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世神话叙事中的时间特征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2009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间是叙事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件在文本中的编排形式。创世神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文学,其叙事时间也有着独特之处。本文从模糊性、省略跳跃性、动静结合性及宏观一致和微观混乱性等方面对创世神话的叙事时间以予论述。
  关键词: 创世神话 叙事时间 特点
  
  创世神话是最古老的叙事文学之一,它是文学,却又不仅仅是文学,或者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它其中不仅含有文学的成分,而且有更多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的意义,是原始文化的“百科全书”,因此,创世神话的叙事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叙事,而是艺术叙事同历史叙事、事实叙事和哲学叙事等多种叙事的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对创世神话的叙事研究,了解原始人类“借以认识和掌握世界的‘理论思维体系’”,[1]以及从中反映出的他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创世神话是其他神话的基型和范本,它的作用是确认人类在宇宙时空中的地位……由于神话思维尚不能把较为抽象的时间观念从较为具体的空间方位中抽象出来,所以神话叙述中空间的顺序展开也就是时间顺序的展开”。[2]也是出于这个意义,创世神话的叙事才有着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中,时间因素在创世神话的叙事中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也有着不同寻常的特点。
  一、叙事时间的模糊性
  在叙事学里,时间是叙事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事件和人物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时空体在文学中有重大的题材意义。……因为叙事必定在一定时空体内展开。时空体的主导因素是时间”。[3]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指出:“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时间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时间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中国传统叙事在时序上注重的是故事的“演述时间”。所谓“演述时间”,是指叙事话语遵循客观自然时序,不扭曲时间,事物总是呈现一种直线运动过程。这种传统在创世神话中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创世神话始终遵循着时间的不可逆这一特点来叙述天地万物的起源,严谨地按照想象中事情的发展顺序以倒叙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通过阅读一些创世神话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是遵循着时间的规律进行倒叙,但是神话叙事的总体时间轮廓却并不清晰,总是以“最初的时候”这类时间名词作为叙述话语来开头。诸如“老早老早以前,没天,没地,没日,也没夜……”(《盘古王开天》[4]),“在远古的时候,既没有天,又没有地……”(《遮帕麻与遮米麻》[5])用“最初”作为叙事开端,是创世神话惯用的追述历史的将时间措置的叙事方式。虽然神话叙述的是“过去的事”,但神话与历史不同,历史有具体的时间点,有据可循,但神话本身因为有很多想象和幻想的成分,并不完全是真实的,或者说只是一种真实的折射,所以在叙述中很难将它落实在一个确切的时间点上,只能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时间段,这种遥远而模糊的时间表述和模糊叙事的方法使神话文本的错时广度非常大,也就是说,这种叙述时间使得创世神话有着一个非常明确的“时距”,它将故事的发生设定为在古老的过去,并以此来结构故事。“最初的时候”这一时间指称已经为叙述者确立了一个相对封闭和固定的时间框架,表明创世神话所叙述的是古老的历史,因此,无论故事内容如何,或者即使是出现了诸如“从此以后”一类的时间词,神话的叙述者或是接受者都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些内容都是属于过去的,虽然神话中所讲的与现实有所差异,但因为它是现实中人谁也没有经历过的“从前”的事,所以一切也就变得天经地义,不容怀疑。
  二、叙事时间的省略跳跃性
  叙事学中将叙事本文中单位时间内的历史容量称为时间跨度。创世神话的时间跨度非常大,或者说其叙事的时值比较大。它通常是采用一种“加速”的叙事运动形式,用较短的叙事篇幅描述较长一段时间的故事,这样,故事的叙述密度就相对较小。在创世神话中,客观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可以叙述得很简单,通过省略和跳跃,往往一两句话就穿越了几百上千年的时间。比如白族神话《人类和万物的起源》中这样描写:
  “为了繁衍人类,劳谷、劳泰叫十双儿女配成夫妻,各搬到一个地方住下来。后来,儿女们生育了儿女;儿女的儿女又配婚,一代又一代,螺峰山出现了十个部落。千万年后,劳谷、劳泰的后代儿孙,在螺峰山和四围的大山中建起了十个大村寨,成为了一个勇敢、勤劳的民族——白族。”[6]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要从几个个体生命发展到一定数量的群体,从生物发展规律上说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但创世神话仅仅用一两句话就将人类从影只形孤一下子膨胀为整个人类社会。这种省略和跳跃就犹如在漫长的时间链上挑选出了几个重要的“特定时刻”,使时间链自然地呈现出两种状态情况:有重大事情发生的时间和没有事情——至少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的另一些时间。这两种状态被格尔兹称为“盈”和“虚”[7],它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提挈神话内容,并具有强化叙事顺序的功能,这样,生育后代、后代配婚、形成民族这三个神话中的情节就占据了整个历史进程。这是因为这些情节对于人类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同其它叙事文学相比,创世神话所注重的更多的是这些宏观的内容,而很少去留意一些微观上的情节,这是因为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是一种纲领性的叙事文本,所以,它所记述的当然应该是这些关键性的情节和内容。
  三、叙事时间的动静结合性
  时间是直线运动着的,世间万物也是动态的,它们无一不随着时间的运动而向前发展。创世神话的叙事也表现了这一运动规律。许多创世神话都写道,世界的开初是一片混沌,然后由于某种原因混沌被打破,就渐渐地产生了万物和人类,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也就开始了日夜不停的运动。比如汉民族的盘古神话: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8]
  在这则神话中,写到盘古每日变化九次,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这些很明显都是天地在时间支配下的运动和变化。但是同时,创世神话的叙事时间有时又是相对静止的,或者说虽然时间在向前推移,但世界仿佛是处在一个静态之中。傣族有一则名为《大地是怎样来的》的神话是这样写的:
  “远古时,天空中出了一个太阳,给万物带来的温暖。过了十万年,出了第二个太阳,小溪、小河、小池塘的水被晒干了。又过了十万年,第三个太阳出来了,大点的江河、池塘被晒干了。又过了十万年,第四个太阳出来了,大江、大河、大池塘都被晒干了。又过了十万年,第五个太阳出来了,连大海的水都被晒干了,所有的鱼虾都被晒死了。又过了十万年,第六个太阳出来了,连天神应叭用汗水造的大海也被晒干了,大地上没有一滴水了……”[9]
  这段神话在叙述时间上一共跨越了六个十万年,可以说是一段非常长的时间和过程,但是我们在阅读它的时候似乎并不能感受到这种漫长的时间流逝,这是因为每一个十万年中发生的事情都很单一,无非就是每次多了一个太阳,地上的水渐渐变少而已,因此虽然时空穿越了六十万年,但却仿佛如六天那么短暂,虽然其间也有变化,但与时间的运动相比却非常的小,世界就好像处于一种静态之中,因此跨越这六十万年就如同跨越六天那么简单。在这里,把时间分割成十万年一个的单位,并不是要对它们进行计算,而只是为了描写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自然和人文的意义。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经典,是他们行为的特许证书,因此,神圣性是神话最重要的性质。为了体现出这种神圣性,神话有很多特殊的叙事手法,其中,将时间链无限拉长就是一种。通过将神话的接受者拉入到漫长而广袤的宇宙时空中,开始叙述世界万物的起源这一本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命题,让他们在一种无限无垠的时空压力下接受神话的内容并感受到神话的庄严与神圣。由此可见,这种小密度的叙事是与创世神话的特殊作用和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它使得神话得以代代相传,并皆信以为真。
  四、叙事时间的宏观一致和微观混乱性
  创世神话的总体叙事时间是有序的,即以倒叙的方式进行叙述,但是也有一些局部显现出一种时间的混乱。如拉祜族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叙述了最初的时候,遮帕麻与遮米麻如何创造天地万物的过程,采用的时序是非常清晰的倒叙手法,但是在两个神人造好天地万物后,有这样一段描写:
  “遮帕麻赞扬遮米麻织的大地有巍峨的崇山峻岭,有辽阔的大草原,有肥美的河谷坝子,还有那宽阔的海洋。他说:‘我造的天就像一朵云彩随风飘,只因有了你织的大地,天才有了支撑,有了根底。’遮米麻伤心地答道:‘山高没有人砍柴,林深没有人打猎,田野肥沃没有人去耕耘,海洋宽阔没有人去打渔,大地有什么用?还得有支配世界的人啊!’”[10]
  从这一段叙事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叙事时间有两重,表面上是在叙述历史,是一种客观的“过去时”,但同时似乎又跳出了这个时间,掺杂进了“将来时”的内容。因为砍柴、打猎、种田、打渔这些人类活动是人类产生后逐渐学会的,但是两个神人在还未有人类的时候就为人类预设了这些生产活动,显然是因为受到了神话创造者本身的思维干扰,将后来发生的事先知先觉的在神话中进行暗示,造成了叙事时间的混乱。这种局部的时间混乱在神话中带有普遍性。比如布依族的神话《力嘎撑天》中说神人力嘎将原本距离很近的天地用力撑开,并用牙齿将天钉牢,不让它再掉下来,“天钉稳了,可惜没有太阳和月亮。世间没有光明,庄稼不能生长。怎么办呢?力嘎想了想,毫不怠慢,右手挖下自己的右眼,挂在天边,就变成了太阳;左手挖下自己的左眼,挂在天的西边,就变成了月亮。”[11]既然原来没有太阳、月亮,又怎么知道它们会给世间带来光明,并帮助庄稼得以生长呢?很明显,这也是掺进了神话创造者的习惯思维,混乱了叙事时间的直一性。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叙事中客观时间与叙事者心理时间的一种交叉,将以后发生的事情通过心理时间的过渡“合理”地安排到过去的客观时间链上,预卜了一种现实可能性的将来。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预卜并没有影响神话的叙述效果,这大概是因为神话接受者在接受神话的时候也是带着自己的习惯思维,或者说他们处于共同的心理时间,所以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叙述有任何不妥。
  总之,时间是叙事中的重要因素,理解了叙事时间,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理解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学叙事之一的创世神话。
  
  参考文献:
  [1]李子贤,邓启耀著.云南大学中文系编.神话思维试论.语言文学论集.
  [2]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巴赫金.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4][5][6][9][10]陶阳,钟秀编.中国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7][美]格尔兹著.那日碧力戈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陈均.《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记》.中国神话大观——创世神话.东方出版社.
  [11]陈均.中国神话大观——创世神话.东方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1885年10月清政府设立台湾省,刘铭传奉诏出任台湾巡抚。作为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在抚台期间,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刘铭传在台湾推行洋务的优势所在,分析刘铭传在近代的洋务大潮中,在台湾推行影响深远的改革,奠定台湾近代化基础的原因。  关键词: 刘铭传 台湾 洋务(改革) 优势    刘铭传(1836—1895),字省三,
教育是为了生命的需要而从事的活动,教育要致力于实现生命关怀教育的价值追求.真正促进个体生涯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对高中生的生命关怀教育.不仅是对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
摘 要: 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严重,重视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上功利主义蔓延、家庭教育不当、学校教育不合理。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培养感恩意识的合力;在实际生活中培养感恩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意识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前言  感恩意识是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
该文将补肾法治疗中老年肾虚证的应用作较详细论述,将补肾填精治疗眩晕、补肾益火治疗水肿,补肾养阴治疗消渴,补肾通阳治疗胸痹,补肾通络治疗中风等多种治法,从病因病机、适应范畴
在现代经济中,企业家人力资本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而且也是一种基础性的稀缺经济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家人力资本可由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制度安排共同组成。目前我国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主要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闲置浪费、企业家选择机制的建立相对滞后、激励力度不足等弊端
从哲学理性上确定道德的实践原则元志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应该怎样确定道德的实践原则,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有着重要意义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谈些思考,以求教于各位同仁。一、超越功利主义的道德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
物质与精神是构成国家的两个基本领域,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国家,不可偏废。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驶入快车道,精神世界的发展也必须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不然就将犯历史性的错误。国家对精神领域的治理必须符合精神本身的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对作为精神领域主导的意识形态的治理尤其如此。治理意识形态的关键在于将宣传自己的思想体系与引导整个社会舆论有机结合起来