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艺战士朱正本忆《十送红军》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i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时,为了采访到朱正本老先生,几经辗转托人带话,才终于和他取得了联系。朱老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就连他在空政文工团的一些老同事,也都和他联系不上。“现在很少出门,不方便。”朱老解释说,1949年参军后,他参加了“进军大西南”的行动,让得过骨髓炎的左腿吃了不少苦头,连累得他现在已无法正常行走。另外,1977至1978年间,他参与创排歌剧《江姐》和《忆娘》时,由于过度劳累,右眼几近失明,左眼也只剩下02的视力。虽说身体不太方便,但老人的思维却十分敏捷。一提起《十送红军》这首歌曲,他便娓娓道出其中的故事——“急就章”抢出一首名曲。
  《十送红军》的诞生,源自一次特殊的紧急任务——创作《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这台演出后来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前创篇”,其中的许多作品都被收入进《东方红》之中。而提出创作这台演出的,则是当时的空军司令刘亚楼。
  朱老回忆说,1960年,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大型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3000名朝鲜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这位懦将眼前一亮,第二年他便给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布置了一个任务: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时间紧迫不说,刘亚楼还提出了一道“禁令”:一定要采集革命历史歌曲,而不要新创作。
  接到这个任务后,空政文工团立刻行动起来。当时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被派分头负责文字、音乐、舞蹈的创作。为了收集到足够多红军时期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可是,尽管大家广为搜集素材,但在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主题时,却找不到一首合适的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
  “不管刘司令的禁令了,创作一首吧。”几位创作者的大胆之举,便成就了后来的这首《十送红军》。
  怕絮烦,“十送”少“四送”
  巧合的是,接到那次创编任务之前,几位创作者曾分头去过江西采风。根据当时对根据地赤卫队队员、工农会代表、红军老战士等采访得来的素材,张士燮很快便交出了歌词:“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间野鹿声声哀号,树树梧桐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十送红军》的歌词中,只有一、三、五、七、九、十“六送”的内容,为何会少了“四送”,却是个不解之谜。其实,张士燮确实只写了“六送”。据朱老回忆,当年张士燮曾说过,如果真的写“十送”就太“絮烦”了。事实上,尽管少了“四送”,但这首歌要想完整唱下来,仍要近15分钟。也正是因为歌曲太长的缘故,后来创编《东方红》时,几次想要收录这首歌,最终却只得放弃。
  当时,张士燮和朱老同住在位于灯市口的空政文工团宿舍楼3层,一写完词,张士燮就直奔朱老的房间,让他谱曲。“我一看那词,就非常感动。”朱老说,当时他脑海里立刻闪现出江西采风时得来的一首民歌的旋律。这首民歌名为《长歌》,又叫《送郎调》,是赣南采茶戏里的曲调。几乎是一气呵成,不到一个小时,朱正本就完成了谱曲,因为太过投入,在谱到“干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他一度落下眼泪。
  第二天,歌曲拿到团里排练,大家一唱就非常喜欢,从此便传唱开了。不过,朱老坦言自己还是有几分遗憾:“当年我没想到这首歌后来会唱50年,也没仔细打磨,后来一唱就流行了,我也没法改了。”
  不吭声,沉默整整四十年
  1961年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正式公演,《十送红军》一炮而红。“散场时就有很多观众边走边哼唱着《十送红军》。”朱正本记得,后来文工团还应观众要求,把《十送红军》的词曲都印在了演出说明书上。同年底,这台节目又在上海连演40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每周一歌》等栏目里反复播放《十送红军》,各大报纸杂志也争相刊登这首歌的词曲。《十送红军》从此传遍大江南北。
  在整台节目中,刘亚楼尤其喜欢《十送红军》,人前人后时常念叨,“别人唱快一点儿他都不愿意,生怕唱快了人家就听不清楚歌词。”朱老说,很多老首长也都非常喜欢这支歌,甚至会经常出来“捍卫”它。比如,曾经有人提出“三送红军到拿山,山上苞谷金灿灿”写得不对,说那地方没有苞谷,萧华将军就站出来说,“江西有苞谷,我就在那儿吃过。”
  不过,直到刘亚楼去世,他也不知道《十送红军》是首“违令”歌曲。因为当初这首歌的署名是“张士燮、朱正本收集整理”。此后每次听到有人提这是首整理作品时,两位作者也都不吭声。直到2001年,电视剧《长征》在央视播出,片尾曲便是《十送红军》,使得该曲再次广为传唱。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建议下,电视剧的片尾字幕表里出现了“歌曲《十送红军》张士燮编词,朱正本编曲”的字样,这才把沉默了40年的两位作者推上前台。
  十余国家至今仍在传唱
  采访时,朱老恰好收到了音著协寄来的版权费清单。“以前,刘亚楼司令常到团里来说,‘我们的《十送红军》已经传到国外去了。’这几年我通过音著协寄来的版权使用清单才知道,原来真的有很多国家都引用过这首歌。”朱正本说,2009年起,他已经接到过俄、美、英、日、意、法、荷等十余个国家寄来的版权使用费。虽然钱不算多,但却都列得详详细细,这让他体会到了身为作者的荣誉和快乐。
  尽管朱老身体欠佳,但他的音乐创作却从未中断。他笑着说,自己一生创作过的觉得还拿得出手的歌曲有两百多首,大多是在部队中传唱,其中还有很多是他在1984年退休"后创作的歌曲。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新世纪到来……在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每个重要历史时刻,他都在用音乐抒发情怀。
  歌颂,以时代的名义
  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也往往反映和记录着伟大的时代。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精彩的文化活动正呈现于首都的舞台上。这其中,有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有别具特色的时代新作,有对宏大历史的庄严重现,有对久远记忆的史海钩沉。
  历史是如此厚重。即使是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之中,也依然沉淀着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内涵丰富而深沉,既有对峥嵘岁月的回忆和对逝去先辈的缅怀,又有艺术家们澎湃的创作激情,以及他们对沧桑往事的冷静审视。而对当今的观众来说,这些故事更具有时代的意义,那是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量,促使人们去思考历史,直面未来。
  经典记忆搞音乐是工作需要
  从20岁参军到现在,朱正本创作的好歌有两百多首。一辈子都在写歌,他却说这是个意外,“完全出于工作需要”。1949年7月,朱正本参军,并随二野部队进军大西南,扛着步枪,背着盐筒、米袋,用两条腿走了8000多里路。因为会吹笛子,本来喜欢写文章的朱正本常被安排教战士们唱歌,很快,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二总队成立文艺队,他成了第一批文艺战士。从此走上了音乐道路。后来,朱正本随部队到了空军,又被调到空政文工团创作室,获得了系统的学习,才有了今天的《十送红军》、《银球飞舞花盛开》、《飞行员进行曲》等广为流传的歌曲。
其他文献
穿着玫红露肩长裙头戴玫瑰小帽的杨钰莹一出场就被无数摄影师包围住,她是现场唯一仍有粉丝的人,她的粉丝们都不年轻了,但仍然像中学生一样激动地大叫“杨钰莹,我爱你”——此时此刻,离她出道的1990年,已然过去了22年。  目前,广东流行音乐35周年庆典系列话动《岁月经典》大型演唱会在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举行,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明星毛宁、陈明''甘萍齐齐“回娘家”,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再度复出有大陆
期刊
白领女孩,无意中发现商机,她在为广大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帮助企业提升自身形象的同时,也通过几年的智慧打拼,为自己创下千万财富。  我国拥有50万台银行存取款机,是ATM机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但鲜为人知的是,ATM机一直是公共卫生的死角,其携带的细菌量堪比公厕,日常生活中人们又难免经常接触使用,这就成了一大健康隐患。女孩陈莹从中看出了商机,在北京做起了ATM机、自动售票机等公共设备的保洁和消毒生意
期刊
二战打到1943年1月,纳粹德國仍占领着欧洲大部分地区。这时,盟军计划从北非进攻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以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但正如丘吉尔所说的那样,“白痴都看得出来我们要进攻西西里”。为此,英军情报部门实施了一个代号为“肉糜”的计划,这个计划成功地骗过了纳粹德國,但有关这个计划的真相,却一直争议不断……  点子来自“007之父”  综合《卫报》等英國媒体报道,1943年7月9日,盟军1.6万名士兵成功
期刊
她是演员,却酷爱运动,怀孕期间更与别的妈妈不一样:怀儿子5个月的时候她还在打保龄球,怀儿子8个多月的时候,她还在坚持爬八大处;  贾妮,199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曾在《青春之歌》、《大明宫词》、《大宅门》、《长征》、《橘子红了》等多部影视剧中有着出色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活中,贾妮是位好妈妈。养育了一子一女,现在孩子们长大,都喜欢运动,自然跟他们的妈妈有很大的关系。贾妮最大的爱
期刊
法律上来说,夏华斯的生日是1992年2月2日,她喜欢这个日子,“好记。”但在出生一个月左右后,她就被遗弃在武汉宗关办事处附近。之后,一个叫玛格丽特的美国单身女人领养了她。  2012年5月17到7月12日,夏华斯在中国度过8周的时光,已经是耶鲁大学人类学专业学生的她,希望这次旅途可以找到亲生父母。借助媒体,在她的中国“故乡”武汉,她接到一两百个认亲电话,与44个家庭见面、聊天,倾听他们的故事,拥抱
期刊
张国立自导自演 邹静之把关  年度情感力作《原乡》近日完成了在台湾的拍摄工作,转场至下一站香港继续热拍。赴港前,张国立携《原乡》主创在台北亮相,召开首场试片会。《原乡》书写了一段年代的记忆,讲述的是台湾老兵与故乡亲人之间隔不断的骨肉亲情,由著名导演张国立掌镜,台湾编剧陈文贵与担任文学策划的金牌编剧邹静之联合把关,并邀请大陆及台湾戏骨级演员和新生代偶像明星重磅加盟,其中,张国立与陈宝国、奚美娟、冯恩
期刊
当时,父亲听说大妈已经被国民党杀害了,就跟二妈结了婚,后来得知二妈是已经嫁了人的人,就离开了她。  1934年11月,妈妈作为红25军医院的看护,加入到了红25军的长征队伍中。12月,红25军在陕南瘐家河遭遇了一场恶战,父亲被一粒子弹从左眼下方钻进又从颈后穿出负了重伤。  大将徐海东与三个女子传奇的婚恋奇缘,历经半个多世纪鲜为人知。如今,年逾古稀的徐海东之女徐文惠老人首次披露父亲徐海东的这一史实,
期刊
李月久和吴佳妮之女入选美国奥运体操队  在美国奥运体操队选手中,有一位大眼睛、黑头发的华裔女孩,她就是23岁的李安娜——体操名宿李月久和吴佳妮之女,她是第一个入选美国体操队世锦赛阵容的华裔女孩;她是美国体操史上第一个拥有完整大学学历的国家队女子运动员。  今年,李安娜入选美国体操女队奥运替补阵容,她将随队前往伦敦,但美国代表团的经费只容许她带一位教练(母亲吴佳妮)前往。李安娜希望父亲李月久也一起去
期刊
相比电影《风声》中的汉奸王田香,丁默群更像一个人。《旗袍》中的丁默群,是王志文继《风声》里的王田香后演绎的又一个反面的特务角色。这部渫战大戏在全国卫视播出后,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  这是一个和《色·戒》相似的故事。王志文饰演的丁默群和梁朝伟演的易先生差不多,都是汪伪的特工头子。在《旗袍》里,丁默群原来是大学校长,即使成为特务后,仍对旗袍文化情有独钟,终于因此陷入了军统特工关萍露为他设下的“美人计”
期刊
周秉德是周恩来三弟最大的女儿,自12岁住进中南海,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生活了十数年;婚姻大事,是伯母邓颖超为她一槌定音;结婚时,伯父周恩来送给新婚的秉德夫妇的礼物竟是一张邓颖超在庐山拍摄的风景照片,这份礼物,周秉德珍爱至今……  周思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满怀深情,讲述了伯父周恩来的几件难忘往事,以及她自己所走过的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  抉择:婚姻大事,伯母邓颖超一槌定音  被伯母邓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