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人,反旧道德的勇士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M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罗生门》是日本大正文坛的“鬼才”——芥川龙之介的名作,小说的结尾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本文从芥川龙之介试图走出失恋阴影、写“脱离现实的”“愉快的小说”这一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出发,从下人身上寻找芥川的影子并进行对比,从而分析下人的行为,把握作品主题。
  关键词: 小说《罗生门》 下人 主题
  
  1.序
  初读小说《罗生门》时,觉得这篇小说何其残酷。读着读着,不由得感到消沉、寂寞、忧郁。但是,当看到下人抢走老婆子的衣服时,不知怎的却生出一种安心感。换成自己,恐怕也会做同样的选择。那么,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呢?下人最后究竟怎样了呢?这个疑问盘旋在心中,挥散不去。
  2.给人无限遐想的结尾
  “外面黑洞洞的,无人知道下人的行踪。”
  这是《罗生门》的结尾,给人强烈的震撼,给人无限的想象。
  《罗生门》是日本大正文坛有“鬼才”之称的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名作,不仅日本,在海外也受到高度关注。关于《罗生门》,人们已经从种种角度进行了研究。关于小说结尾,国内研究一般都是从下人的心理变化、作品中的语言符号推导出结论。本文试从小说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出发,把握小说主题,追寻下人行踪。
  3.《罗生门》创作经过
  《罗生门》是在1915年9月写成的。半年前的春天,芥川龙之介与恋人吉田弥生的婚事因遭到养父一家的极力反对而告吹。失恋带给芥川多么沉重的打击,《罗生门》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呢?
  3.1出生及成长
  在介绍失恋事件之前,先来看一下芥川的出生和成长经历。芥川龙之介于1892年3月1日在东京出生,八个月大的时候,母亲突然精神失常。父亲新原敏三只得将四周岁的姐姐留在自己身边,将尚在吃奶的龙之介寄养到妻子娘家。1902年芥川母亲去世,1904年龙之介正式过继给芥川家,成为舅舅的养子。龙之介主要由终生独身的姨母(芥川母亲的亲姐姐)养育成人。
  据文献①记载,芥川的生身父亲新原敏三老家在山口县,13岁时和同村的年轻人打架后离家出走。1866年17岁时成为长洲藩“御楯队”的成员,参加了四境战争,与幕府军作战,身负重伤。明治维新后的1875年,新原来到江户,在牧场工作。1883年开始从事牛奶销售业,经营“耕牧舍”。芥川心中一直意识到这个父亲的存在,在晚年未发表作品《紫山》中有个让人联想到芥川自身的人物保吉,书中写道:“幸好并不只是继承了江户儿的血。其中混杂了一半参加了维新革命的长州人的血液。”
  3.2恋爱挫折
  芥川的初恋对象是他生父朋友的女儿,叫做吉田弥生,才貌双全,曾在东京高等女子学校就读,毕业于青山女学院英文专科。芥川对吉田的爱是纯洁的、认真的,有结婚的打算。芥川对家人说出自己想和吉田结婚的愿望,是1915年早春的事。但是,因遭到养父全家的反对,只好和恋人分手。家人反对的理由主要是“对方女孩家不是士族”②,“户籍有问题”,“有关弥生出身的问题”③,等等。从小将他带大的姨母彻夜哭泣,强烈反对。而芥川也是彻夜哭泣,恳求家人允许自己和喜欢的女孩结婚。最终芥川屈服了,放弃了吉田。
  失恋给芥川极大的打击。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写道:“世上有无私的爱吗?自私的爱无法穿越人与人之间的障碍,无法慰籍人所遭受的生存凄苦与寂寞。如果没有无私的爱,那么再没有比人的一生更痛苦的了。”“周遭是丑陋的,自己也是丑陋的,目睹着这一切生存很痛苦。”④
  他曾经相信家人深爱着自己。确实,养父母和姨母很爱护他,让他从初中一直读到高中、大学,让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在关键时刻却践踏他的心愿。由此芥川觉察到了老人们的自私自利。而在与老人的争执过程当中,芥川也发现了自己的丑陋。他认识到“家”是束缚自己的枷锁,自己屈服于必须孝顺养父母这一古训。
  此后,芥川浪迹妓院,买春求醉。这也是对养父母的间接反抗。
  芥川在妓院游荡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三个月。可是,他的心情并没有好转,反而生病了,“可能是肺病,很担心”。⑤
  8月,芥川接受友人井川恭的邀请,来到井川的故乡岛根县松江市旅游。经过两个星期左右平静的小镇生活,芥川的心情渐渐好转,走出了失恋的痛苦,精神也回复了。
  芥川感到体内涌动着一股创作冲动。他从失恋事件看到了大人的自私,以及最终屈服于大人的决定、没有坚守住爱情的自己的自私,认识到放弃理想、向现实低头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责任感驱使他拿起笔。这就是小说《罗生门》诞生的始末。
  4.“脱离现实”的“愉快的小说”
  关于《罗生门》的创作背景,芥川说:“自己从半年前开始,沉浸在失恋阴影中,独处时很是很消沉,因此想写一篇与此心情相反的、盡量脱离现实、尽可能愉快的小说。”⑥
  4.1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施的行为
  执笔时的“现实”是,因家庭的反对只得放弃爱情,“因失恋的阴影,独处时很是消沉”。在罗生门下“无处可去,一筹莫展”的下人,无疑就是芥川自身现状的真实写照。下人在堆满尸体的城门下,处于一种无法选择的极限状态,要么饿死,要么当强盗。虽然意识到“为了生存,只有当强盗”,但是却没有实施行动的勇气。这与现实生活中无法在忠于爱情和与养父母家决裂中进行选择相似。罗生门中的老婆子象征以养父母、姨母为代表的旧道德,或者是通过失恋事件悟出来的人生:自己最终屈服于世俗伦理,向家人妥协,放弃了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只能通过买春求醉表示反抗。对于芥川来说,“剥掉老婆子的衣服”“将缠住大腿的老婆子一脚踢倒”,做个彻彻底底的“强盗”,终究是不可能的,是无法真正付诸行动的。
  4.2追求自我解放的芥川
  母亲是“疯子”,自己是养子,芥川从小就被迫习惯于压抑自己。他不能忠实于真实的自我,常常被别人眼中的自己、表面的非本质的自己所左右。当晚年的芥川下决心自杀时,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表示:“曾想轰轰烈烈地活,任何时候死去都不留下遗憾,然而终究依旧顾及养父母、姨母,小心翼翼地生活。”⑦“我被收养后,未曾真正任性过。”⑧
  中学5年级的芥川,曾在《木曾义仲论》一文中,将“随性而为”,把所有道义、规范踩在脚下不屑一顾的“木曾山间野人”义仲称为“自由的宠儿”“热情的爱儿”“革命的健儿”,对其“野性之心”产生共鸣,赞美其“曲折的历史”“乃男子汉的一生”。对于义仲的渴望,正反映了他想摆脱“小心翼翼的生活”的愿望。
  正如上文所提及,芥川龙之介一直认为自己“混杂了一半参加了维新革命的长州人的血液”。另外,在成名作《罗生门》出版纪念庆祝会上,他曾写下“本是山中人”的字句交给主办人。在他的心中,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体内流淌着生父新原敏三的血液吧。
  芥川继承了生父野性的血液,却又不得不过着节制、压抑的生活。与吉田的恋爱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任性”、自我实现的尝试。可以说,芥川那被封闭的、似欲喷薄而出的生命活力,对义仲的渴望,在下人的行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老婆子代表的世俗想法是丑陋的。站在淳朴的年轻人的角度,老婆子的说法只不过是借口,是伪善,他要抗争。同时,他也必须和自己内省的道德进行抗争。剥下老婆子的衣服这一行为,既是对老婆子的反抗,又是对自己的反抗。芥川在虚构的世界中,将自己从世俗伦理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所谓“愉快”,就是指自我解放得到的愉悦。
  5.奔赴新生活
  作为养子长大成人、压抑着自己的芥川,流淌着野性血液的“本是山中人”的芥川,羡慕义仲的芥川,因失恋认识到旧道德旧秩序丑陋、人类丑陋的芥川,希望写一篇“尽量脱离现实”“尽可能愉快的小说”。在现实世界中和家人妥协的芥川,通过剥去老婆子的衣服、将老婆子踢倒等行为,实现了自我解放。当然,不可能再次回到被旧秩序束缚的世界。因此,下人必然会奔赴新生活。
  “黑洞洞的夜,谁也不知道。”这段描写给人黑夜英雄的印象。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到一个朝着目标奋进的、充满自信的年轻人的形象。
  再读“罗生门”,悲伤的情绪居然消失了。现今世界中,充斥着以爱的名义束缚孩子的父母、冠冕堂皇地干着违法勾当的干部。只要人类存在,自私自利永远不会消失。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年轻人不应该被爱、被伦理道德束缚,应该忠实于自己,用自己的双脚走向未来。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注 释:
  ①毛利家文庫.
  ②葛巻义敏.日本文学アルバム6芥川龍之介,1954.
  ③森启介,芥川龍之介の父,1974.
  ④1915年3月9日写给恒藤的书信.
  ⑤1915年5月13日写给井川恭的书信.
  ⑥あの頃の自分のこと.
  ⑦或阿呆の一生.
  ⑧写给小穴隆一的遗书.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羅生門·鼻·芋粥·偸盗.岩波书店,2002,10,16,(1).
  [2]岩井宽.芥川龍之介芸術と病理.株式会社金刚出版,1978,6,1,(3).
  [3]吉田精一.芥川龍之介Ⅰ.(株)桜楓社,1979,11,12,(1).
  [4]东乡克美.佇立する芥川龍之介.大正文学論.有精堂出版株式会社,1981,2,20,(1).
  [5]驹尺喜美.芥川龍之介の世界.财团法人法政大学出版局1982,7,30,(5).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手段,更是学生开拓视野、认识人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然而受社会大环境浮躁化、功利化的影响,当代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悦读”呢?作者从“个性化阅读”的角度,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误区,提出科学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建议。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误区 个性化阅读 创设条件
摘 要: 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先后崛起于欧洲。它们不但把史学当作科学来研究,而且明确地宣称史学是一门科学。史学科学化使得历史学走向了背离人性的研究方向。在这种潮流下,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对这种倾向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维护了历史学的价值和尊严。然而,克罗齐由于所处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只能看到科学对历史学造成的消极影响。历史学与科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何
摘 要: 1919年湖南赵五贞彩舆中自杀。此事并没有激活新闻报道追求真相的特性,关于自杀原因始终没有客观一致的解释,也没有深入的探究。湖南本土媒体《大公报》的舆论策略,是利用社会大众对弱者的同情心理,率先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加之新文化运动的“里应外合”,对赵氏之死进行解构和重新建构,将其全盘归罪于旧式家庭婚姻制度。赵五贞亦被新闻舆论塑造成为反封建婚姻制度的女斗士,由此探寻社会婚制改革具体方案,进而
摘 要: 爱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文坛最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语言简洁,风格独特。本文通过对其代表诗作之一《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的韵律节奏、词汇句法、语符形式的探讨,展示诗人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彰显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 爱米莉·狄金森 诗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艺术风格 艺术魅力    在所有狄金森的诗歌中,《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下简称
摘 要: 莫言的作品深受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影响,他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以中国传统的人格结构和文化积淀为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本文拟在莫言魔幻现实的氛围中分析他和福克纳的家族历史小说,挖掘出他们对民族历史、政治性和人性的不同看法,从而显现中国作家与西方作家的不同心理机制和中国作家精神超越之路的困境。  关键词: 莫言 福克纳 魔幻现实主义 家族历史小说  莫言是中国20世纪80
摘 要: 本文联系实际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读者教育的必要性问题,并提出了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少数民族学生 读者服务    1.高校图书馆要重视少数民族学生读者教育的必要性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高校的专业设置也有本地区的特色,比如有些民族高校同一专业至少有两种语言上课。相对于多种语言的专业设置,新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购
摘 要: 在小说《赫佐格》里,通篇都是摩西·赫佐格对他第二任前妻玛德琳的指责,以及对现代社会无尽的抱怨。他相信正是变态的理性主义支配了整个世界,破坏了生命的价值和个体的完整性。因此许多评论家也认为玛德琳理性的冷酷、多变的个性和不贞是直接造成赫佐格痛苦的根源。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玛德琳首先是男性中心统治的受害者。  关键词: 小说《赫佐格》 摩西·赫佐格 玛德琳    自《赫佐格》问世以来,敏感、多思
摘 要: 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16号文件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路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已有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专业化途径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本文立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路径进行实践维度的探索,认真梳理和审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背景、具体措施、前景展望等问题,力图深入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路径 基地
摘 要: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渊源。中国和新加坡国家都非常重视高校的德育教育,但是两个国家的德育实施方式却各有特点。对中国和新加坡德育实施方式的共性分析和差异进行分析,对于切实提高我国德育实施方式的实效性,推动我国德育工作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德育实施方式 中国 新加坡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创新。批判地吸收新加坡德育教育的成功经
摘 要: 作为一种神经病理障碍,自闭症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患者封闭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无法正常地与周围世界互动、交流,这使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生存同正常儿童及其家庭有或轻或重的差别。本研究以自编的患儿家庭治疗问卷为主要工具,对河北省99个自闭症儿童及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了家庭及社会为自闭症儿童创设的生存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