋势,且在不同年份发生明显突变;冬季平均相对湿度气候倾
摘 要:为客观评价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管理水平,分析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以2011—2016年的地下水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石羊河流域基本情况,从管理措施、措施执行和管理成果3个方面,优选出全面反映地下水管理水平的10个指标,将地下水管理水平分为Ⅰ~Ⅴ级,以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并采用传统评分体系和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相结合的双重评价方法,对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管理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
摘 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已成为新形势下强化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管理、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析黄河水资源管理形势与主要症结的基础上,针对黄河先天来水不足、水资源过度开发、超量用水、流域内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了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管理的两步走路径:通过严格取用水的动态监管,强化需求侧“约束倒逼”和供给侧“优化提升”双向发力,从使命担当、底线思维、法律
目的:评估家庭医生团队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签约患者的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7月及2019年1-7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患者,对其管理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1-7月签约患者预约就诊率由7.66%增加到3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医生与签约患者的固化服务关系率由42.16%增加到5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医生增加患者微信好友数同比增加242.74%,健康互动信息数同比增加194.89%。结论:互联网+技术的应
目的:探讨高龄孕产妇风险评估及妊娠期保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接受管理的高龄孕产妇154例,根据是否全程参与妊娠期保健分为高龄孕产妇保健组122例和高龄孕产妇未保健组32例;同时选取同期全程参与妊娠期保健适龄孕产妇100例,作为适龄保健组。比较三组孕产妇妊娠结局、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高龄孕产妇未保健组早产率、过期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及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高龄孕产妇保健组和适龄保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孕产妇未保健组死胎率、新生儿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