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应用价值:单中心经验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u00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ILR)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筛选可能的心律失常源性晕厥预测因素。

方法

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且植入ILR的患者37例,年龄(59±19)岁,男24例。植入后进行常规随访,每3~6个月进行1次随访,主要随访内容:症状、程控事件、是否发生晕厥。如患者发生晕厥,通知回院就诊,接受程控和心电学检查,分析晕厥病因及心律失常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22例(59.46%,22/37)患者记录到晕厥事件,其中9例为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6例为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室性心动过速,2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为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2 s),在植入后(187.73±177.12) d发生晕厥事件。1例患者记录到房颤伴RR长间歇,但未发生晕厥。16例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2例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对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植入前晕厥次数、心电信息等进行分析发现,动态心电图中存在RR长间歇(>2 s)是预测晕厥发作的影响因素。

结论

植入ILR可使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获得明确诊断并接受相应治疗,ILR是明确晕厥病因的有效手段之一。动态心电图中存在RR长间歇(>2 s)是心律失常原因晕厥的重要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制备一种用于骨软骨修复的丝素蛋白(SF)-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渐进性梯度孔径支架。方法将SF溶液、CS溶液及nHA悬液等比例混合,采用离心、真空冷冻干燥及化学交联法,3次塑形,制备成渐进性梯度孔径骨软骨(OC)支架-1(2%)、支架-2(3%)、支架-3(4%)。检测各组支架一般情况、孔隙率、热水溶失率、吸水膨胀率、压缩吸水膨胀率、溶失后吸水膨胀率、力学性能、支架内部结构
老年人群慢性疾病的共病现象已经成为全球普遍性的问题,增加了慢病管理的复杂性。老年共病中常包含慢性肾脏病,多种共病与肾功能损伤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患者的预后。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65岁)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的药敏特点,探讨多重耐药菌产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准确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潞河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血流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培养结果,把分离出的病原菌分为多重耐药组和对照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餐后2 h血糖与空腹血糖差值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临床资料完整、年龄≥65岁的老年T2DM患者953例。取餐后2 h血糖与空腹血糖差值的绝对值记为血糖差值,根据血糖差值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血糖差值(<4.12 mmol/L)第一分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晕厥的常见类型,大部分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控制。对于部分年龄较大、反复发作、发作时存在心脏抑制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起搏治疗。众多起搏疗效相关临床研究的结论不一致,促使研究者不断探寻起搏在VVS中的真实疗效及疗效的影响因素,革新治疗对象筛选方法及起搏模式等。通过收集现有研究结果,本文从起搏治疗VVS的原理、疗效、适应
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往往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和促进。研究表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与房颤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并且当HFpEF并发房颤时,临床治疗手段较为局限。目前针对HFpEF伴房颤的治疗和预防研究取得较大进步。本文将结合最新的研究对HFpEF伴房颤的治疗和预防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器械治疗的代表,然而,它并不适用于窄QRS波心衰患者。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的问世旨在解决该难题。现报道国内植入第5代CCM治疗心衰患者1例并短期随访结果。
老年女性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9个月因出现旋弄综合征再次入院。该患者合并高血压及阿尔兹海默病病史。入院后于心导管室进行导线解旋、复位等相应处理。本文旨在讨论总结起搏器旋弄综合征的预防要点,尤其对于合并认知障碍的患者。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出现的除传统双心室同步起搏外同样能达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新方法。本文阐述了2种方法达到CRT的途径、机制、临床证据及各自的利弊,并对现阶段CRT方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后窦性心律维持对左心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射频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前瞻性观察术后第3天、1、2、3、6及12个月患者左心收缩功能[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舒张功能[舒张早期经二尖瓣血液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