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国际麻风会议会前部分专题讨论会报告――连载之二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g858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麻风化疗专题讨论会报告自印度德里国际麻风会议以来的5年期间,麻风的化疗已有很多重要进展。一些研究继续证实在氨苯砜(DDS)单疗时因继发性DDS耐药所致复发的频率很高,且原发性DDS 耐药的流行率也很高,进一步强调必须进行多种药物治疗(MDT)。

其他文献
作者试图通过改良的“淋巴细胞诱导血管生成”试验,了解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作用.对象为6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男32,女35),试验前至少2个月未进行系统性治疗,试验前2周停止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蒽林和焦油等.正常人对照32名,男14、女18.单核细胞由“O”型健康供体缓冲液处理的细胞中分离,并经Boyum法处理获得.内皮细胞由人脐带静脉经Jaffe法获得.本试
丹毒有复发倾向(11~44.4%),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象皮病、血拴性静脉炎、脉管炎,并有免疫系统和血凝系统的变化。作者用胸腺素治疗丹毒22例,年龄17~84岁。初发性丹毒9例,复发性13例;中度丹毒9例,重度13例;红斑大疱型丹毒21例;红斑大疱出血型1例。都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同型的抗菌、解毒、脱敏疗法,紫外线局部照射。胸腺素用0.5%奴夫卡因2ml溶解,肌肉注射5天;第1天10mg,以后每
期刊
关于银屑病多形核白细胞(PMN)游走的研究,用体内、体外方法所得结果不一致。作者对此进行了以下研究。以12例有活动性银屑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停用系统或外用治疗至少已3周。
麻风化学治疗药物目前仅有4种,即氨苯砜、氯苯吩嗪、硫酰胺类药物(乙硫异烟胺和丙硫异烟胺)和利福平.然而、由于氨苯砜和利福平耐药菌株的出现,氯苯吩嗪的皮肤变色,以及硫酰胺类药物的肝脏毒性等问题,所以,寻找新的抗麻风药物则是迫切需要的.甲氟哌酸(Pefloxacin,PF)和环丙氟哌酸(Ciprofloxacin,CP)是具有抗多种分支杆菌活性的氟喹啉酮类似物.
期刊
在一组120例白塞氏病中,33例表现心血管症状.全部病例都经全面的临床检查,并经皮肤科、眼科、神经科医师会诊.病人除一般检查外,并进行心脏和(或)血管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静脉造影、动脉造影和断层密度测定(Tomodensitomtrie)].
期刊
作者报告1例52岁女性患者,1年来双肘和双前臂内侧发生许多针头至小扁豆大红色浸润性结节性损害,许多结节融合为环状,无疼痛。临床诊断为局限性环状肉芽肿,并为组织学所证实。患者在药厂作清洁工已数年。
期刊
表皮,特别是角层中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为银屑病主要的组织病理特征之一.患者皮损处存在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白三烯B4,它有使多形核白细胞向表皮聚集的作用,治疗有效时白三烯含量减少.作者企图从免疫角度来检测中性白细胞的分类和T激活素对它的影响.共治52例,男23、女29.其中寻常型30例,渗出型12例,红皮病型4例,脓疱型3例,关节炎型3例,大多数患者为青年,病程1~10年.绝大多数发病年龄在18岁以前
期刊
为找出蕈样肉芽肿(MF)的早期组织形态学特征,作者对22例MF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研究。本组临床诊断有斑块状类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粘蛋白沉积症、变态反应性皮炎、原发性皮肤网织细胞增生症、扁平苔藓、中毒性皮肤病等,而形态学相似归为Ⅰ期MF。采用常规HE染色和组织自动放射照相术(ARG)进行观察研究。
期刊
作者在委内瑞拉的卡拉卡斯生物医学研究所对瘤型麻风病人用一种麻风杆菌和卡介苗(BCG)混合剂治疗前后,进行了免疫抑制试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皮肤试验,观察麻风病人免疫抑制和细胞免疫反应变化。
迄今,已有不少关于天疱疮并发其它免疫性皮肤病的报道,但仅有一篇报告了3例天疱疮并发扁平苔藓.本文报告1例反复发作的口腔天疱疮患者同时合并泛发型扁平苔藓.患者男性,38岁,朝鲜人.因口腔糜烂伴皮肤多发痒性丘疹4周入院.在入院前2年,患者口腔有过同样损害,无皮疹,用免疫荧光检查确诊为寻常型天疱疮,经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愈.4周前口腔粘膜又出现多发性糜烂或浅溃疡,舌和唇部都有白色膜状渗出物,同时躯干伴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